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3.
六经辨证体系之精髓在于辨主病,审病机,方证相合,药精效宏。本文列举在六经辨治体系下的误诊挽治病案二则。一则太阳少阳合病误诊三阳合病挽治案,初诊舌脉误析,病机错判,药后效差;二诊参悟四诊,掌握病机,方证相合,药到病除。一则太阴下利重证轻判挽治案,初诊未经四诊合参,先入为主,误将太阴下利重证判为湿热实证,犯了以偏概全、主次颠倒错误;二诊虽辨证挽治,未虑中病即止,治之失度,太阴阳复太过,以至病转阳明,脉证由虚转实,经内外合治告愈。本文以主病及兼症的病机分析和遣方疗效为线索,探索《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意在临床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抓住主病,掌握病机;脉证与六经传变两方面,推而广之论述了六经辨治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六经病提纲,分清六经病主病,确定属经病证及合病并病,进而选方化裁的临证心得。  相似文献   

4.
胡希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方理论家、临床实践家,运用经方强调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对《伤寒论》研究形成独特的辨治思维体系。胡希恕教授对《伤寒杂病论》下利方证注释,及对下利辨治实践的总结,使得临床上运用经方论治下利思路清晰,疗效显著。笔者基于胡希恕教授对下利治验的研究,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方证要点,以期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马民凯  韩福谦  陈娜  马伟凤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474-1478+1495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学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源自辨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等重要学术思想,指出经方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笔者基于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学术思想探析外感发热的经方治疗,分别从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方面论述外感发热的六经八纲方证治疗,总结外感发热常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的治疗外感发热方证要点,并举例说明,以期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六经辨证角度出发,探讨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征继发顽固性失眠(IISS)的辨治特色。方法:运用仲景六经辨证方法,结合营卫学说、胃气学说、神明学说加以探讨。结果:"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与"胃气不和,枢机不利"是IISS的主要病机;和法、通法是IISS六经论治的主要方法:"大建中州,顾护后天"、"益阴扶阳,三阴并治"是IISS六经辨治的关键和根本。结论:从六经辨治IISS,发病初期,辨在三阳经;发病后期,辨在三阴经。治疗上以和法、通法为主,重视枢机,三阴并重,对于改善睡眠,增强正气,缓解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征症状,提高临床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仲景学说全程性、多维度的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7.
六经辨证贯穿使用了别表里、审寒热、定虚实、明阴阳的八纲辨证内容。临床采用先辨六经,可以使病位病性明了,继而细辨方证,使方证相应,常能达到“病皆与方相应”。  相似文献   

8.
经方治疗肿瘤疾病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是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肿瘤患者体质差异变化较大,呈现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发病机制,临证需辨清方证,辨明六经,结合病因、病机合方治疗,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半夏厚朴汤,首先应在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下,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结合因痰气郁滞所致咳逆、胸满闷、腹胀、纳差、胃神经症等,即可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临证应注重经方联用及随证增加药物,多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相似文献   

11.
杨伟伟  马家驹 《光明中医》2022,(12):2231-2234
咳嗽是呼吸科疾患常见症状,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六经病皆可引起咳嗽。咳嗽病位不一定在表,可在里,或半表半里,或表里合病。经方辨治咳嗽,重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方可取得良好疗效。《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思想为指导,采用经方治疗咳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并举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欧阳卫权教授运用经方论治特应性皮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先辨六经定方向,次辨方证是尖端;注重整体辨证观,透过皮疹看本质;重方证体质辨识,拓展经方治皮病;灵活用药多思考,内外合治快起效。且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要万病识机,通过抓住方证背后的病机来拓展经方的适用范围,创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应用于其中。  相似文献   

13.
冯世纶教授认为男科病可从六经论治。经方治疗的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求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仅指方药与证的对应,还体现在方药用量、煎服法等多方面的对应。六经辨治还要结合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的辨治。  相似文献   

14.
赵厚睿 《吉林中医药》2009,29(3):231-232
《伤寒杂病论》精神实质即方证辨证,或称为汤方辨证、方剂辨证等,其具体辨证方法早已为人所熟知,即“有是证,用是方”,或简称“辨方证”。如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云:“方证辨证虽是辨证的尖端”,但从思辨的步骤上来看,最好还是遵循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原则,从此角度来运用经方,则会发现“方证辨证”便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便捷性。笔者现将临床中运用方证辨证的几则验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16.
方证是经方、《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构成,辨方正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是辨证的尖端,中医之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在于方证辨证是否准确。将方证理论运用到临床,并指导实践,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8.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头痛都不出六经辨治之范畴。伤寒六经为万病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黄帝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床上用六经经方辨治头痛,"有是证,用是方",只要认准经方的方证,方证相对,治疗各种头痛方能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六经辨证为纲,结合女性生理周期特点,运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对经前期综合征(PMS)的治疗做进一步探讨,为PMS辨证治疗提供一个中医治疗思路。首先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对PMS进行辨证-辨时;其次从月经周期新解理论认识PMS,最后对PMS辨时握机,提出PMS病机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通过导师杨洪艳治疗的两个临床病案,初步介绍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疗PMS的辨治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蕴含的六经辨证、方证相应、定量辨证等辨证方法,对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故通过从溯本清源,厘定六经本质,诠释六经辨治体系;法依病机,方从法出,揭示方证相应内涵;类方对比,解析方规,动态展现证候演变;前后互参,融会贯通,临证应对知常达变;寒温结合,兼收并蓄,弥补张仲景未备方药,从5个角度进行归纳阐发,以期对提高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和诊治疑难杂症能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