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困难应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抚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口腔感染率、喂养良好率、禁食时间、彻底经口进食母乳胎龄时间及经胃、口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口腔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喂养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 0. 05),禁食时间、彻底经口进食母乳胎龄时间与经胃、口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明显改善早产儿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能有效减少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0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干预组采取早期洗胃及胃肠内营养(鼻饲母乳);对照组于出生后先给予静脉营养。观察2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吸吮吞咽功能建立的时间。结果干预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吸吮吞咽功能建立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洗胃及母乳胃肠内营养能有效减少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是安全经济的治疗和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的早产儿给予实施护理干预:根据胃内残留奶量,调整喂养方案;调整喂奶时间、奶汁浓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增加较快,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结论护理干预能克服间断喂养引起的胃过度扩张这一缺点;诱发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消化道动力,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对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清洁度喂养不耐受及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5例管饲喂养早产儿(其中5例患儿家属要求自动出院),根据置管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单双号,其中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45例,选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45例,选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清洁度、口腔感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矫正胎龄37周体重增长百分比。结果:观察组管饲喂养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体重增长百分比、口腔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感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NEC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口腔护理应用于管饲喂养早产儿可有效清洁口腔,减少口腔感染。微量母乳遗留于口腔可通过早产儿吞咽动作进入胃肠道,促进其胃肠道功能发育成熟,增强其抵抗力,缩短从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足量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疗效。方法对发生FI的72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学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均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出现FI后予洗胃、禁食、微量喂养,最终达完全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混悬液鼻饲,同时吸吮安慰奶头。观察2组FI消失的时间、每天增加的奶量、体重的增长量及达到肠内营养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观察组FI症状消失时间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每天增加的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每天体重增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7例患儿使用多潘立酮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I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产儿按入室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排便情况、摄入奶量、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血糖、喂养耐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排便次数多,胎粪排尽时间短,摄入奶量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喂养不耐受及血糖异常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2月我院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开奶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开奶时间及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成熟,并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周海燕 《妇幼护理》2022,2(14):3263-265
目的 研究分析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在早产儿喂养护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5 月收治的 57 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早产儿喂养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运用常规喂养护理的 28 例早产儿 设为对照组,将运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的 29 例早产儿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喂养情况、反流情况、喂养不耐受和 家长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鼻饲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 察组反流指数、反流次数、反流>5min 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喂养护理中运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的效果更 好,能够改善早产儿喂养状况,减少反流及喂养不耐受,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李莉 《临床医学》2009,29(10):94-95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排便刺激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干预组26例在常规治疗同时施加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对照组25例,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结果干预组在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在恢复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与腹部按摩两者结合对喂养不耐受的疗效,使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胃肠喂养,缩短住院时间。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早产奶喂养,每3小时喂养1次,一天8次。观察组每次喂奶前15分钟用无孔奶嘴刺激患儿吸吮,每次10分钟,一天8次。喂奶后1小时给予10分钟的腹部按摩,一天2次。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实现全胃肠营养的时间为(9.27±2.62)d,短于对照组的(13.5±4.47)d(P0.05);观察组体重的增加量(150.0±50.0)g,高于对照组(100.0±45.0)g(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1.3±2.62)d,短于对照组(15.5±4.46)d(P0.05)。结论腹部按摩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生长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头围、身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中操作技术、沟通态度、喂养方式、喂养效果、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能够提升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家长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鼻饲喂养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质量日增长量、胃潴留消失时间、喂养不耐受消失时间、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并统计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潴留消失时间、喂养不耐受消失时间及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体质量日增长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缩短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间,促进胃潴留消失,缩短早产儿达到完全经胃喂养时间,提高早产儿体质量日增长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过程中喂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将80例接受N-CPAP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通便或灌肠和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体重变化情况及胎粪排尽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发生腹胀、胃残余量>30%及禁食>2次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对行N-CPAP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早期实施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通便或灌肠和腹部按摩等护理措施,可减少早产儿在接受N-CPAP过程中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2年4月1日~2014年5月31日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48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6)。对照组给予采用鼻胃管进行喂养和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存在感染时予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结合非营养性吸吮方法进行治疗,然对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为残留量减少,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短,胃内奶液量显著减少(起始奶量,喂养频率不变);对照组在治疗后1~3d时胃内残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或出现奶量不增,出现残存奶量滞留。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桂娟 《妇幼护理》2021,1(2):400-402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在早产儿喂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150 例早产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 7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胃管喂养,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 合体位管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喂养效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生长发育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喂奶量恢复时间更快,胃管留置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现象发生率 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1.33%(P<0.05)。观察组出生 1 个月后的体重、头围及身长等生长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 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00%(P<0.05)。结论 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后可提 升早产儿喂养效果,改善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促进早产儿的发育,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喂养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温箱遮光造成黑暗环境;鸟巢围拢患儿安置合适体位;非营养性吸吮;生后5d内注射泵微量喂养,5~7d后重力鼻饲胃管喂养,适量加奶,逐渐过渡到常规经口喂养的方法。结果干预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腹胀消失时问短,胃内储留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明显,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箱遮光、合适体位、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逐渐过渡到常规经口喂养的方法,会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陈珊珊 《妇幼护理》2023,3(9):2105-2107
目的 探究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对早产儿喂养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儿科早产儿 3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1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非营养性吸吮 联合体位管理方法。分析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 量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反流次数、反流指数、反流>5min 指数、护理满 意度、并发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喂养护理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及体位管理,可以改善早产儿体质量以及反流状 态。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患儿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口胃管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刺激排便,对比两组患儿的胃残留量、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胃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同时观察组患儿在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刺激排便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促进患儿症状消失、促进喂养耐受以及利于预后,临床意义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陆丽荣 《妇幼护理》2022,2(4):905-907
目的 研究口腔运动联合小儿推拿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 期间本院收治的 132 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6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应用口腔运动联合小儿推拿。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喂养不耐受和体格发育。结果 观察组开始胃肠内营养时间、 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增加奶量多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生 14d、1 个月时的头围、身长、体重增长数据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口腔运动联合小儿推拿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喂 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每日摄奶量、每日体重增长及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发育及早产儿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