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婷婷 《当代护士》2022,(5):142-14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可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儿童脊髓损伤占脊髓损伤人群总数的0.3%~9.47%[2-5],其中约5.0%~69.5%在影像学上显示为无骨折、无脱位[6-8],被称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 abnormality,SCIWORA)[6]。  相似文献   

2.
周波  张威  李璇 《中国康复》2014,29(2):133-13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的最佳方法。方法: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术;观察组同时进行膀胱功能恢复再训练及心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以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尿液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疗效差异更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无需导尿的人次明显增多,需要每日4~6次导尿的人次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疗效差异更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可不同程度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并能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例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持续留置尿管、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及健康教育等康复护理措施,比较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前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使用膀胱功能训练和电刺激等康复措施,拔尿管时膀胱容量大于入院时(P < 0.01);患者接受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大于拔管时,残余尿量少于拔管时(均P < 0.01)。结论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术后重建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4.
谷云青 《全科护理》2020,18(17):2172-2174
正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由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如脊膜膨出、脊柱裂、椎管内脂肪瘤、外伤等,导致的脊髓受牵拉、压迫、圆锥低位,继而引起脊髓神经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神经损害的症候群[1-2]。临床表现较复杂多样,表现为骶尾部包块、腰背部会阴区疼痛不适、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下肢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3-4]。就诊人群以先天因素导致的患儿为主,成人少见,新生儿发病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问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 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康复护理方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I级的比率显著提高,为III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来针灸、药物、物理疗法、手术等方面,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众多,疗效确切,综合疗法已成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为理想的手段。但临床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预性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 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予以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30例,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之上予以相应的间歇性清洁导尿、饮水计划、心理护理等干预性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结果干预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自主排尿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科学、有效的干预性综合护理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降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包括3种术式,即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术、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和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总结了对16例行该3种术式患者的护理,即做好心理护理、术前禁用阿托品、术后4d保持平俯卧位等;详细介绍了3种不同术式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正确设置排尿程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保护膀胱刺激器、加压排尿、间歇性清洁导尿、扳机点排尿、敲击跟腱或扳动踝关节引发排尿等.本组术后膀胱容量增大,尿失禁明显减轻或消失,排尿次数从术前的每日7~15次减少为每日4~6次.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与护理进行综述,介绍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方法,阐明了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要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脊髓病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脊髓病后神经源性膀胱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31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术后出现肠梗阻2例,短暂精神障碍1例,膀胱内真菌感染1例,均治愈。2例失访,余29例随访6个月~4年,恢复良好,能长期坚持间歇导尿。结论术前正确健康指导、肠道及膀胱准备,术后严密病情观察、胃肠减压及引流管道的护理,出院前间歇导尿的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是护理的关键内容,也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8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实验组),比较两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玲玲  孟伶 《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  相似文献   

16.
单小虹  吕慧 《护理研究》2008,22(7):1830-1831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性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应用等。[结果]观察组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其膀胱功能平衡指标、膀胱容量、泌尿系统并发症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肠道的康复评价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行为管理、药物治疗及间隙性清洁导尿管,是目前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和神经源性肠道的主要康复治疗措施。这些康复治疗措施应建立在对患进行功能评定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方法:采用康复评定Team会的形式,对具体的脊髓损伤患的病情进行讨论,分析各项化验、检查指标,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再对患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康复治疗,患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结论:康复评价会是一种好办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患的功能提高情况采用同期性康复评估。因此,可以对患的处理方案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后重要的合并症之一,对于其治疗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笔者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临床实践中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先进的治疗方法,通过进一步探讨此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新的建议。临床研究表明,多种治疗方案联合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其效果胜过单一方案治疗。在急性期后及时予以间歇性导尿,与此同时针灸疗法、康复理疗、功能锻炼及干预性护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使患者能够尽早地建立起自主性排尿规律,对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310-3312
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使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观察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分析护理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8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