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总结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0采用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切开松解治疗的33例(41侧)腕管综合征,切口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处,于掌长肌腱尺侧作一长约1.5 cm横形切口。如果出现难以直视、操作困难情况则可采用L形延长切口,位于第3指蹼与掌长肌腱尺侧缘连线上,在横形切口桡侧端向上延伸一长约1 cm的纵形切口。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3侧需采用L形切口,术后未出现感染、血肿。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手掌部麻木、感觉异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第14天34侧手掌部麻木感完全消失,7侧手掌部仍有麻木感。末次随访时5侧手掌部偶有轻微麻木感,2侧手掌部遗留麻木但较术前减轻。末次随访时大鱼际肌肉萎缩的13侧完全恢复,对掌功能、捏力、握力恢复正常;大鱼际肌肉萎缩的3侧部分恢复,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力、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瘢痕痛、掌浅弓损伤,未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返支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31侧,良8侧,可2侧。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与单纯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诊治的50例腕管综合征,25例采用单纯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对照组术前与2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中的症状评分、功能评分。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个月,患者术后3天开始康复治疗,手部疼痛明显减轻,手指麻木及活动功能有很大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术前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症状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症状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较单纯行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下双孔入路与有限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5—2019-05采用内镜下双孔入路与有限小切口手术治疗的42例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Kelly等级。结果 42例共58个腕部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小切口组3例出现瘢痕疼痛。内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少,切口长度较小切口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Kelly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双孔入路与有限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内镜下双孔入路手术切口长度更小,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掌部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掌部小切口横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男2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单侧12例,双侧3例;病程8~26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或疼痛,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或缺失,严重者拇短展肌可有自发电位。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Global symptom score),分别从疼痛、麻木感、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8个月,平均24个月。除1例患者未完全缓解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等优点,直视下切断腕横韧带,可彻底松解正中神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为提高CTS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162例CTS患者,其中轻度CTS 96例,重度CTS 54例,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型CTS 12例.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单纯腕管松解手术治疗、腕管+掌腱膜完全松解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测、Chen W-S腕部正中神经损害疗效评分等指标.结果 162例患者治疗后获6~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轻度CTS: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经治疗后Chen W-S评分由(73.1±6.5)分提高到(94.9±8.7)分,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效果无明显优势.重度CTS: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Chen W-S评分提高了(9.9±1.4)分,单纯腕管松解手术后Chen W-S评分提高了(24.6±8.2)分,腕管+掌腱膜完全松解手术后Chen W-S评分提高了(33.9±7.5)分,腕管+掌腱膜完全松解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腕管松解手术,而二者均优于保守治疗.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型CTS: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去除发病诱因是促进CTS患者恢复的有效措施.针对CTS的不同损伤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促进手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掌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应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方法对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68例(89侧)患者采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该切口为纵行、位于鱼际纹尺侧2~3mm、长约2.0~2.5cm,近端不超过远侧腕横纹。结果经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拇短展肌肌力、握力、捏力、皮肤感觉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在统计学极具显著意义(P<0.001)。本组无任何神经血管并发症,无1例出现腕掌部瘢痕疼痛。结论本切口具有安全、损伤小、直视下松解腕管并同时可行正中神经内松解和尺管松解、手术瘢痕小等诸多优点,是腕管松解术的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辅助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在内窥镜辅助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及长期疗效的随访分析。方法2002年4月-2003年4月,对14例18侧患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在局部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腕部作1cm长小切口,在正中神经前方置入“V”形槽,内窥镜辅助观察下,确认屈肌支持带后用推刀予以切断。结果术后第1天,8例患者表示手部原麻木感已消失,6例手部原麻木感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年,平均3.4年。按照Kelly分级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腕部瘢痕小,患者对手术疗效十分满意。结论利用“V”形槽在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且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一次完成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1年8月,对8例掌腱膜挛缩症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右手5例、左手3例,设计手掌部“M”形切口,或同时加手指的“Y”形切口,同时切除部分掌腱膜,行屈肌支持带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结果 术后全部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瓣边缘坏死及血肿形成,术后拇、示、中指麻木逐渐减轻,术后3个月手指麻木全部消失.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掌腱膜挛缩无复发.结论 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两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地发生在同一个体时,两种疾病同时并发的几率明显增加,可通过一次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对收治的28例老年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4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85.7%;仍有部分症状残留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症状无明显缓解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原13例大鱼际肌肉萎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18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简便易行,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操作可彻底有效的松解受压神经,避免神经的副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腕管松解加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晚期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2例晚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切开减压同时,采用环指指屈浅肌腱进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均有明显恢复,拇指对掌功能均恢复,优8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对大鱼际肌肉萎缩、消失的晚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松解同时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能够较好恢复拇指的对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的腕管综合征(CTS)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松解联合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HTFPF)治疗21例复发的CTS患者,男5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52.2岁.17例采用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后复发,4例采用内镜下腕管松解术后复发.