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构建肺炎克雷伯菌BF模型;分别添加15%和7.5%的柠檬酸钠溶液,运用结晶紫法连续4d检测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BF的抑制情况。结果肺炎克雷伯菌BF体外培养后其570nm吸光度值由0.2逐天升高,至第4天达到高峰0.6以上;而在添加柠檬酸后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显著下降。其中15%的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BF的抑制效果优于7.5%的柠檬酸钠溶液。结论 7.5%和15%的柠檬酸钠溶液均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BF的形成,且随柠檬酸钠浓度增高,抑制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2.
3.
摘要:临床药师会诊1例左侧髋关节清创术后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KP)致化脓性关节炎病例,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及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患者病情,分析药敏结果和关节腔药物分布浓度,选择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经外科积极清创换药,多次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足疗程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出院。临床药师通过全程参与临床治疗,发挥药学学科专长,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监控肝肾功能、血钠水平,评估感染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保障了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噬菌体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肺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体外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的肺炎患者,分别从肺炎患者痰液和医院处理前废水中获取提纯病原菌和噬菌体,经检测结果分析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裂解性噬菌体。提纯的宿主菌和噬菌体分别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先测定共培养物650 nm处吸光度值,观察炎症噬菌体在体外的裂解效果。体内实验对构建的肺炎小鼠模型通过滴鼻给药的方式进行噬菌体干预,对比小鼠存活情况,以观察噬菌体对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体外具有很好的裂解效果。噬菌体在体内可以有效地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小鼠肺炎。噬菌体对小鼠感染肺炎的保护作用与感染复数呈正相关。结论 噬菌体可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小鼠肺炎,提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肺炎也可采用噬菌体进行治疗,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5%(1/40)、20.0%(8/40)、2.5%(1/40);BF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0.0%(8/40)、45.0%(18/40)、22.5%(9/40)。对浮游组和BF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BF组各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浮游组各酶的检出率(P〈0.05)。产酶BF肺炎克雷伯杆菌对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不同中西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内毒素释放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常用的中药(珍珠草、金银花、小柴胡等)与西药(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氨曲南等),比较单用西药与中西药联用对肺炎克雷伯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结果:与单用西药相比,中西药联用能有效降低肺炎克雷伯菌内毒素的释放。结论:对于肺炎患者,合理选用中西药联用应控制其使用剂量及其浓度,是有效降低克雷伯菌内毒素释放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用该法对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6株(82.1%)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者为16株(28.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者为30株(53.6%);10株菌(17.9%)不能形成生物被膜.结论 绝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半数以上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形成生物被膜引发的难治性感染已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期关于铁离子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从细菌吸附、小集落的形成、集落发育成熟,到最后解吸附四个过程阐述了铁离子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对临床应用抗生物被膜局部铁喷雾或者螯合剂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以下称生物被膜菌)的致病作用,对小鼠分别用浮游铜绿假单胞菌(以下称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在气管内接种,并分别计数在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鼠的存活率、鼠肺内活细菌数并观察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接种生物被膜菌鼠BALF中白细胞数低于浮游菌的细胞数(P&;lt;0.01);接种生物被膜菌鼠的存活率比浮游菌鼠的存活率高(P&;lt;0.01);生物被膜菌在鼠肺内生存时间较长;生物被膜菌可引起鼠肺内的急性炎症反应,且可出现慢性炎症。结论:生物被膜菌难以清除,故其相关感染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新型抗菌剂硝酸镓(gallium nitrate, GaN)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生长及其生物膜(biofilm, BF)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2015-2016年安徽省地区3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共8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琼脂倍比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GaN对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82株实验菌株BF的A570值,筛选出BF强阳性菌株;检测1/2MIC的GaN对BF强阳性菌株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比较GaN与庆大霉素(gentamicin, GEN)分别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GaN作用下的菌株生物膜三维立体结构。结果 临床分离的CRKP呈多重耐药。GaN对82株CRKP的MIC范围为0.0625~2μmol/mL,其中MIC50、MIC90分别为0.25和0.5μmol/mL。BF强阳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7.8%(31/82)。三维立体图片显示CRKP在不同GaN浓度作用下BF形成的量不同。1/2MIC的GaN可显著抑制CRKP的BF形成。GaN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GEN。结论 GaN对CRKP生长及其BF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对实验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鼻腔滴注法建立小鼠肺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考察不同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细菌浓度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情况。