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呛咳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呛咳等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采用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作为实验组,采用间断吸引和冲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治疗指标、VAP、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生命指标及治疗相关痰量、滞留物的吸引量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且实验组2周内VAP为4例(9.30%),比对照组11例(25.58%)(P<0.05);实验组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呛咳、隐血阳性、肉眼见血性液体、黏膜损伤与吸引管堵塞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予持续声门吸引联合间断冲洗方案,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1]报道VAP的发病率为9%~70%,病死率高达50%~70%。持续声门下吸引(continuous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CASS)作为VAP的防治措施之一,近年来已有巨大进展。根据国内外最新制定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2种冲洗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收治的110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三通连接装置间断冲洗声门下吸引管,B组使用注射器间断冲洗声门下吸引管。对2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呛咳频率、声门下吸引管堵塞率、护士冲管的依从性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A组患者VAP发生率、呛咳频率、声门下吸引管堵塞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士冲管的依从性则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三通组建声门下吸引冲洗装置,方法简便,有效密闭,冲洗彻底,护士冲管的依从性高,能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率及呛咳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断声门下负压吸引联合鼻肠管对预防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影响。方法:将193例ICU具有气管切开及肠内营养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和观察组97例,对照组行无声门下负压吸引气管套管联合胃管肠内营养,观察组行带声门下负压吸引气管套管联合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比较两组HAP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HAP及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声门下负压吸引联合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ICU患者HAP及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预期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h的患者60例,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灌洗的方法,C组采用常规吸引方法。3组患者均在MV,50h、4d、7d采用支气管镜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留取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声门下引流的量及引流管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A组患者VAP及4d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8.9%、16.7%,B组为33.3%、11.1%,C组为73.7%、47.4%。B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A组,B组和A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C组。A组患者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为27.8%,C组为42.1%,B组未发生引流管堵塞的现象。结论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降低附加管堵塞的发生率,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宋诗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21-5321
目的研究益口液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实验1组采用益口液行声门下冲洗吸引,实验2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吸引,对照组常规气道护理、按需吸痰。结果实验1组VAP发生率为16.7%,实验2组为26.3%,对照组为40%,P〈0.05;实验1组发生VAP的平均时间为(13.0±2.5)d,对照组为(7.0±2.1)d,P〈0.01。结论益口液声门下冲洗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延迟VAP发生时间,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循证有效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探讨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声门下持续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对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声门下持续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循证实践。结果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持续声门下吸引组(30例)的VAP发病率为6.67%,持续声门下吸引组(30例)的VAP发生率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声门下灌洗联合持续声门下吸引能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一区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患者80名,所有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均大于48小时,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A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护理外,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B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的机械通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VAP的发生时间、气道粘膜出血率及机械通气时间;观察A组患者每日声门下吸引量与VAP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VAP发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气道粘膜出血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在A组患者中,非VAP的患者持续声门下24h平均吸引量明显多于VAP患者(28.62 ml/24h vs 13.26 ml/24h,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并保证吸引量可降低人工气道患者VAP的发生率并降低机械通气时间,但增加气道粘膜出血发生率,在护理上需选择合适的负压强度预防气道粘膜出血。  相似文献   

11.
12.
我科2007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治8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对其进行精心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治8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其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37例,脑出血术后患者48例,年龄19~72岁,男53例,女32例.发现肺炎18例,≥60岁12例,<60岁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粘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42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2例,两组均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吸引负压为60 mm Hg;试验组根据分泌物粘稠度选择吸引的负压值,Ⅰ度分泌物选用30~40 mm Hg的负压,Ⅱ度和Ⅲ度分泌物选用40~60 mm Hg的负压。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气道黏膜损伤和呛咳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和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时,根据分泌物的粘稠度采用不同负压,在预防VAP发生的同时可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快速冲击法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快速冲击气管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法,B组采用持续湿化加快速冲击气管法;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均P<0.05;A组气管插管期间并发症发生较B组明显增多。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持续气道湿化加快速冲击法效果明显优于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5.
蔡翠 《全科护理》2016,(20):2075-2077
综述声门下负压吸引方式、吸引方法及吸引效果。指出采用何种负压及吸引方式最大限度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同时不造成病人气道黏膜的损伤,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证实;在吸引过程中气囊上冲洗能预防VAP的发生,高效、安全的冲洗液及冲洗频率的选择也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41例,双号为负压吸引组45例。对照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三腔的胸腔闭式引流瓶(以下简称胸腔引流瓶)进行引流,未进行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除连接胸腔引流瓶外,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立即在胸腔引流瓶的调压阀上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压力设定为-5~-10 cmH2O(1 cmH2O=0.098 kPa)。观察比较两组24 h肺复张率、气体消失的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负压吸引组24 h肺复张率高于对照组(P<0.01);气体消失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后采用低负压持续吸引能促进患者肺复张,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护理中应严密观察压力的大小,避免压力波动影响吸引的效果和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上,采用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可将下滑到口咽部的分泌物及时清除;间断声门下冲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改变人工气囊上滞留物的病原菌构成比,减少多重耐药菌在气囊上定植,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大多将负压吸引器与声门下吸引端相连,不能准确的记录声门下分泌物的总量,护士每次进行声门下冲洗,必须断开负压吸引器,操作麻烦,也降低了护士声门下冲洗的依从性,此外,留取声门下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时,没有定制的容器,操作时很容易污染,影响检测结果。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制作了一种可冲洗式持续声门下吸引装置,经过临床21例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满意,现将此装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套管不同吸引方式吸引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气管插管且使用了可冲洗式气管导管的住院患者3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单日采用10ml注射器直接吸引侧管(A组)、双日采用一次性留痰器连接负压中心吸引装置吸引侧管(B组),依次循环,每种方式吸引30d,共计60d。观察两种不同吸引方式下,患者所致的咳嗽反射频次、日吸引总量和操作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两种不同方式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和吸引出的分泌物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操作者满意度评分为(8.19±1.65)分,高于B组的(5.43±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6,P0.01)。结论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声门下间隙分泌物的吸引,其吸引效果的差异不大,但A组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ICU(Intensive care unit)收治的40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MV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分泌物吸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有效降低MV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MV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密闭式串联三通与开放式声门下冲洗吸引装置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者120例,按行声门下冲洗的时间顺序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开放式注射器冲洗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串联三通冲洗吸引装置方法,观察、比较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呛咳例数及护理工时、护士操作依从性等。结果 B组2周内VAP发生率、呛咳例数、护理工时少于A组,护士操作依从性高(P<0.05)。结论与开放式方法对比,采用密闭式冲洗吸引装置行气道冲洗,可有效降低VAP及呛咳发生率,能节约护理工时,提高护士操作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