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在处方用药、药物配伍、煎服方法、饮食调摄等方面处处体现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的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备脾胃学说,从临证角度突出了人体正气强弱与胃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桂枝汤及方后将息法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毅 《河南中医》2010,30(9):837-839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张仲景不仅从配伍用药、药后调护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以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  相似文献   

7.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选方用药内容丰富,规律严格,其特点可归纳为:辨证立法为前提、扶正祛邪为宗旨、八法统摄归其类、组方严密配伍当、加减灵活量有度、煎药有方服有法。本文谨就其选方用药中的宗旨——扶正祛邪作一探讨。扶正气《伤寒论》选方用药上扶正的要旨,主要体现在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三方面.保胃气:脾胃是精气生化之源,胃主纳,是口服药物必经之路,胃气虚弱,拒不纳药,则直接影响疗效;脾主化,对药物有吸收作用,并运输布散于全身,以疗诸病,故二者在治疗中特别重要,仲景往往通过调补脾胃而达到扶正的目的。论中对六经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的精神。三阳病虽以祛邪为主,但特别注意不伤胃气,如太阳中风之桂  相似文献   

9.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10.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树民 《新中医》2008,40(2):1-3
对<伤寒论>保胃气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详述了其应用姜、草、枣、参健脾卫中焦、保胃助中气的配伍组合,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用药特点,以及顺承胃气的治疗大法,和一些特殊的煎服法,并以胃肠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的治疗为例,阐述了保胃气思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旨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并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的先河,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的思想有三层深意,即保胃阳,护胃阴,补胃气,防止攻伐过度伤及胃气,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也有重要作用,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  相似文献   

13.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10余次)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1 太阳受邪责在营卫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尚论篇>).病邪外袭,必犯太阳,营卫首当其冲,营卫失调而罹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总的治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而扶正实以“保胃气”为宗旨,且以胃气的盛衰测其疾病预后,如“知胃气尚在,必愈。”(332)“此名除中,必死。”(333)“除中”是胃气衰败的一种危候,故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食欲状况的辨证。《伤寒论》中有关食欲辨证的条文竟达35条之多。这说明食欲辨证是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叶彤  谷松 《河南中医》2019,39(12):1783-1785
脾胃强弱在《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传变中起重要作用。脾胃之气不足,营卫之气不能外达,卫外功能下降,外邪侵袭人体而发太阳病;胃为阳土,若阳明热盛,热盛伤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燥实互结,则发为阳明腑证;少阳病的发病前提是脾胃虚弱,致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而发病;阳气不足,则阴寒邪气易直中太阴,出现阳虚寒盛之证;肾阳不足,邪气直中少阴,发为少阴病;中气不运,胃气易逆,脾阳易陷,则阴阳不相顺接,发为厥阴病。《伤寒论》中大量使用生姜、甘草、大枣顾护脾胃,在运用峻下祛邪治法中,亦不忘顾护脾胃,在煎煮和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也时刻注重脾胃,方后的药后宜忌与注意事项,也体现了张仲景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辨析脾胃之气的盛衰对掌握疾病发展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书中首度提出"五脏六腑皆禀于胃""、胃气为本"等论述。作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伤寒论》中虽未能直接论述《内经》所载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乃传世经典之作,《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深刻领会其"保胃气"的思想精髓,并将"保胃气"思想应用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临证揣摩,学有所悟,述略于下。1《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俱全的传世经典之作。《伤寒论》全书着重强调胃气的重要作用,张仲景在该书中进一步阐发《内经》旨意,提出了"无犯  相似文献   

19.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很早就用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急性胃肠损伤(AGI)指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有胃气则生”,因而保胃气在AGI治疗中贯穿全程。虚实夹杂引起中焦气机逆乱是AGI的病机特点,早期邪盛为主应祛邪泻实和调畅气机以及时遏制邪损胃气,其中邪实多责之于热、瘀、湿,同时少佐补益脾胃之药以顾护胃气;后期脾胃亏虚为主应补养脾胃增益胃气,鼓动正气祛邪和兼清余邪。“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份生机”,正确把握祛邪扶正的时机和方向,运用中医药保胃气以期为AGI患者争取生机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