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标号尾数奇偶数分为两组,奇数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偶数视为试验组,给予多感官促醒模式进行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GCS,DF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 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GCS,DF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 0. 05);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9. 53±3. 65)d,试验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2. 35±2. 31)d,试验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进行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效果理想,可较快恢复患者感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功能障碍(DFS)评分及苏醒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2,4周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应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可缩短其术后苏醒时间,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对其神经功能、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两组均进行针灸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功能障碍评分(DFS)、并发症发生率和苏醒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2周、4周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F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4周便秘、压疮、肢体痉挛畸形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促进病人尽快苏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潘霞  龚丽  郑敏  张玲霞 《全科护理》2021,19(21):2977-2981
目的:探究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神经功能、并发症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比较干预后两组病人神经功能、并发症及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病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脑功能评分、功能障碍量表(D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周及护理后4周观察组病人GCS评分、脑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4周后观察组病人便秘、继发感染、肢体痉挛畸形、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人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30 d后对照组未苏醒病人22例,观察组未苏醒病人6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可以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昏迷时间,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觉醒意识及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4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感官促醒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功能障碍(DFS)评分、脑功能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EP)评分、苏醒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2、3、4周末,观察组GCS及脑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BEP波峰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7d、8~14d及15~30d三个时间段苏醒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苏醒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能有效改善意识障碍,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苏醒时间及预后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8月我院采取常规护理的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7月我院采取多感官促醒护理的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4周后苏醒时间,干预前、干预1周、2周及4周后认知障碍(MMSE)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干预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干预2周及干预4周后,两组MMSE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GC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时间点MMSE评分、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继发感染、便秘、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采取多感官促醒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促进苏醒,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的格拉期昏迷评分、功能障碍评分、苏醒时间及苏醒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干预四周时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功能障碍评分、苏醒时间、昏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昏迷者(P<0.05)。结论采用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施加干预,可显著推动其苏醒进程,提升促醒效果,降低功能障碍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功能及觉醒意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护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再选取2016年6~11月我院神经内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多感官促醒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昏迷评分、功能障碍评分、脑功能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及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2周后昏迷评分、脑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4周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评分及平均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干预运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可优化脑功能,提高觉醒意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徐丽君 《当代护士》2021,28(7):106-107
目的 分析脑出血昏迷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服务对提升其促醒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4月—2019年9月本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58例脑出血昏迷患者实施数据值调查,区分分组方法参考随机数字表方式,各个组别归入29例,实验组选择早期护理干预服务,对照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服务,统计患者促醒效果评估结果及并发症调查结果、患者家属满意状况调查结果.结果 各个组别护理干预前GCS评估分值经对比差异较小(P>0.05),实验组护理干预4周后GCS评估分值高于护理干预前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脑出血昏迷患者选用早期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改善其促醒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匡先琼 《全科护理》2021,19(4):433-436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排列法将编号为单号的病人56例分为观察组,编号为双号的病人56例分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高血压致脑出血术后昏迷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给予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模式,总结并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苏醒时间、神经功能(意识障碍、生理状态、脑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强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结论: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模式可缩短病人苏醒时间,显著减轻病人意识障碍,促使病人生理状态趋于正常化,有效地促进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病人获取更优质护理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促醒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对比2组清醒率、昏迷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和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地恢复清醒,并可缩短昏迷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应用脑功能促醒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5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脑功能促醒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运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脑部水肿体积、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脑功能促醒干预,可明显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且术后昏迷的17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组病人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常规组病人行常规唤醒护理,研究组病人行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苏醒情况、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病人苏醒时间为(12.19±1.21)d,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其4周苏醒率为85.88%,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9.07±2.89)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为(14.56±0.8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实施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有助于缩短病人昏迷时间,同时对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昏迷促醒治疗仪对脑出血昏迷病人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脑出血昏迷病人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病人在此基础上使用昏迷促醒治疗仪,每天治疗5次或6次,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干预组病人治疗1个月后GCS评分10.69分±3.81分,治疗2个月GCS评分12.34分±1.47分,均高于对照组(8.37分±1.85分,9.41分±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昏迷促醒治疗仪能通过声音、光、电磁波等刺激促进病人的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NICU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202例,按病区分为两组。其中,A病区为对照组(n=101),实施NICU常规护理;B病区为观察组(n=101),在N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感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格拉斯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脑电双频指数评分(Bispectral index,BIS)、脑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rating scale,DR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GCS、BIS及DR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知行为干预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有一定的促醒作用,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有效的的临床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促醒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促醒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执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15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促醒治疗第1疗程及第2疗程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情。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性昏迷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苏醒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能提高苏醒意识,促进脑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促醒计划干预对多发伤镇静镇痛治疗患者躁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多发伤患者,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均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47例。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对研究组患者采取促醒计划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躁动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17.02%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8.30%(P<0.05);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创口感染、肺部感染、非计划拔管及呼吸衰竭)总发生率为10.6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7.66%(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为(9.07±2.89)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GCS评分为(9.06±1.0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多发伤镇静镇痛治疗患者实施促醒计划干预,有助于降低躁动及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促醒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 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5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理念的前瞻性护理干预,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比患者促醒效果、Karnofsky预后评分评价两组预后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CS评分均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5%)低于对照组(1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Karnofsky预后评分均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念的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方面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促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实施呼唤式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含量,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院时,研究组GCS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昏迷状态及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家属焦虑等负性情绪,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