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上机阶段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现况,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血液透析护士在上机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包括次数、持续时间、来源及结局等。结果 共观察34名血液透析护士1 630例次上机操作,发生护理中断2 611次,平均每个上机过程发生中断1.6次。中断事件主要来源于护士同事(46.3%)、患者或家属(42.0%);中断原因前3位为协助双人查对(45.5%)、与治疗相关的交谈(22.0%)、与治疗无关的交谈(16.4%);护士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立即应对(57.2%)、多任务(20.2%)、延迟执行(18.6%)、拒绝执行(4.0%);中断事件导致消极型结局2 354次(90.2%),其中43次上机错误/隐患事件(1.6%)。结论 血液透析上机阶段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来源多,原因复杂,且多为消极型结局,可诱发护理不良事件。应加强对护士透析工作的支持,同时加强 中断事件认知培训,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中断事件现况,探讨ICU护理中断事件与护士心理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ICU护理中断事件调查表、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任务负荷指数量表对18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 6:00~20:00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为9.5次/h,其他护士为中断事件的主要来源,中断事件发生时ICU护士最常见的当前任务是护理记录,中断任务主要与患者事务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次与ICU护士心理负荷呈正相关(r=0.531,P0.01)。结论 ICU护理工作中断事件发生频繁,并使护士心理负荷加重。护理管理者需要对中断事件发生前、中、后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性管理的效果,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16名护理人员高峰工作时段临床工作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针对护理中断事件来源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次数、中断持续时间及中断的结局。结果干预后护理中断事件明显减少,中断时间较干预前显著缩短,因中断导致的消极型结局和不良护理事件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性管理可以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减少中断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现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为减少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急诊科护士应对护理中断事件的现状调查问卷对武汉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98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对护理中断事定义的了解、发生后的不良影响及学习其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为3.59±0.93、3.65±0.89、4.42±0.73。94.30%认为护理中断事件对正常工作有影响;90.61%同意护理中断事件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是常态;62.42%认为急诊科中断事件发生在夜间;90.60%认为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主要是患者和家属;89.93%经常在给患者做治疗时被打断,87.92%经常被"催促实施治疗"、"问路及各种咨询"打断。结论急诊科护士对护理中断事件相关知识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急诊科是护理中断事件的高发场所且夜间发生较多;护士经常在做治疗时被患者或家属打断。管理者应加以重视,加强针对性管理,以减少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减少ICU交班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提高交班效率。方法分析常规交班120次中发生护理中断事件724次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专项管理,分别统计专项管理前后各120次交班中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专项管理措施实施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及交班时间显著少于专项管理措施实施前,护士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护理中断事件专项管理可有效减少ICU交班过程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提高交班效率,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中断事件和安全给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工作日内给药高峰时段9:00~12:00的10名白班临床护士给药执行环节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并分析每小时段发生频率与来源、主体角色与时间分布、类型及结局等。结果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为8.83次/h,11:00~12:00发生频率最高,为13.20次/h。主要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62.3%)、护士同事(20.0%)和环境(12.8%)。主体角色主要为预期接收型(73.2%)和物资中断型(12.8%)。类型以侵扰型(52.1%)和分心型(41.5%)为主;结局以消极型为主(98.1%)。结论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重点管控中断事件的主要时段、主要来源、主要主体角色分布等要素,以及分时段区别管理中断事件,对护理安全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为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问卷,方便抽取2827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28.16%手术室护士接受过护理中断事件培训,87.37%手术室护士认为有必要接受相关培训.不同性别、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及岗位类别的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需求较高但培训不足,管理者应加强手术室护理中断事件的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8.
