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68例早产儿,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加以评价。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12 h后,观察组pH和OI值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76.47%,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47.06%,两组患儿在治疗成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以回顾性研究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儿科接受诊疗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经鼻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CPAP治疗,观察组予以HHFNC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及全量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10.00 %低于对照组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期间开展HHFNC干预,能改善患儿缺氧状况及预后,缩短患者全量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及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92.08%,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治疗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抽取本院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开始时间2018年1月,结束时间2019年5月。采用抽签法将患儿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0例患者。甲组接受鼻式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乙组采取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给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治疗住院情况况等。结果:甲组不良反应为6.67%,与对照组的13.33%比较无差异(X~2=0.741;P0.05);同时,甲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均要优于乙组,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同时,根据统计分析,甲组患儿的脱氧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要少于乙组,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得到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鼻式间歇正压通气、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鼻式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不良反应,改善身体状况、呼吸状况等等,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的辅助通气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观察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用HHHFNC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疗效更为确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肺炎患儿60例,按照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心率、呼吸频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PaCO2、心率、呼吸频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PaO2、HCO-3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心率、呼吸频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RDS)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78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78例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经鼻持续气道(NCPAP)通气治疗,实验组接受经鼻双水平(N-Bi PAP)通气治疗,同时给予两组患儿猪肺磷脂注射液及基础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新生儿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状况,能降低p H、增加血氧分压同时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情况方面,能减少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通气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周期短、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研究50例新生儿合并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患儿均为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0%比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68.0%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较为理想,在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的同时也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收治的 76 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将患儿分为对照组(38 例, 未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而行鼻导管 / 面罩吸氧)与观察组(38 例,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 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 72 h 后氧合指数以及动脉氧分压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同期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 72 h 后 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新生儿重症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鼻导管 / 面罩吸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常规经鼻导管吸氧治疗组(对照组,n=40)和常规经鼻导管吸氧治疗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观察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7.5%(3/4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5%(13/40)、10.0%(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有效降低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呼吸频率,提升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运用经鼻间歇的正压通气并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的12月份到2013年的1月份收治的6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他们分成对照组(NCPAP组)和治疗组(NIPPV组),每组各30名患儿,对照组运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方式治疗,治疗组运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是90.5%和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和上机时间上的差异不明显。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减少了患儿气管的机械通气和再插管,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1年7月-2013年8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基础上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结果。结果: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可消除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情况,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选择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干预,观察组行无创高频通气,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气前两组患儿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在用氧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脱机成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通气方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脱机过程中应用,能在减少用氧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增加头罩和鼻导管吸氧,观察组增加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发绀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大于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氧分压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效果显著,既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又可以改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NRDS患儿90例,采用黄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RDS可有效促进血气指标恢复,改善肺功能,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呼吸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呼吸衰竭治疗总时间、新生儿呼吸衰竭通气治疗效果、在通气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幅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呼吸衰竭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衰竭通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RDS早产儿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儿均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观察组患儿采取DuoPAP+NCPAP序贯模式,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和治疗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uo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NRDS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者进行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则在前者的基础上采用NCPAP联合治疗,观察与比较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观察组患儿联合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3.1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6 h、12 h、24 h后两组患者的PaO2均有提高,PaCO2均有降低,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明显,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6 月在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治疗的 82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 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 NIPPV 组及 NCPAP 组,各 41 例。观察两组患儿疗效、血气分析、治疗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NIPPV 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 NCPAP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 pH、PaO2 水平均有所 上升,且 NIPPV 组高于 NCPAP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 PaCO2 水平均有所下降,且 NIPPV 组 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 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 NCPAP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NIPPV 可有效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