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时令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中对下法和大便的认识及其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就《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下法与大便的关系作如下探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2.
下法,即通过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使病邪从下窍而出的一种治法。我国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下法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伤寒论》(本文指《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伤寒》)398条原文之中,论及下法者则有110余条;《金匮要略》(本文指《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金匮》)二十二篇之中,论及下法者则有十四篇计五十余条原文。这些论述,迄今对指导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价值。兹据笔者学习之粗浅体会,从下法的运用与禁忌两方面,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下法是中医八法中的一种。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的许多条文中,对“下法”的方剂组成、临症应用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有效大法之一,至今颇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不仅重视扶阳气,实际上"存津液"的治疗精神也贯穿《伤寒论》全书。具体到判断预后、治病防变以及方药配伍、方后注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无处不在突显"存津液"理念。对于《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学习与理解,应该超越热病伤阴、阴虚津亏的思维局限,结合具体的临床实际,重视领会仲景原文精神,认真领会津液受伤病机特点,如此才能领悟张仲景"存津液"的真谛,最终有助于临床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5.
三承气汤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也是泻热通腑法的代表方剂。其用药相近,主治相仿,皆具清腑泻热之效。在《伤寒论》阳明实证病篇中论述颇多,太阳、少阴、厥阴病篇亦有提及,是仲景"下法"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6.
翁凤泉 《新中医》1989,21(5):21-22
“下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后汉张仲景之《伤寒论》创立著名的三承气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对下法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其在运用方面偏于外感热病,金元张子和师承刘完素之学,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进一步阐明和发展攻邪法,他对下法不仅用于伤寒,且常用于杂病,近代运用下法,更有发展,是临床各科应用颇广而且取效显著之法,急重之症(伴腑实者)每收立竿见影之效,爱举三例验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下利”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即今之所谓“腹泻”,包括现代中医疾病中的“泄泻”与“痢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总结“下利”的病机包括脾气亏虚、脾肾阳虚、寒热错杂等多种,丰富多彩。治疗方面重视针对病机选用散寒、活血、温阳等相应的治疗方法。强调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进行治疗。对于现在中医治疗各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伤寒论》中的小方条文、药性、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有助于学习仲景组方思路,使临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两种,《金匮要略》《伤寒论》中记载下利治法甚多,同病异治即后世辨病分型论治法,仲景组方尤其重视该辨证特点,从下利病篇浅析仲景关于同病异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仲景脉法是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张仲景在总结继承总结《内经》《难经》脉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仲景脉法,自成体系,切合实用,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脉法对我们理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学好《伤寒论》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伤寒论》中的仲景脉学思想,学习继承仲景脉法,传承经典,实践创新,融合各家脉学思想,领会其中的深意,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病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下法     
下法是中医八大治法之一。有关下法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发挥了《内经》有关下法的理论,具体地提出了应用下法的辨证论治法则。后世,特别是温病学说崛起,对下法之应用又有了新的发展,从而使下法逐步趋于比较完整。现从《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外感热病的下法。一、对下法的认识下法,是祛邪的一种方法。具有通利大便,调畅气机,攻逐邪热,保津存阴,荡涤肠胃,驱除积滞等作用。外感热病,就伤寒而言,邪在三阳经,由于患者津液素亏,或阳气素盛,或胃有宿食,或治不如法,  相似文献   

14.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4,19(1):59-60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不同于蜜煎导法 (只宜待其自便时 ,以蜜纳入谷道 ,因其势而导之 ,使大便排出 ) ,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 (用于排便、排气、给药 ,补充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 )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 ,处以对症方药 ,借直肠输注入药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倒邪法或者说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 ,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 ,历代医家无不注重通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 ,《伤寒杂病论》在 36个方剂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 2个 ,其中 1 5个方中有大黄。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法的使用禁忌,为临床准确选方用药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与下法有关的110余条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历代医家相关解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禁用下法的情况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揭示张仲景禁用下法的整体思路。结果禁用下法可分3种情况:(1)无向下病势禁用下法;(2)虚症禁用下法;(3)腑实未成禁用下法。结论临床治疗中,需要使用下法时,应在排除禁忌情况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势、病位及患者的虚实情况后方可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中,下法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要方法,以下法为指导创制的三承气汤在临床上是常用方剂,为了更好地研究《伤寒论》中下法的应用,对阳明病篇和少阴病篇的三急下进行了分析,认为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急下"并非都是危证,而是提醒为医者当辨明病机,当下则下,不可延误病机。  相似文献   

17.
下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多为驱邪而设,力专效宏,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失当则变证丛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应用下法治疗多种杂病,同时也谆谆告诫下法的禁忌,本文就《金匮要略》禁忌条文进行了简要探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的代表著作《本草纲目》和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李时珍晚于张仲景,其在熟读《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包括脉法、六经辨证、经方、药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不易之谓“方”,可准之谓“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下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提出了下法的理论根据。《伤寒论》发挥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设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后世医家所捧喝。临床各科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伤寒论》论误下条文计有47条,约佔全部条文的百分之十二以上。可见关于误下论述,在《伤寒论》中佔有重要位置。《伤寒论》以六经病辨证为主,设方遣  相似文献   

20.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在阐述病因病机、遣方配伍以及指导立法等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升降理论。本文从八法属性、营卫失调、脏腑气机、遣方用药和煎服方法等五个方面,探究《伤寒论》中升降理论的运用规律,以期加深对辨证论治思维的认识,为临床学习和运用《伤寒论》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