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志丹  富卫华 《现代护理》2004,10(2):127-127
颈椎后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术中患者为俯卧位 ,头部伸出手术床外 ,面部向下托于颈后路头架的头托上。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颈椎后路手术由原来的单纯减压发展到目前以内固定为特点的多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手术时间延长 ,患者头面部受压机会增多 ,患者额部、面颊部皮肤压红、压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该问题 ,我院手术室自 2 0 0 1年 5月与上海志浩骨科器材有限公司合作 ,用多种形状 ,不同质材的海绵进行试验 ,最后研制成颈椎后路专用头垫。1 形状与材料头垫呈“C”型 ,材料为聚胺脂芒状海绵 ,海绵表面呈现簇状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ayfield头架在颈后路手术患者中预防头面部皮肤压伤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00例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安置患者俯卧位体位时,观察组使用Mayfield头架,对照组使用马蹄形头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完成体位安置时所需时间、术毕头面部皮肤完好情况、患者和麻醉医生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短,头面部皮肤压伤率为0,患者和麻醉医生对体位摆放满意度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后路手术使用Mayfield头架,能有效预防患者头面部皮肤压伤,提高患者和麻醉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洪瑛  赖力  李秀英  陈永庆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089-2090
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是由神经外科医生Dr.Fank H. Mayfield于1968年发明的.由于其具有固定可靠、可调性、观察方便等特点,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后颅凹等手术摆放体位时稳定颅骨的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硅胶凝胶垫对老年患者手术中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1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实验组患者在压疮好发部位使用硅胶凝胶垫,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两组手术时间均超过2.5h,观察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手术时间段内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对手术时间在3~4h的患者效果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过程中使用硅胶凝胶垫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因体位等因素造成的压疮发生,有利于手术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6.
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俯卧位时头部需要用头架支托,由于全麻后的病人完全失去自控能力,如果头架的大小不合适或受力不均匀都可致病人的脸部甚至眼部受压,严重者可致单侧眼睛失明。我院自2001年6月起使用改进后的头架,无论是操作还是安全性都有很大的改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手术患者采用体位固定改良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体位固定改良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手术固定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稳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对手术的影响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固定改良法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位固定改良法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52例行颈椎后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患者手术体位采用改良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位固定法,观察两组患者体位固定的有效性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体位固定的有效性优于对照组(P〈0.01),术中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体位采取改良法固定,其固定效果确切,有利于暴露术野,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健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765-765
手术室感染管理是手术室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此项工作在任一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行。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空气及物表洁净程度已得到相当重视,具有完备的监测手段及标准。但手术中为充分暴露手术野而反复频繁使用的体位垫却往往被忽视[1]。由于体位垫直接与病人机体接触,手术中污血、污液、脓性分泌物最易遗留其上,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交叉感染。鉴于此,我院手术室通过实践摸索,改进了体位垫的制作和应用方法,成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洪瑛  高培  秦廷武 《护理学报》2009,16(3):49-51
目的 测试模拟手术中安置Maytleld头架固定头部,在标准固定位置(距离耳廓上缘2.5 cm)和固定磅数(60磅)时Mayileld头架固定颅骨的稳定性,从而为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术中头部承受压力和术前、术中行手法牵拉复位两种情况,分别测定Mayileld头架在标准固定位置和固定磅数时,压缩,拉伸受力的情况,得出压缩/拉伸受力与位移的曲线以及最大位移时受力大小.结果 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在尸头上模拟手术中应用测得,在受力后移动3 mm状态下能承受的最大平均压力为63.71 N,最大平均拉伸力83.21 N.结论 在颈椎后路手术的体位摆放中,Maytleld头架在标准固定位置和固定磅数固定头部,去除头部重力(一般为35.28 N),完成颈椎后路手术的一般操作压力不超过28.43 N,即3 kg,牵引复位力量不超过47.93 N,即5 kg,都不会影响Mayileld头架固定头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50例需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试验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P组患者术后给予帕瑞昔布静脉推注4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ml),2次/d.C组患者术后在相同时间给予生理盐水2 ml.P组和C组术后,给药时间为2d.两组患者术后均不限制其他镇痛药物(本试验采用阿片类药物吗啡)的使用,作为一种镇痛补救措施.术后(2、6、12、48h)对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视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价,其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消化不良、头痛、呼吸抑制(<8次/min)、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P组6、12、24、48 h VAS评分低于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镇痛满意率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阿片类药物(吗啡)的使用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C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后的镇痛,并且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术后患者的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12.
