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下垂通常继发于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虽然经神经修复和神经移植,仍有64%坐骨神经,46%~54%腓总神经瘫痪不能恢复踝背伸功能。踝关节融合术或佩带支具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自1937年Mayer首次提出通过骨间膜将胫后肌腱转位至足背以重建踝背伸功能以来,相继报道取得显著疗效。本文对12例胫后肌腱转位术的足下垂患者进行平均90个月(自24~300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术前对各肌群力量进行仔细评估以决定肌腱远端附着点。如背伸不能超过中立位10°则首先行跟腱延长术。胫后肌腱通过骨间膜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21例单侧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男12例,女9例;年龄23~47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7例,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刺伤或割伤行神经探查术3例,直接打击暴力4例,腓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年,平均5.6年。合并家族遗传性踇外翻畸形1例、柔韧性足趾屈曲挛缩5例。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摄X线片并测量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0.2个月。患者踝关节背伸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至3~4级。随访期间未出现平足畸形、爪形趾。末次随访时,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跖屈活动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39,P=0.158)。健、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FA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9,P=0.538)。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有效,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早期未出现继发性平足畸形。  相似文献   

3.
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于1999年8月~1998年8月,对病因效果不佳16例足下垂患者行胫后肌腱前移,其中腓总神经损伤8例。骨盆骨折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腓总神经纤维瘤1例。结果:经随访1~4年,平均29个月,根据NinkovicM和HallG等的判断标准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胫后肌腱转移术是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损伤小,同时能正前足下垂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李卫平 《中国骨伤》2002,15(10):586-586
上胫腓分离临床少见,文献中罕有报道.单纯上胫腓分离多因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胫前肌群和腓骨肌群瘫痪出现的马蹄足和疼痛就医,而髋关节脱位也易合并损伤坐骨神经而致足下垂,因此在髋脱位合并足下垂畸形者,往往不注意上胫腓关节部位的检查而被漏诊.  相似文献   

5.
王明远  徐雷 《骨科》2022,13(4):380-384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CPN)损伤在下肢周围神经损伤中最为常见,足背伸功能障碍是其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对于CPN损伤1年以上,神经修复术后2年效果不佳的病人,动力肌腱移位是CPN损伤后胫前肌不可逆麻痹的现行治疗方式。本综述以CPN损伤为主题,以胫后肌移位重建足背伸功能为重点,论述了Bridle术式的起源、发展、应用以及疗效。  相似文献   

