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火灸热敏穴联合间歇性清洁导尿配合护理干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对两组实施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雷火灸热敏穴治疗,均对两组实施护理干预,时间4周,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膀胱压、膀胱顺应性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膀胱压低于对照组(P0.05),膀胱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时,试验组膀胱容量增加幅度均较对照组大(P0.05),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雷火灸热敏穴联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临床疗效,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以及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脑卒中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中的效果差异。方法:(1)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针灸、低周波治疗、温热治疗、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治疗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2)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根据不同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均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进行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平衡膀胱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1)3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短于B组、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B组、平衡膀胱率及满意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结合间歇性导尿还可帮助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缩短自主排尿的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恢复平衡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相较于脑卒中,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效果可能更加显著,但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按入院号单双分类,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膀胱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疗程为两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可以促进糖尿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9-1330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进行比较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及艾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及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能促进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膀胱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检测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法及口服乳果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艾灸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24小时排尿次数、每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及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如厕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能促进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尿便障碍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膀胱容量、日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联合腕踝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艾灸治疗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试验组以穴位艾灸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以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 0.01),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残余尿量下降更明显(P 0.01)。治疗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穴位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8.
刘宁宁 《新中医》2020,52(11):155-157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导尿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排尿量及排尿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单日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多于对照组,单日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