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口腔刺激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口腔刺激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口腔刺激干预可有效促进完全经口喂养,提高早产儿喂养速率,不影响喂养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效率、喂养进程以及体质量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初始经口喂养胎龄、喂养过渡时间、管饲时间、完全经口喂养胎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初始经口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以及经口喂养效率,促进体质量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应用于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4月本科室收治的72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观察两组早产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睡眠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早,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例数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采取口腔按摩治疗能明显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缩短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体质量及经口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早产儿照护;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在传统照护基础上开展四联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1个月末生长发育水平和经口喂养效果。结果:观察组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 0. 05),住院时间、开始有效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开始经口喂养效率和完全经口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早产儿喂养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能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提高其经口喂养效果,减少喂养相关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对早产儿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影响。方法对49例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由电脑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组25例,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配合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直至管饲喂养完全过渡到经口喂养。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管饲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计算从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15±0.68)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5.18±1.16)周、过渡时间(11.91±4.07)d、管饲喂养时间(24.52±3.13)d、住院时间(34.21±3.38)d,对照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20±0.56)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6.21±1.24)周、过渡时间(14.10±3.15)d、管饲喂养时间(29.11±5.28)d、住院时间(37.44±5.51)d,两组比较,除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能有效促进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时机对不同胎龄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早产儿分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78例)。两组早产儿采用常规喂养加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的护理干预,其中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干预介入时机对照组为纠正胎龄35周、观察组为纠正胎龄或入组胎龄≥31周,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管饲喂养天数、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出生胎龄26~30周、30~(+1)~32周和32~(+1)~34周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及出院时纠正胎龄均小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胎龄26~30周、30~(+1)~32周早产儿的管饲喂养天数较对照组短,32~(+1)~34周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较对照组短,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键时期(入组胎龄或纠正胎龄≥31周)实施口腔运动联合面部穴位刺激能够缩短喂养困难早产儿喂养进程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将出生胎龄≤34周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口腔支持运动,对照组仅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3周后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口腔支持运动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尽快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困难应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抚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口腔感染率、喂养良好率、禁食时间、彻底经口进食母乳胎龄时间及经胃、口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口腔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喂养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 0. 05),禁食时间、彻底经口进食母乳胎龄时间与经胃、口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明显改善早产儿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prematrue infant oral motor intervention,PIOMI)用于存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入住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应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NOMAS)对早产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胎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观察组喂养失调型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障碍型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缩短喂养进,改善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干预。观察组采取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住院时间、喂养表现、体质量增长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早产儿开始完全喂养矫正时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矫正时胎龄、进展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院时的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减少早产儿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体质量快速增长.增强喂养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3月住院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早产儿干预后开始有效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3周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喂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可有效推动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提高经口喂养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缩短住院天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胎龄29-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二组均给予管饲喂养、早产儿常规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初乳进行口腔按摩。观察二组早产儿从管饲饮食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日均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口腔感染、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呕吐、胃食管返流)。结果 ⑴干预组从管喂饮食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日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⑵干预组口腔感染发生率6.45%,对照组发生率6.06%,二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口腔感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常规早产儿护理基础上,对早产儿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能缩短管饲饮食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从而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同时满足爱婴医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引进国外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并评价该方案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表现、体重增长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4周、接受全管饲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接受1次口腔运动干预,直至其停止管饲喂养.对照组接受NICU常规护理,包括间歇喂养、体位支持等.记录两组达到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并在这两个时间点观察喂养表现,计算过渡时间、喂养效率等,记录每天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开始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两组比较,干预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探究初乳口腔滴注与口腔运动联合方法对早产儿生长与睡眠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早产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口腔运动法,观察组采用口腔运动联合初乳口腔滴注干预,比较2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喂养进程与睡眠质量。结果:在喂养进程方面,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管饲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长发育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短、出院时体质量与体质量增长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方面,观察组的睡眠优良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78.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喂养中,利用初乳口腔滴注与口腔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促进其生长发育,缩短喂养进程与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听、触、视觉以及前庭的多感官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80例,将其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经口喂养干预,观察组早产儿接受听、触、视觉以及前庭的多感官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体质量增长情况、不良反应、经口喂养程度、胃肠道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早产儿入组时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早产儿完全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第10天时,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2周时,观察组早产儿胃肠道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听、触、视觉以及前庭的多感官干预能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排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早产儿18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口腔按摩、口腔支持、吸吮训练等方案,加强早产儿吞咽、呼吸等功能肌感官刺激,促进软腭、唇、喉等组织的运动,对照组以常规干预为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成长速度。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管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体重重于对照组(P0.05),每天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可帮助早产儿尽快恢复体重,能够促进营养吸收,保证早产儿能够早期经口喂养,建立完善的吸吮、吞咽等反射,有助于早产儿恢复正常饮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一种早产儿口腔喂养器,探讨其用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 口腔喂养器采用空心杆的无菌海绵棒制作,以胃管连接空心杆和注射器乳头,在胃管外安装流速调节器调节奶液流速,以奶液从海绵头部点滴滴出为宜,然后将海绵棒头部放入早产儿口腔中进行喂养。将62例早产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用口腔喂养器进行经口喂养,对照组予以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干预,记录两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胎龄,并观察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每天记录早产儿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最终试验组28例、对照组29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体重、体重增长速度、喂养效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喂养器能够促进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有助于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几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出生24 h内入住NICU,胎龄≤33周的早产儿,按照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为实验组56例,采用口腔按摩联合口腔支持干预方法辅助喂养;双数为对照组57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1)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两阶段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喂养成效;(2)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良、喂养良好比率;(3)喂养期间发生疲乏、应激、吸吮吞咽无力的例数.结果 (1)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完全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摄入奶量比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实验组喂养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4)喂养期间出现疲乏、应激、吸吮吞咽无力的早产儿例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口腔运动干预能促进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显著增强,提高早产几经口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