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脑外科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76例及同期未感染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性别、麻醉维持方法、术后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者年龄≥60岁、麻醉时间≥4 h、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侵袭性操作、插管深度较深、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的比例大于未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麻醉时间≥4 h、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侵袭性操作、插管深度较深、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均为全身麻醉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年龄≥60岁、麻醉时间≥4 h、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侵袭性操作、插管深度较深、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 h均为其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各种原因引起肺萎陷或肺不张,如血气胸、胸内巨大肿瘤、单肺麻醉后、肺大泡切除术后、全肺切除术后等,可使肺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我科近1年多共收治不同程度肺萎陷、不同部位肺不张患65例,通过对影响肺复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心脏病手术患者308例根据有无低氧血症分为发生低氧血症者(观察组)与未发生低氧血症者(对照组),分析手术后72 h内发生低氧血症的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后,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7.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后X线胸片检查阳性发现是低氧血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病术后早期低氧血症与年龄、心脏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密切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早期干预心脏病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危险因素,并讨论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400例,将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38例作为病例组,未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3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术前焦虑、手术时间≥4 h、术中留置尿管、拮抗催醒、未镇痛以及术中低体温是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手术时间≥4 h、拮抗催醒、术中低体温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上应该全面监测评估,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防治,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手术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全肺切除手术后低氧血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吸烟、慢性支气管炎和左室射血分数低是全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68例术后d2~3均发生程度不同的低氧血症。d3动脉氧分压11.3~9.6kPa17例(25.0%);9.5~7.1kPa33例(48.5%);7.0~6.4kPa18例(26.5%)。术后d1氧分压最高(13.0~12.5kPa),从术后d2开始氧分压呈下降趋势(11.9~10.9kPa),术后d3达最低水平(10.5~6.4kPa),术后d4(11.5~10.5kPa)呈上升趋势。全组临床恢复出院66例,死亡2例。【结论】客观评价引起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对症实施严密监护,低氧血症可得到改善和纠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耳鼻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0例喉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调查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采用全喉切除术、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 30 d、临床分期≥Ⅲ期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有气管切开、全喉切除术、手术时间≥4 h、住院时间 30 d、合并糖尿病以及疾病分期≥Ⅲ期是影响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气管切开、合并糖尿病、疾病临床分期等因素有关,针对性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麻醉恢复期低氧血症的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79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低氧血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579例患者中有30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5.2%。上呼吸道梗阻、喉及支气管痉挛、呼吸模式改变、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术后麻醉药物的作用、误吸、急性肺水肿和术前肺部疾病等是引起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经蝶人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需严密监测,针对不同低氧血症的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谵妄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184例,其中发生谵妄患者17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的年龄、合并症、低氧血症、术后疼痛、睡眠时间减少是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17例患者经积极护理后均获痊愈。结论:加强预防护理过程中可能引起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积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合并肠梗阻未发生感染患者80例作为未感染组,发生感染患者80例作为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手术类型(胃全切除术)、手术季节(夏秋)、术中输血、体质指数、TNM分期(Ⅲ~Ⅳ期)、放置引流管、ICU住院、手术时间(≥2 h)以及住院时间长均为导致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住院、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2 h、于夏秋季节进行手术以及体质量指数≥28或18. 5均为导致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出现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ICU住院、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2 h、于夏秋季节进行手术以及体质量指数≥28或18. 5均为导致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出现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中,可根据以上危险因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预防胃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为13.98%(26/1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低蛋白血症、BMI≥24kg/m^(2)、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4h、术中出血量≥60ml是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与年龄大、低蛋白血症、BMI高、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密切相关,依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术中压疮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龄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00年7月~2004年12月,对行全肺切除术的70岁以上的37例高龄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21.62%(8/37),它与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低氧血症、胸腔压力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对高龄、术前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时,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有效地镇痛;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维持胸腔压力的平衡;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996~2002年间在我科行全肺切除术的70岁以上的37例高龄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为21.62%(8/37),它与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低氧血症、胸腔压力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对高龄、术前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时,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有效地镇痛;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维持胸腔压力的平衡;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在胸部手术后更易出现 [1],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时间等.有报道 [2,3]30%~50%患者常于术后6~72 h出现,本文报道肺切除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42.7%,与文献报道 [2]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外科单肺手术患者66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部病史、合并症、身高/甲颏距离、吸烟和饮酒情况、肺功能、术前氧分压、屏气试验时间、术前是否打鼾、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双腔管(左、右)、尿量,双腔管插管后和体位改变后均用纤支镜定位双腔管位置。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665例患者均完成了本研究,其中5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72%。低氧血症与非低氧血症组的年龄、吸烟、饮酒、鼾症、术前合并心脑肺部疾病、肺功能双腔管(左/右)、术前氧分压、屏气实验、体质量指数及身高/甲颏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大是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21.4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1996~2002年间在我科行全肺切除术的70岁以上的37例高龄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为21.62%(8/37),它与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低氧血症、胸腔压力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对高龄、术前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时,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有效地镇痛;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维持胸腔压力的平衡;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00年7月-2004年12月,对行全肺切除术的70岁以上的37例高龄肺癌患者术前术后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占21.62%(8137),它与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低氧血症、胸腔压力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对高龄、术前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时,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有效地镇痛;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维持胸腔压力的平衡;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21例肺癌手术患者,其中45例术后48 h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组发生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者45例(8.6%),包括联律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患者年龄超过70岁、氧合指数150 mm Hg、全肺切除手术、术前肺功能减退、高血压及低血钾的患者,发生术后心律失常概率明显增加;其中术前肺功能减退和全肺切除手术是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促进有效排痰、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落实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预防肺癌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的高危因素,分析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其是否发生低钙血症分为正常组37例低钙血症组27例,总结分析低钙血症的高危因素与防护对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范围、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预防性补充钙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未预防性补充钙剂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P<0.05)。结论年龄≥45岁、未预防性补充钙剂、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为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在胸部手术后更易出现^[1],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时间等。有报道^[2.3]30%-50%患者常于术后6-72h出现,本文报道肺切除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42.7%,与文献报道^[2]相似。虽然低氧血症在短时间内对大多数患者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腰椎全身麻醉术后卧床患者排尿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院行腰椎全身麻醉术的患者372例,根据术后卧床患者是否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分为排尿功能障碍组(n=40)和排尿功能正常组(n=33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排尿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前列腺增生、镇痛泵使用≥24 h、留置尿管时间≥72 h、精神异常是腰椎全身麻醉术后卧床患者发生排尿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发生排尿功能障碍与男性、年龄、前列腺增生、镇痛泵使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精神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防止排尿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