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为病情反复,复发与缓解交替,本病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可能与伏邪有关。伏邪分为阴伏邪和阳伏邪,阳伏邪伏于体内,日积月累,日久伤阴,久必及肾,真阴暗耗;阴伏邪伏于体内,经年累月,阳气受损,日久肾阳虚损。阳伏邪暗耗肾阴治以滋补肾阴;阴伏邪伤气治以补益脾气,伤阳治以温壮肾阳,阴阳两虚者滋肾阴温肾阳并举。伏邪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分为虚实两端,虚主要变现为肾精亏虚,肾虚邪留,治以调其本,去其邪;实主要表现为痰瘀,治以化痰活血。  相似文献   

2.
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从致病因素、邪伏部位、发病途径及治疗四个方面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及治疗。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为伏湿、伏热之邪;其邪伏于少阴肾经;或因正气亏损,或因“新感引动”、季节更替,循少阳经外出而发病。与少阴相争,表现为神经节的炎症;与少阳相争,表现为皮肤的炎症。治疗上早期应以清肝泻火、解毒利湿为主,兼顾解表,并勿忘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3.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伏邪理论是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成熟又完整的理论体系。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伏邪理论,从伏邪角度探讨肺痨的辨治,为中医临床辨治肺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痨与伏邪致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现代临床,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肺痨与伏邪致病之间的相通点。结果:肺痨的发病类型、病变特点及治法均与伏邪致病一致。结论:从伏邪学说辨治肺痨,有理论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德福 《新中医》2005,37(1):9-11
从伏邪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的应用等方面对伏邪学说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认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伏寒化温的病机;六淫伏邪的提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辨别温病的病因,不应局限于发病季节。  相似文献   

7.
魏琼  许鹏光 《四川中医》2021,39(6):21-24
酒渣鼻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上较为棘手.本文以伏邪学说理论思想为指导,探讨伏邪与酒渣鼻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认为伏邪是引发酒渣鼻产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且以热邪为首,热邪易伤及阴精,伏于足少阴肾,以此提出养阴扶正,透邪治表治疗原则,并倡导发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以期缩短酒渣鼻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伏邪理论的溯源及对PCOS的病因病机的探究,认为二者密切相关。根据伏邪致病的特点来探讨PCOS的诊治及预防,不仅可以治疗已发症状,对伏而未发的症状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10.
“伏邪”是中医温病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伏邪学说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用以解释某些温病的病理现象,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感染HBV后潜伏期长,发病即……  相似文献   

11.
伏邪致病,待时而发,多从热化,迁延难愈。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生、发展和转化都与伏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病特点与伏邪本质基本一致。CAG内有湿痰、血瘀,外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正虚邪恋为其病机核心。从伏邪论治CAG,提倡顾护正气、透邪外达、清泄里热、分期而治和守方宜久。  相似文献   

12.
“伏邪”临床治疗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战炜  王秀莲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86-1687
伏邪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伏邪的研究对疑难、复杂、危重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运用伏邪理论仅限于对“伏邪”疾病进行说理和针对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对发作前的研究。从伏邪的实质出发,探讨伏邪理论指导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特别是疾病发病前的治疗,来拓展伏邪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伏邪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伏邪的研究对疑难、复杂、危重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运用伏邪理论仅限于对“伏邪”疾病进行说理和针对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对发作前的研究。从伏邪的实质出发,探讨伏邪理论指导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特别是疾病发病前的治疗,来拓展伏邪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小脑萎缩而致的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其与中医伏邪学说有着相似之处。文章主要从伏邪理论探讨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以拓展诊治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温病伏邪学说的立废,一直就是各朝各代医者争论的焦点。持新感学说医家坚决否定伏邪学说的存在,然而各朝各代医家医籍的涉及,以及根据伏邪学说指导临床取得显著成效的客观事实,说明伏邪学说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武丽鸿  董立均 《光明中医》2008,23(10):1439-1440
伏邪学说是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因致病学说不同的是:伏邪不是自然界或人体内本身存在的病因,而是因为基于温病是外感病,而且某些类型温病的发病治疗,无法用外感六淫邪气致病所解释的困境,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某些论述,由理论推导演绎出来的。可以说,伏邪学说是一种臆说,是后世(主要是明清)的温病学家对中医病因发病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伏邪学说从肾论治痛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中医》2016,(3):332-333
目的:探讨伏邪学说指导痛风病从肾论治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伏邪学说的形成及发病特点,分析伏邪与痛风发病的联系,证实痛风发病初期表现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统一性,伏邪学说-从肾论治贯穿痛风的整个病程。结论: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理,从肾论治痛风病各个时期,重在温阳补肾,配合活血通络、祛湿泄浊等治法,倡导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减少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茂  郝平生 《四川中医》2020,38(1):28-30
文章从温病伏邪学说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认为"热邪"为银屑病的主要伏邪,"肾不藏精"是内生伏邪的根本原因,且热邪主要伏于足少阴肾而发于血络。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运用"清透滋肾"之法,清热凉血为先,佐以透邪,贯以养阴,同时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银屑病瘥后防护,为临床防治银屑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阴治疗原则,随证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邓显光  刘丽芳  曾丽红  郑璇  吴雨薇 《陕西中医》2021,(10):1433-1435,1469
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者多有乳汁淤积,且胸部撞击、服用避孕药等外部因素也可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中医伏邪理论契合。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特点,并运用伏邪理论来指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治疗上以清透伏邪为主,同时根据伏邪特性,结合病程阶段、证候虚实,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提脓祛腐之法,使伏邪尽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