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标准比较术前与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20例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出现2例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后期自行消失。3例椎间隙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未发生切口感染,硬脊膜、神经根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40.16±5.33)min,术中出血量(23.92±6.10)m L,住院时间(5.20±1.02)d。术后第1天及4周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6个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10诊治的68例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观察术后2例髓核残留,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对照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腰部疼痛并且症状反复,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6-0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54个月,平均50.2个月.1例术后髓核部分残留,并压迫神经根,1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12采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6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26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 0. 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 0. 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88-2191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院期间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一般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3.4±36.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2)ml,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9个月时,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3.3%(53/6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对组织损伤小,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的操作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各40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 d的血清TXB2、PGE2、IL-6、TNF-α水平,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ODI、JOA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切口长度(0.7±0.3)cm、手术时间(73±22)min、卧床时间(1.2±0.4)d均短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3.8±1.7)cm;(106±28)min;(2.2±0.4)d,t=11.230;5.840;8.771,P<0.05],术中出血量(44±15)mL少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98±34)mL,t=9.190,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血清TXB2、PGE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t=6.271;4.925;4.963;24.94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t=8.661,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的25.00%(χ2=4.800,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XB2、PGE2、IL-6水平,缓解患者腰痛症状,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90±17.20)min。术中出血量(41.82±8.34)m L。未发生脊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VAS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依据Macnab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95.65%。结论应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症状缓解明显,术后恢复快,治疗优良率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ELD治疗15例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ODI。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13/15。结论 PELD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患者86例,根据手术过程中髓核摘除体积分为2组,各43例。A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5 cm3,B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3 cm3。比较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CI)和椎间隙高度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ODI、LCI和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部患者术后1、3、5 d均VAS及术后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I指数和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手术原则是摘除髓核,充分缓解患者腰背部和患侧下肢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疼痛敏感度问卷(pai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PSQ)评分预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6—2018-1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术前PSQ评分<6.5分(观察组),36例术前PSQ评分≥6.5分(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探讨术前PSQ评分与腰痛VAS评分改善程度、腿痛VAS评分改善程度、ODI指数改善程度相关性。结果 7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5例出现腰骶部酸胀疼痛,2例出现下肢放射痛,对症治疗后缓解。观察组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Q评分与腰痛VAS评分改善程度、腿痛VAS评分改善程度、ODI指数改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Q评分可以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腰椎整体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术前疼痛敏感度较高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导杆可视组(采用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39例)和TESSYS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37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VAS评分、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导杆可视组少(短)于TESSYS组(P<0.05)。疼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术后3 d、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椎间孔成形效率和准确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椎间孔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