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及排便功能、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7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肛门功能、排便功能以及遵医行为。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肛门功能、排便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护理干预可提升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肛门功能,改善患儿排便功能,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评估2岁以内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经我院治疗的2岁以内ARM术后患儿,采用中文版Peds QLTM家庭信息表格(Peds QLTMFamily Information Form)和Peds QLTM婴儿生活质量量表(Peds QLTMInfant Scale)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ARM术后患儿与健康儿童生活质量的差异,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ARM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128份,纳入调查ARM术后患儿68例,健康儿60例。ARM组生活质量总分为(89.15±4.60)分,健康儿组生活质量总分为(86.08±13.52)分。其中两组情感功能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直肠畸形类型是影响ARM患儿生理健康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 2岁以内的ARM术后患儿生活质量总体与同龄健康儿相似,针对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治疗护理侧重点应区别对待,实施个体化的方案,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延续护理服务需求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延续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195例ARM患儿,采用自设问卷进行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结果: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度较高,总需求均分为(4.07±0.45)分;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与患儿关系、患儿父母职业、疾病分型、手术术式对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度各维度及综合得分,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疾病分型、手术术式、患儿父母职业对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有影响。结论:针对ARM患儿延续护理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肠道综合管理、肛门功能康复促进、疾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着手,综合考虑ARM患儿延续护理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延续护理方案,可预防ARM患儿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站式延续性护理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82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名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多站式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排便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量量表(WHOQOL)]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出院前、出院2个月后排便功能、家属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观察组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2个月后,观察组排便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HOQOL中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健康教育、应对措施、护理质量及服务态度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站式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排便功能障碍总发生率,改善排便功能及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为探素康复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113例符合要求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Heikkinen评分标准评价排便功能、小儿肛门直肠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70.80%(80/113)患儿术后排便功能为优良,24.01%患儿表现不同程度的排便障碍;50例学龄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显示,优者20例占40%,良者23例占46%,差者7例占14%;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需要实施康复干预措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罗洪  胡瑛 《临床医学》1998,18(7):44-44
肛门直肠畸型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居消化道畸形的首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急诊处置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患儿的生存与否,而且影响患儿今后的生活质量。本院自1991年3月至1996年4月间急诊收治39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现就其急诊处置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9例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最小生后10小时,最大生后17天。完全性肛门  相似文献   

7.
Pena术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直肠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使术后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尤其对高位无肛治疗效果远比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为好。现临床已广泛采用这种手术方法,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临床上除了应用抗生素外,术后护理也是极重要的环节。我院自1987年以来收治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34例,均行Pena术。正规的Pena术分三期:一期乙状结肠造瘘;二期后矢状肛门直肠成彤术;三期关瘘术。我们对高中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患儿80例,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患儿40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患儿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随访干预,了解并比较2组患儿的切口愈合、肛周皮肤、肛门功能恢复及遵医行为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肛周皮肤、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访干预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恢复有显著效果,可有效监督患儿的术后遵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儿切口的愈合、肛周皮肤及肛门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按摩操对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病人的效果影响。[方法]将58例脊髓损伤排便障碍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直肠肛门按摩操护理干预,入院时、住院第4周采用自行设计排便功能分级评分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两组病人排便功能、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排便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病人定期实施直肠肛门按摩操训练,可促进病人排便,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直肠肛门先天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包括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等疾病.先天性巨结肠是指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需要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发生是由于胚胎第7周~第8周时泄殖腔发育缺陷形成肛门闭锁、狭窄并瘘管,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需通过手术建立正常的排便功能[1].而先天性直肠肛门疾病术后肛门的正确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现采用0.2%甲硝唑棉球代替生理盐水棉球进行肛门皮肤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理护理在大便失禁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便失禁是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严重并发症,常常引起患儿的心理、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我科在实施整体护理后,重视该类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争取患儿的配合及家长的参与,基本上改善了排便功能,达到了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在基层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和评估其诊断分型及治疗手段的可行性,规范基层医院在其治疗进程中的作用和定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中15例行手术治疗:12例直肠盲端与肛穴隐窝皮肤间的距离(P-P间距)1.5cm以下患儿行会阴肛门成形术,3例P-P间距1.5~1.8cm的患儿行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5例患儿肛门功能及排便功能正常。另6例患儿因高位畸形,瘘管开口部位高,合并其他畸形而转诊专科医院。结论基层医院具备对肛门闭锁的诊断分类及手术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的能力,但对高位畸形及合并其他畸形的治疗手段较弱。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正先天性肛门闭锁是新生儿在胚胎发育时常见的直肠肛门发育畸形[1]。后矢状入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是治疗锁肛的一种术式,适用于新生儿的中位、高位肛门闭锁合并直尿道瘘或直肠阴道瘘的肛门闭锁、直肠闭锁,但中、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各种并发症造成患儿的排便功能障碍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2],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促进病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肛门闭锁患儿的术后疗效,使患儿具有正常的排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现将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正>先天性无肛属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的一种,大约一半的ARM患者会合并其他器官系统的异常[1-4],但同时合并Kabuki综合征(KS)和生长激素(GH)缺乏导致身材矮小症的患儿却十分罕见。本院收治1例ARM合并KS伴身材矮小的儿童病例,现总结其发病特点、诊疗思路等,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广大同行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频凸阵探头对儿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并于术前行X-线检查.结果 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20 mm(高位畸形)者30例,15~20 mm(中间位畸形)者13例,<15 mm(低位畸形)者35例.高频凸阵探头判定失误2例,X-线检查判定失误9例,直肠盲端与肛穴皮肤间距的超声测量与外科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中,高频凸阵探头检查明显优于X-线.结论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患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儿童进行检查,图像清晰,解剖层次分明,对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有极为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6.58)和(18.18±13.71)kPa,(11.87±5.61)和(5.76±3.84)kPa,P<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30.02)和(117.01±74.35)cm(cmHg)2,P<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67.78)和(266.18±49.38)μV,(152.20±37.42)和(114.08±51.41)μV,P<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阴道舟状窝瘘的护理。方法总结14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直肠阴道道舟状窝瘘围术期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心里护理及充分做好肠道准备,术后做好肛周、肛管护理,定期扩肛,观察排便情况,给予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患者中2例术后肛门红肿明显伴有糜烂、流脓。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致的术后护理及正确扩肛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直肠肛门疾病患儿术后肛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直肠肛门疾病患儿,按照抽签方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予以全面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患儿予以不同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直肠肛门疾病患儿予以全面护理方法尤为重要,能够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康复,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先到天性直肠肛瘘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消化道畸形首位,其中50%患儿并发疾管,临床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大便自阴道漏出,患儿排便时哭闹,需手术治疗。我院自1992-1997年6月收治了26例,采用了经腹会阻联合阴道疾修补、会阻肛门重建术,完善排便功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均为女性,1岁以下9例,1至4岁11例,4-8岁6例。肛门闭锁类型:先天性无胆直肠舟状窝疾16例,先天性直肠阴道展10例。2术前护理2.l。c理护理由于患儿与外界接触少,入院后由于环境发生改变,感到极度陌生,对医护人员产生惧怕…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无肛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77;16.58)和(18.18&;#177;13.71)kPa,(11.87&;#177;5.61)和(5.16&;#177;3.84)kPa,P&;lt;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77;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77;130.02)和(117.01&;#177;74.35)cm(cmHg)^2,P&;lt;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177;67.78)和(266.18&;#177;49.38)μV,(152.20&;#177;37.42)和(114.08&;#177;51.41)μV,P&;lt;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