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娜 《四川中医》2012,(9):110-110
目的:观察养阴解毒活血法治疗妇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妇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用养阴解毒活血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5%。结论:养阴解毒活血法治疗妇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止痛方合黛力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组。分别观察3组在改善疼痛及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型常见伴随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疼痛及临床伴随症状均优于其余2组。结论:益气活血止痛方合黛力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益气通络法联合红光和针刺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使用红光治疗和针刺治疗)和观察组(使用益气通络法联合红光治疗和针刺治疗)各50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通过使用益气通络法联合红光和针刺治疗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通络方颗粒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毒损络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毒损络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解毒化瘀通络方口服)和对照组(腺苷钴胺肌注)各25例,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证候积分,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候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化瘀通络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毒损络瘀证疗效肯定,可较大程度缓解疼痛,明显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活血益气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红 《光明中医》2009,24(3):467-468
目的:观察中药活血益气、通络止痛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内服活血止痛方每日一剂,共30天.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并肌注VitB1、VilBl2,共30天.观察两组治疗2周、1个月及2个月后的疼痛缓解消失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1个月及2个月后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活血益气、通络止痛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张青  张成虎  王素萍 《陕西中医》2012,33(8):1053-1054
目的:观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予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结果:临床治愈4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是通过补气温阳,补气行血,从而达到通络止痛功能。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皮损局部遗留迁延不愈的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现就近年来以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邹艳红 《中医药信息》2011,28(4):125-127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疏肝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针灸配合益气通络疏肝汤,对照组单独应用针灸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1.07%,对照组愈显率59.6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瘙痒感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及瘙痒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黄连解毒汤加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加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5例,观察用药后止疱、结痂、止痛和痊愈的时间、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止疱、结痂、止痛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后遗神经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连解毒汤加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治愈率高、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芒针电刺激治疗老年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皮损部位遗留的烧灼样刺痛.多发于老年人,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缠绵不愈,顽固难除.近年来,笔者应用芒针电刺激治疗老年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消退后,在较长时间内仍伴有神经痛的疾病。本文综述近几年来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认为中医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有较好的疗效,运用针刺、艾灸等外治疗法,在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现将临床上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灸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8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针、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28例,与单纯针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7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3.6%,总有效率达96.4%;对照组分别为29.4%、82.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局部皮损痊愈而神经痛迁延不愈,疼痛持续数月或数年,是国际公认的难治性疼痛,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的痛苦。笔者采用头穴透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2010-01~2011-12在我院针灸科及皮肤科就诊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透刺组)4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组)40例。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阿昔洛韦联合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阿昔洛韦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预防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 ,以阿昔洛韦联合激素治疗带状疱疹 12 3例为治疗组 ,阿昔洛韦不联合激素治疗带状疱疹 80例为对照组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在止痛、水疱消失、结痂及痊愈的时间及预防后遗神经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病程短 ,同时降低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发病,多遗留神经痛而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笔者据其病机,治以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方以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该病36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益气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发病,多遗留神经痛而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笔者据其病机,治以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方以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该病36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因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仍有40%-50%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对各种治疗措施都缺乏敏感性,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思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思路,并包含笔者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复合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疾病,西医药治疗存在明显的不足。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理研究长期匮乏。通过对近5年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中外文献研究进行整理,简单阐析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存在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天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患带状疱疹后,皮疹消退,但局部仍有明显疼痛的一种病证。这种疼痛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可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药物主要是止痛药物及营养神经等药物,疗效一般。我们从1996年至今对4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天灸法进行了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