王静  颜琼  方萍萍 《护理学杂志》2023,28(19):44-47
目的 探讨危险预知训练模式在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前瞻性类实验研究设计,2022年1-6月收治患者13 346例纳入干预前组,2022年7-12月收治患者11 520例纳入干预后组。干预前组采用常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方法,干预后组采用基于危险预知训练模式的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管理。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安全行为得分,以及2组患者不良事件、投诉纠纷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护士安全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干预后组患者用药错误、跌倒、非计划性拔管类不良事件、投诉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组(均P<0.05)。结论 基于危险预知训练模式的护理不良事件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安全行为,降低不良事件、投诉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以协助管理者制订合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量表,对某医院26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评分为(2.99±1.21)分,21个影响因素中排序前5位的为担心因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护理质量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间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起诉及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结论相关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呈中等水平,担心集体、他人及本人受到影响和导致医患纠纷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建立更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的真实体验,为护理管理者加强护理中断事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曾发生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的8名护士进行访谈,对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提炼的主题包括行为体验,如能理性面对护理中断事件、寻求支持(正性体验);态度体验,如不良情绪、职业认同感下降、无能为力(负性体验);认识体验,认为不良结局中断事件成为护士反省中断事件影响的契机、不良结局中断事件信息应反馈给临床护理人员。结论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护理人员有多重影响,应激发其正性体验,帮助其克服负性体验,并应从系统方面寻找原因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影响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因素,以协助管理者制订合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量表,对某医院26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影响因素评分为(2.99&#177;1.21)分,21个影响因素中排序前5位的为担心因个人造成的不良事件影响科室护理质量分值,害怕其他人受到影响,担心上报其他同事引起的不良事件影响彼此间关系,担心被患者或家属起诉及担心上报后会受处罚。结论相关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影响呈中等水平,担心集体、他人及本人受到影响和导致医患纠纷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建立更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创建安全的就医环境,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13例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专项管理,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改进措施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及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较改进措施实施前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用于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及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及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为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某市10所一级医院的171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47%的护士所在医院有不良事件的管理措施,分别有87.72%、91.81%、88.30%的护士所在医院对不良事件能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对不良事件能分析根本原因、发生不良事件会受处罚,74.85%护士会主动上报发生的不良事件.结论 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处罚现象较普遍,不利于安全文化的形成;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重视不足.应提倡无处罚的安全文化,正确进行不良事件的管理,重视对预警案例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方法回顾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类别,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护士业务素质差,多发生于新上岗护士、实习生。结论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强化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化预警在护理中断事件及护理结果指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前期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及不良结局制定标准化预警项目,进行解读与督查;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事件。结果实施标准化预警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事件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标准化预警的制定与实施可降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不良事件上报态度量表对沈阳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6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总分为(65.69±11.89)分。4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报的标准、上报的影响、上报的目的、上报的环境。年龄、护龄、岗位、职称、学历是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加强对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士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士对不良事件上报的认知,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描述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确定相应对策对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护士进行工作满意度测定,根据测量结果,采取体现护士形象、护理专业价值板报展览,护理管理者领导方式和艺术的培训,倡导和维护无惩罚、参与性管理干预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中护士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决策、专业地位5个方面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P<0.05,P<0.01),其中护士间关系、医护之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排满意前三位,收入、享受工作、专业地位排满意度最后三位.主观感受中搬运患者时获得帮助,加班时间减少显著优于干预前(均P<0.01),个人工作计划中96.5%仍选择留在原岗位和护理专业.结论 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留住护理人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系统的日安全分享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管理成效.方法 采取历史对照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22个护理单元设为实施前组(收治病例11992例),全院不良事件在护理部每季度发放的护理质量报表中分享,护士长仅有本科室护理不良事件查询权限;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22个护理单元设为实施后组(收治病例13527例),护士长固定于晨8:00前进入不良事件分享平台,对全院前24 h发布的不良事件信息进行阅读,并于晨间交接班后,分享与本科室高度相关或有潜在相关性的不良事件,与护士讨论相关流程及处理措施.结果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为0.629,95%CI为0.492~0.804.实施后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实施前组(P<0.01).实施后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重视程度、不良事件分享态度、科学处理不良事件能力、自我学习及成长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基于信息系统的日安全分享为不良事件沟通提供平台,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及严重程度,提升护士安全意识及不良事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年轻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占不良事件的75.0%~82.2%[2]。因此,分析低年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是提高患者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并以此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进行个体化干预。方法分析了于2010-2012年间我院诊治的385例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对比了应用防低血压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前后低血压相关事件(晕厥、跌倒)的发生情况。结果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9.6%(37/385),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高龄、α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血压控制不佳。实施低血压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低血压相关的不良事件由人均4.6例次/年降至0.9例次/年,干预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OH发生较为常见,需重视监测直立位血压。影响OH因素为高龄、α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及血压控制不良。综合性的防低血压措施可有效降低其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