结果:15 mg·kg-1和90 mg·kg-1剂量组治疗前后MIC无明显变化;30 mg·kg-1主要选择低水平突变,MIC值较接种时升高2倍,而60 mg·kg-1剂量组则主要选择高水平突变,MIC值较接种时升高8倍。结论:不适宜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会降低细菌敏感性,使MIC增加,诱导细菌逐渐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病原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对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主要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抗菌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测定,对其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初筛的CRKP菌株进行K-B药敏试验、表型确证试验(改良Hodge试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以及检测AmpC酶的三维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的295株克雷伯菌中有CRKP 23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送检科室以ICU为主;其中AmpC阳性12株,ESBLs阳性6株,2种酶均为阳性2株;CRKP大部分来自重症老年患者;CRKP的多重耐药性明显高于非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SKP)(P<0.05),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低于50.00%,而既产AmpC酶又产ESBLs的菌株对上述4种抗生素敏感。结论CRKP的多重耐药性明显高于CSKP,其中产AmpC酶CRKP的检出率比产ESBLs更高,治疗由CRKP所致感染时,应根据其药敏检测结果,选用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治疗,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病区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和产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型,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某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内科病区、外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老年病区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菌株,应用Whonet 5.6进行耐药性分析;PCR法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基因,并采用多点位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血流感染患者135例,以院内感染为主,男性患者居多。基础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以合并肺部感染最常见,分别为31.11%和21.48%,不同病区间在性别分布和感染类型上有显著意义(P<0.05)。内科病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11种药物敏感率普遍高于其他病区,除复方磺胺甲噁唑(P>0.05)外,其余10种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在不同病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共检出CRKP 28例,其中重症监护病区25例(89.29%),外科病区2例(7.14%),内科病区1例(3.57%);MLST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区ST11型24株(96%)、ST1855型1株(4%),外科病区2株为ST11型,内科病区1株为ST1224型;所有菌株均检测出blaKPC-2和外膜蛋白ompk35基因,外膜蛋白ompk36基因占96.43%。结论 不同病区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在临床特征、体外药物敏感性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基因型存在不同,预防和治疗该类患者时应根据不同病区的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198例院内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院内肺炎克雷伯菌(Kpn)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法,对我院198例院内Kpn肺炎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抗菌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患者痰培养获得的201株Kpn菌株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51.5%的Kpn肺炎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前使用了抗菌药,联合用药172例(86.87%).有62株Kpn(30.85%)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产ESBL菌株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均具有很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未产生耐药现象.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防止耐药株产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药敏试验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敏感性。初步了解辽宁地区CRKP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辽宁省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分离的CRKP共269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KB纸片扩散法、Vitek-2仪器法及E试验法检测替加环素对CRKP的敏感性。结果 微量肉汤稀释法、E试验法、Vitek-2仪器法测定替加环素MIC50和MIC90分别为(0.5/1)、(0.25/0.5)和(0.5/4)μg/mL。按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判读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CRKP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97.4%/93.3%,中介率为2.2%/4.1%,耐药率为0.4%/2.6%。E试验法敏感率最高,为100%/98.9%,Vitek-2法耐药率最高,为8.6%/13.4%,纸片扩散法的中介率最高,为11.9%/46.5%。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比较,E试验法的基本一致率(EA)和分类一致率(CA)均≥90%,但存在重大误差(VME),分别为0.4%/1.9%;Vitek-2法EA仅为61.7%,CA为87.4%/72.1%,且大误差(ME)为6.3%/7.4%,无VME;纸片扩散法CA仅为85.9%/46.5%,小误差(mE)为1.9%/2.6%,ME为0.7%/5.6%。结论 辽宁地区绝大多数CRKP对替加环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于CRKP、E-试验法、Vitek-2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均不适合单独检测替加环素敏感性,可考虑联合检测,若结果不一致,均应参考微量肉汤稀释法。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6):540-544
The resistanc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brings severe challenges to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elaborates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to various antibiotics, and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Klebsiella pneumoniae resistance and virulence with the hope to bring clinical practice 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分子特征,以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与毒力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希望能给临床实践带来新视角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