术后复发时间5 ~35个月,平均19.6个月.按照CTS分型:中度8例,重度13例.所有患者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有麻刺感;Tinel征均阳性;食指指腹两点分辨觉5~14mm,平均9.3mm;握力6~18 kg,平均11.7 kg.所有患者复发后采取保守治疗3周均无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8 ~48个月(平均24.4个月)随访.正中神经卡压症状明显改善时间2~14d,平均7.2d;两点辨别觉提高至2~8mm,平均4.0 mm;握力18~37 kg,平均23.5 kg.所有患者手指活动、感觉正常,麻木、针刺感消失,无明显的腕部疼痛,拇指对掌功能正常,肌电图检查均阴性,Tinel征、Phalen征、Reverse Phalen征均阴性.术后18个月,按CTS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腕部主观疼痛减轻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支柱疼痛、小鱼际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正中神经及其返支、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是治疗复发的CTS的有效方法,显微神经松解联合HTFPF可以恢复正中神经的滑动,并提供良好的软组织营养基床,显著改善复发的CTS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痛风引起的腕管综合征[痛风性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发病率、诊治方案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治疗的252名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80例,平均年龄(53.50±10.04)岁,均采用手术治疗,统计痛风性CTS的发病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痛风性CTS共16例,占比6.35%,全部为男性;全部病例均清理了痛风结石,解除腕管内正中神经卡压,手指麻木症状好转,皮肤无坏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64±2.76)个月,未见患肢腕管综合征复发,腕部及手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痛风石沉积累及正中神经可引起腕管综合征,及早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功能及屈伸指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痛风石所致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 CT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例经神经肌电图及病理证实的痛风石所致CTS病例资料,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待血尿酸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值且未处于急性发作期时行痛风石切除治疗。其中4例因术前超声检查示腕部肌腱痛风石沉积较大、范围较广,采用传统S形切口,术中将痛风石连同侵蚀的肌腱一起切除;2例尽可能刮除肌腱上附着的痛风石,保留腱性结构;3例术前超声检查示腕部肌腱痛风石沉积较少,且集中于一处,故采取腕部纵向小切口,清除沉积于肌腱上及腕管内的痛风石。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期间无痛风急性发作。术后随访7~24个月,手指麻木症状减轻,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痛风石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术前除完善肌电图检查以确诊CTS,并应做超声检查查明腕部痛风石沉积情况,根据痛风石沉积情况设计手术切口,以达到彻底清除痛风石、减少复发、治愈CTS的目的。手术前后应辅以药物治疗,控制尿酸水平,避免痛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技术(内窥镜、腕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后疗效。方法对60例(72侧)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内窥镜、腕部小切口及传统切开方法进行治疗。采用Kelly评价、两点分辨觉的改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3组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2个月,3种手术方法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窥镜和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瘢痕痛方面均明显少于传统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手术在手掌部残留的瘢痕小、手术耗时短,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掌心鱼际纹尺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体会。方法对47腕管综合征患者实施掌心鱼际纹尺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7例患者均获6个月随访,按Kelly标准,优31例(66.0%),良13例(27.7%),可3例(6.4%)。发生切口部位柱状痛患者10例(21.3%),柱状痛的面积均未超过2.0 cm×2.0 cm。本组未出现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结论应用掌心鱼际纹尺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操作简练,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Chow法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腕管综合征内窥镜Chow法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25例30腕腕管综合征,在内窥镜指导下切开腕管。结果:术后随访1月~12月。18例20腕术后4周~6周桡侧三指半感觉恢复正常。7例lO腕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障碍术后8周~12周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Chow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在内窥镜及显微镜辅助下采用三切口行尺神经松解并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8月,在内窥镜及显微镜辅助下采用三切口行尺神经松解并皮下前置术治疗13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32~60岁,平均47.5岁。致病原因:外伤性肱骨内侧髁陈旧性骨折畸形1例,无明显外伤、长时间屈肘作业10例,尺神经滑脱2例。左侧6例,右侧7例。病程4~30个月。发病至手术时间3~20个月,平均8.5个月。10例伴手内肌萎缩。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60 min。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第1天,患者环、小指及掌、尺侧皮肤麻木感明显减轻。术后2周肌电图检查示前臂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增快,波幅改善,手内肌募集反应增强。术后3个月,10例伴手内肌萎缩患者中7例肌力恢复正常,余3例肌力大部分恢复。术后12个月,患者肘管综合征临床症状消失,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Lascar等分级法评价疗效,获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患者术后12~16 d(平均14 d)恢复日常工作。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内窥镜及显微镜辅助下采用三切口治疗肘管综合征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创伤轻,尺神经松解及减压彻底等优点,患者术后能早期恢复日常工作,是一种治疗肘管综合征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卡压,引起手部感觉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或伴有大鱼际萎缩、肌力下降、拇对掌功能受限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女性,多有夜间麻醒史。近年来在计算机使用人群中的发病率急骤升高,又称鼠标手。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对正中神经的处理有显微外科下外膜松解或束膜间松解术。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开放减压手术治疗,并辅以正中神经外膜下药物注射,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神经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小切口显微神经松解与传统手术神经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把5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小切口组及传统组,每组各25例,术前及术后2年对所有病例症状严重程度进行GSS评分(GlobalSymptomScore)。并观察两组腕掌部瘢痕痛发生率。结果小切口组及传统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值分别为19.1±5.7、13.3±6.3,小切口组术后症状改善优于传统组(P<0.05)。小切口组无1例发生腕掌部瘢痕痛,传统组发生15例(60%)。结论小切口直视下显微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优于传统神经松解且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5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轻度88例,重度52例,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型10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单纯腕管松解术、腕管松解结合掌腱膜完全松解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等指标。结果150例患者治疗后获1~6年随访。轻度腕管综合征: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手术治疗效果较保守治疗无明显优势;重度腕管综合征: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型腕管综合征: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均不明显。结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去除发病诱因是促进腕管综合征患者恢复的有效措施。针对腕管综合征不同损伤程度,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