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吸痰方式、压力、时间、次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帆  管玉海张庆 《护理研究》2004,18(12):2106-2107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1CP)的影响?[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在吸痰压力为20kPa,吸痰时间分别为5s、10s、20s时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在相同压力下进行吸痰,吸痰时间5s和10s对颅内压影响作用相似,20s则可引起颅内压过度升高。5s与10s吸痰有效率相似。[结论]在20kPa压力下最佳吸痰时间为10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佳的吸痰体位,以提高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9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三组,A组67例(采用仰卧位)、B组65例(采用半侧卧位)、C组66例(采用侧卧位),比较三组吸痰后的生理指标、吸痰耐受性、吸痰评分、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吸痰耐受性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1、5、7天吸痰评分和24 h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第5、7天痰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同时采用半侧卧位的吸痰体位可以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心率,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与吸痰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张帆  管玉梅  张庆 《护理研究》2004,18(23):2106-2107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 (ICP)的影响。 [方法 ]将 3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 3组 ,观察在吸痰压力为 2 0kPa ,吸痰时间分别为 5s、10s、2 0s时颅内压的变化。 [结果 ]在相同压力下进行吸痰 ,吸痰时间 5s和 10s对颅内压影响作用相似 ,2 0s则可引起颅内压过度升高。 5s与 10s吸痰有效率相似。 [结论 ]在 2 0kPa压力下最佳吸痰时间为 10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放式和密闭式2种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分别于每次吸痰前、后5min记录颅内压。结果吸痰后2组颅内压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开放式吸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2组吸痰有效率相近(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对颅内压影响较小,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种体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急性脑卒中清理呼吸道无效需要吸痰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A组吸痰时取平卧位;B组吸痰时取侧卧位;C组吸痰时取侧卧、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的体位,3组患者吸痰时采用相同的负压值(30kpa~35kpa),比较3组患者对吸痰操作的耐受性,吸痰前后2min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吸痰效果(痰鸣音改变情况、吸痰间隔时间)和气道粘膜损伤情况。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对吸痰耐受性最高、吸痰间隔时间最长、吸痰更彻底,气道粘膜损伤例次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吸痰后2min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无明显变化,而A组、B组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心率、血压(收缩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的体位吸痰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吸痰操作的耐受性及吸痰效果, 减少吸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中风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小丽  许红梅  王梅林 《护理研究》2014,(35):4373-4374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体位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防止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二次颅脑损伤和维持病人充足的脑血流量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李小丽  许红梅  王梅林 《护理研究》2014,(12):4373-4374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体位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防止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二次颅脑损伤和维持病人充足的脑血流量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刘远玲  钟运露  刘旭霞 《护理研究》2015,(12):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病人相同负压值内三种不同体位吸痰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7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A组病人采用平卧位进行吸痰,B组病人采用侧卧位进行吸痰,而C组病人则采用侧卧位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进行吸痰。比较不同体位吸痰法对吸痰量、痰液性状以及一次插管成功率等因素的影响,并比较3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C组病人的吸痰量、痰液性状以及一次插管成功率均优于A组和B组,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C组的吸痰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采用侧卧位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进行吸痰能显著提高病人的吸痰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急性脑卒中需吸痰患者64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吸痰时取平卧位;B组吸痰时取侧卧位;C组吸痰时取侧卧位,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比较3组患者对吸痰操作的耐受性,吸痰前和吸痰后2 min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吸痰效果(吸痰间隔时间、痰鸣音改变情况、24 h吸痰量)以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对吸痰耐受性最高、吸痰间隔时间最长、吸痰更彻底,气道黏膜损伤例次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吸痰后2 min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而A组、B组患者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心率、血压(收缩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侧卧位,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的体位吸痰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吸痰操作的耐受性及吸痰效果,减少吸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吸痰对自然分娩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自然分娩、无宫内窘迫的足月新生儿5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吸痰,对照组采用仰头平卧位吸痰。比较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情况和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黄疸延迟消退情况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吸痰法能有效、及时地清理呼吸道及吸出胃内液体,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从而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痰枕干预中风患者对抗吸痰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中风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体位,试验组应用吸痰枕吸痰,观察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吸痰有效率为97.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次插入呼吸道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道黏膜出血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吸痰枕干预对抗吸痰的中风患者,可实现安全的深部吸痰,减少气管损伤及切开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开放式吸痰和闭合式吸痰两组,每组各40人。监测吸痰前后患者颅内压、心率、痰鸣音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开放式吸痰组颅内压升高幅度大于闭合式吸痰组(P0.05),开放式吸痰组比闭合式吸痰组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而患者的痰鸣音及心率影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两种吸痰管及吸痰程序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双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B组用单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结果显示:常规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试验吸痰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吸痰管对吸痰效果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6.
两种吸痰管及吸痰程序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4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双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B组用单侧孔吸痰管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法和试验吸痰法吸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浅层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给予浅层吸痰法吸痰,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吸痰。结果:(1)试验组新生儿吸痰过程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吸痰成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和死亡情况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应用呼吸机时,使用浅层吸痰法可以减少对机体的干扰,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20例,A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浅吸痰,B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深吸痰,C组接受密闭式吸痰配合改良吸痰法.结果 A组VAP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B组25%、C组20%,P<0.05;B组患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5.15±1.35)d与A组患VAP的时间比较,P<0.05;C组发生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8.20±2.26)d,与A、B组发生VAP的时间比较,P<0.05;各组发生VAP患者中,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值于插管后第5天开始A、B组明显高于C组,至第7天C组分值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可以减少VAP的发生,且使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9.
王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ICU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由护士随机对两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器的临床吸痰效果优于一次性吸痰管,增加了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储备,提高了护士吸痰操作的主动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取侧向旋转体位(LRP)护理策略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将30例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卧位护理时行吸痰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卧位吸痰的基础上辅助采取 LRP 护理策略吸痰。分别对2组患者开始观察的第1天和第4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O2)]及第1天和第4天的胸部 X 片的炎性片状影变化进行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吸痰前后的p(O2)改善程度呈显著性差异(P <0.01);观察组第4天胸部 X 片炎性片状影大部分被吸收者为13例(86.67%),对照组为6例(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吸入性肺炎患者痰液淤积时,结合病情及痰液多少在常规吸痰基础上适当采取侧向旋转体位护理策略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取常规体位护理策略吸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