6.
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治疗足下垂重建伸趾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治疗足下垂重建伸趾功能袁永昌王景荣1985年11月~1994年11月作者应用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术治疗腓深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伸趾功能丧失17例患者,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6例;年龄6~35岁,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胫腓关节液流注性囊肿致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因上胫腓关节液流注致腓总神经卡压的9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6例神经外囊肿患者经神经松解、囊肿切除术后踝关节及各趾背伸肌力达M4~M5,平均恢复时间约3.5个月;3例神经内囊肿患者经同一术式治疗,背伸肌力达M3~M4,平均恢复时间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上胫腓关节液流注可形成腓总神经内或外囊肿,神经内囊肿较神经外囊肿恢复时间长、效果差.此类疾病早诊治,早治疗,患肢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前肌及趾长伸肌腱悬吊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月,对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24例足下垂患者采用将胫前肌腱和趾长伸肌腱穿过胫骨下段骨孔抽紧后自身相互缝合的方法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3 a,根据Hall G的步态改善判断标准:优16例,良7例,可1例。测量踝关节角度,90~95°者16例,96~100°者6例,101~105°者2例。所有患者两下肢并拢能够完全下蹲。[结论]胫前肌、趾长伸肌腱悬吊是一种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出血少、且不影响下蹲。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1 997年 1月~ 1 999年 6月 ,采用改良的胫后肌前置与 口止母长伸肌后置术 (Jones手术 )联合治疗晚期腓总神经损伤 8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年龄 6~ 59岁。均为腓总神经开放性损伤。神经损伤未处理 4例 ,不规范吻合 1例 ,自体神经电缆式移植 3例。检查 :均有明显跛行及足下垂 ,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踝关节背伸均小于健侧 1 /2以上 ,跖屈小于健侧 1 5°以上。手术时间 :伤后 2~ 3年 5例 ,3~ 4年 3例。入院后均行神经探查术 ,发现腓总神经陈旧损伤变性 ,不具备再吻合条…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通过对下胫腓韧带解剖的研究,对30例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即腓骨短肌腱移位与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3.5个月,30例骨折均愈合。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的功能进行观察,其中踝关节功能按Leeds等的临床评定标准,腓骨短肌腱移位组14例:优4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85.7%;腓骨骨膜转位组16例:优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应用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优于腓骨短肌腱移位,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半侧跟腱前移治疗儿童足下垂伴内翻畸形(附14例报告)黄保根⒇小儿麻痹后遗足下垂伴内翻畸形,在儿童期尚未发生骨性畸形,可采取跟腱延长、胫前或胫后肌外移术治疗。但对足背伸肌足内外侧肌群广泛瘫痪的足下垂伴内翻的病人,采取半侧跟腱前移与腓骨长肌腱吻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固定支架穿针致腓总神经损伤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至1995年间曾用Bastiani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胫腓骨骨折63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腓总神经损伤5例。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在小腿内侧胫骨骨折两端,分别平行钻入两枚螺纹针,然后安固定器,使固定器与4枚针连接,继之在X线指示下调整复位以达到解剖复位;拧紧各个装置的固定螺丝。术后第2天查房时发现三例患者出现小腿近足外侧皮肤麻木,拇伸肌力减退,患足下垂等症状。考虑为腓总神经损伤所致。在透视下查看骨折断端位置及4枚固定针的位置及走向。发现近端固定针从内侧进针后通过上胫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48岁 ,2个月前因摔伤致“左髌骨骨折” ,在当地医院行髌骨固定带外固定。 3d后发现左足背麻木、足下垂 ,立即去除髌骨固定带 ,改行“左髌骨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 ,但左足背麻木、足下垂无改善 ,转来我院诊治。查体 :左膝前一弧形切口疤痕约 15cm长 ,左腓骨小头平面后下方见一直径约 1cm的压痕 ,左足下垂 ,足背感觉减退 (S1级 ) ,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趾肌力 0级 (M0 级 )。肌电图证实为腓总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时发现腓骨小头压痕下方腓总神经外膜瘀血 ,纵向切开外膜后约 2cm长的神经束间广…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21岁,体育专业学员,7个月前在一次三级跳远运动后,自觉右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右踝背伸、外翻不能,于当地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行腓骨颈部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半年无明显恢复。于2002年11月入院,检查:右小腿腓骨颈部见陈旧刀口瘢痕,右小腿远端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缺如,右足下垂,不能主动背伸、外翻,小腿前群及外侧群肌力为0级。肌电图:右腓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足下垂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刘恩祥,林乐波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腓总神经损伤而致足下垂比较少见,但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足下垂是手术绝对指征,早期手术足下垂功能恢复良好。我科从1988年1月至1993年6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肌腱转位术治疗桡神经损伤晚期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采用肌腱转位术治疗的12例桡神经损伤晚期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2~45岁,平均28岁。交通事故伤致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离断6例,肱骨内固定物取出时医源性损伤3例,机器绞伤致软组织神经缺损3例。一期手术均未行神经修复,术后12~18个月、平均14个月出现桡神经损伤晚期功能障碍症状。其中桡神经主干损伤8例,桡神经深支损伤4例。术前患者均出现垂腕畸形,腕关节背伸肌力0级,屈曲肌力5级。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背伸活动可、肌力3级,屈曲肌力4级。根据费起礼等和陈德松等疗效评定法,获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肌腱转位术治疗桡神经损伤晚期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为提升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疗效提高理论依据。方法 2012-04-2016-04于我院治疗96例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手术治疗,随访24个月,以胫前肌肌力恢复4、5级为足下垂治愈。将所有患者分为治愈组与未治愈组,调查性别、年龄、病程等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jistic回归分析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术后2年,胫前肌肌力4级37例、5级13例,治愈50例,治愈率52.08%;治愈组与未治愈组年龄、术前胫前肌肌力、足下垂病程、足下垂数量、退行性疾病类型、受累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胫前肌肌力≤2级、足下垂病程≥6周、腰椎间盘突出症、双侧足下垂,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的疗效有限,年龄≥60岁、术前胫前肌肌力≤2级、足下垂病程≥6周、腰椎间盘突出症、双侧足下垂均会增加足下垂不愈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根减压脊柱手术联合胫后肌腱转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足下垂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8年2月,本院采用神经根减压术,包括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腰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足下垂68例。以踝背伸肌力恢复至4或5级,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末达至此标准为未治愈。同时根据Ninkovic M判断标准和Hall G步态改善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胫后肌腱前移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4.03±3.99)个月,68例患者中,治愈56例,治愈率82.35%。Ninkovic M判断标准本组患者优50例、良13例、可5例;Hal的步态改善评估优46例、良16例、可6例。对治愈者与未治愈者的单因素比较表明,两者在年龄、足下垂病程、腰椎退变性质、受累神经根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足下垂病程、腰椎退变性质、受累神经根数量是影响足下垂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脊柱术式配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的一种有效方式。足下垂的预后受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受累神经根数量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49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下胫腓置钉组(23例)和下胫腓未置钉组(26例)。术后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1、3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部分病例可以免除下胫腓螺钉固定,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发病特点、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7例,其中4例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2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1例采用桡侧腕短伸肌腱转位,并术后全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拇指背伸功能满意。结论对于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重视术后康复训练,均可获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