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乳口腔护理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新生儿科入院未开奶的106例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37周)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干预。探讨实施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早产儿喂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禁食时长短于对照组,洗胃次数少于对照组,开始喂奶时间、吸吮力建立时间、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进食后每餐胃内容物的残留量低于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各种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母乳口腔护理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能缩短因喂养不耐受而禁食的时间、减少洗胃次数、提早开始喂奶时间、促进吸吮力建立,改善胃内容物的残留量、显著减少早产儿进食后胃肠道不适症发生率,较短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喂养,改善早产儿发育状况,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将出生胎龄≤34周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口腔支持运动,对照组仅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3周后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口腔支持运动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尽快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结果]干预组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喂养耐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疗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55例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及微量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2次/d,非喂养性吸吮,每3h1次。结果: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及达到经13全胃肠喂养时间、胃潴留小于前次喂养量1/3时间,与埘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配合新生儿抚触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莉 《临床医学》2009,29(10):94-95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排便刺激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干预组26例在常规治疗同时施加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对照组25例,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结果干预组在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在恢复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2月我院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开奶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开奶时间及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成熟,并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选取84例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注射器胃管间歇注入喂养配方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需奶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时间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预防感染、肠外营养、小剂量金双歧、鼻饲等基础支持治疗,试验组外加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在喂养不耐受、平均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3周后体重情况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支持治疗上,对早产儿及时实施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等辅助方法,在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中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加快其口腔功能发育的成熟,使其早期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鼻饲喂养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质量日增长量、胃潴留消失时间、喂养不耐受消失时间、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并统计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潴留消失时间、喂养不耐受消失时间及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体质量日增长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缩短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间,促进胃潴留消失,缩短早产儿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提高早产儿体质量日增长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对早产儿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影响。方法对49例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由电脑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喂养方法。观察组25例,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配合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直至管饲喂养完全过渡到经口喂养。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管饲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计算从经口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15±0.68)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5.18±1.16)周、过渡时间(11.91±4.07)d、管饲喂养时间(24.52±3.13)d、住院时间(34.21±3.38)d,对照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3.20±0.56)周、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为(36.21±1.24)周、过渡时间(14.10±3.15)d、管饲喂养时间(29.11±5.28)d、住院时间(37.44±5.51)d,两组比较,除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刺激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吮吸能有效促进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早期生长发育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比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情况、开奶时间、开奶量、达经口全胃肠喂养条件的时间及生长发育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早产儿的腹胀以及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及开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条件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时体重增长以及头围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早产儿积极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助于促进其胃肠功能尽快成熟,对于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干预运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一组43例、观察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一组采用15 min Fucile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观察二组采用5 min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表现(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进程(开始喂养时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及体重增长情况(开始干预时体质量、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等。结果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及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在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cile法及Lessen法两种口腔干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早产儿吸吮技能,临床效果相当,但Lessen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更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云辉 《当代护士》2008,(12):37-3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40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单纯口胃管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口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口胃管留置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口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口腔刺激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口腔刺激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胃管时间、过渡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口腔刺激干预可有效促进完全经口喂养,提高早产儿喂养速率,不影响喂养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诱导非营养性吸吮配合口腔运动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膈肌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喂养进度、喂养效能、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及3、6月龄时Infanib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月龄、独立经口喂养时纠正月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效率、经口喂养开始时奶摄入量比例、独立经口喂养时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独立经口喂养时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及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6月龄时干预组Infani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运动干预联合吞咽、膈肌训练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促进患儿早期独立经口喂养及后需神经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进食后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时间及干预7 d的体重增加量。结果:干预组患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时间及干预7 d的体重增加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免疫治疗联合口腔吞咽训练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喂养,试验组采用初乳口腔免疫治疗联合口腔吞咽训练。观察两组早产儿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胎龄、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胎龄、过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完全经口喂养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 0. 05),喂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早产儿应用初乳口腔免疫治疗联合口腔吞咽训练,可加快完全经口喂养进程,改善其营养状态,降低喂养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