手术床垫、体位垫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手术中污血、污液、脓性分泌物最易遗留在手术床垫和体位垫上,不但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而且还不易处理,是引起交叉感染的因素之一。我们对比四种针对手术床垫和体位垫的消毒方法,并总结消毒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后效果差的原因,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至2016年1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重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治疗,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与颈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92、7.114、4.552,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椎间高度分别为(4.92±1.51)mm和(4.26±1.32)mm,都明显低于术前的(3.72±0.42)mm和(3.78±0.93)mm (t值分别为10.495、6.114,P均〈0.05),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间高度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要高(t=4.52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7.6%和8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9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各发生咽喉疼痛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相对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能减少对于患者的创伤,促进恢复椎间高度,改善颈椎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泡沫敷料和聚氨酯凝胶垫预防手术压疮的效果.方法 将140例神经外科需放置俯卧位和侧卧位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处理加海绵垫;实验组术中常规压疮处理运用泡沫敷料加聚氨酯凝胶垫.术后即刻和术后30 min共2次,记录皮肤压疮情况,测量红斑最大直径(cm),并进行分期.术后24h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回访,记录压疮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皮肤压疮情况和红斑最大直径.结果 实验组术后即刻、术后30 min、术后24h这3个时间点出现Ⅰ期压疮、Ⅱ期压疮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红斑最大径在3个时间点也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 泡沫敷料加聚氨酯凝胶垫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或缓解手术压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年至2016年6月)、EMbase(1974年至2016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6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6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6年6月)及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6年6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收集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 Man 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52例患者,其中前路手术患者290例,后路手术患者151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211例。分析结果显示:前路的手术时间小于后路(WMD=-22.22,95%CI:-34.20~-10.24,P=0.000 3)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17.27,95%CI:-132.41~-102.12,P<0.000 01);前路的出血量小于后路(WMD=-255.33,95%CI:-306.81~-203.85,P<0.000 01)及前后联合入路(WMD=-402.84,95%CI:-489.59~-316.09,P<0.000 01);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的固定节段无统计学差异(WMD=-1.38,95%CI:-4.18~1.43,P=0.34),但均小于后路(WMD=-1.29,95%CI:-2.16~-0.42,P=0.004);前路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小于后路(WMD=-0.06,95%CI:-0.10~-0.03,P=0.000 4)及前后联合入路(WMD=-1.67,95%CI:-2.60~-0.74,P=0.000 4);前路与后路的术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WMD=-0.18,95%CI:-0.61~0.26,P=0.42),但小于前后联合入路(WMD=-1.29,95%CI:-2.25~-0.33,P=0.008)。结论虽然不同手术入路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就手术入路本身而言,前路手术的优势较明显。限于纳入研究数量及方法学质量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尚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胶(Fibrin Sealant)及止血纱布(速即纱)在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生物蛋白胶注入术区的方法完成后腹腔镜肾上腺全切及部分切除(含腺瘤切除)手术47例。采用速即纱填塞术区的方法完成腹腔镜肾上腺手术25例,未使用止血材料2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肾上腺切除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速即纱组在肾上腺全切及部分切除术后的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物蛋白胶组肾上腺全切术后只有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纽,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止血纱布(速即纱)应用于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具有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继发出血、减少术后创面渗出、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痛苦及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等优点。生物蛋白胶在肾上腺部分切除术中是可选择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