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磷酸盐问世至今已经有近140年的历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直到最近三、四十年,研究者们才发现二磷酸盐具有显著的抑制羟基磷酸钙结晶溶解的特性,意识到二磷酸盐具有抑制骨溶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中老年人骨转换标志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组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反映骨重塑状态的生物物质,包括与破骨细胞活性相关的骨吸收指标和与成骨细胞活性相关的骨形成指标,它们在骨代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骨转换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骨重建失衡被认为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如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干预重建失衡,则可一定程度逆转骨质疏松状态并改善预后。破骨抑制和成骨诱导性药物则是针对此致病机制的靶点药物。因此综述性回顾骨质疏松的骨重建失衡机制对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破骨抑制和成骨诱导性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和治疗效果也急需进行系统性总结,以起到临床用药指导的作用。目的:综述骨质疏松的骨重建失衡发生机制,并总结破骨抑制药物和成骨诱导药物针对骨重建失衡的调节作用机制,对比2种药物的临床作用效果,为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选择进行指导。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bone remodeling,antiresorptive,anabolic,bisphosphonate,RANKL inhibitor,PTH analogue,anti-sclerostin antibody",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骨重建,破骨抑制,成骨诱导,双膦酸盐,RANKL抑制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抗硬化素抗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4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破坏发生后,可引起机体发生骨重塑,而骨重塑则会导致可逆性非可逆性两种类型的骨缺失发生;②可逆性骨缺失约历时3个月,依次经历骨吸收、骨重填和新骨矿化过程,修复后的骨量和骨质均优;③而不可逆性骨缺失则存在破骨-成骨失衡,虽然也有一定的新骨形成,但新生的骨质较差,易再次发生骨结构破坏;④双膦酸盐、RANKL抑制性抗体属于破骨抑制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减慢骨重建速率以减少逆转期骨吸收量,但新生骨量和质量也会相应减少;⑤而特里帕肽、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成骨诱导类药物则利于缺损骨质修复,完善破坏的哈弗氏管系统结构,使得新生骨质获得优良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及认真的分析,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骨肽注射液进行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以及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5%,明显的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在临床医学方面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人OPG,RANK和RANKL是3个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主要存在于人的骨髓及其他少数组织中。2000年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协会对其给予了标准化命名,并统称为OPG/RANKL/RANK系统。作为破骨细胞形成、分化和骨吸收调节的关键调节物,OPG/RANKL/RANK系统在骨质疏松、骨硬化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肿瘤、Paget’s病、牙周炎及正畸牙移动等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骨巨细胞瘤诊断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朱雄增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也是骨肿瘤诊断中问题存在最多的一种肿瘤。骨巨细胞瘤在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诊断和治疗等诸方面都有较大争议[1]。近年来尽管在某些方面已取得较一致的意见,但在一些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妇女并发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临床收集绝经后的女性糖尿病患者56例,合并有骨质疏松,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未治疗组各28例,药物干预组服用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10mg,1片/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连续观察6个月,分别测定药物干预前后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 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 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导致脆性骨折的基本原因。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分三类:抗骨重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骨矿类药物。生长期适量的钙盐摄入和绝经后补充钙盐及VitD是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本治疗方案。雌激素可被选用来预防绝经后骨量丢失;降钙素可用于不能服用雌激素或骨折疼痛者;氟化物被证明可以增加骨的形成;二磷盐类的作用较好,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临床医师一般只关注骨密度的改善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却往往忽视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就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对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3月至2014年3月万方医学网及PubMed数据库,以"骨质疏松;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或"Osteoporosis;Chronic pain;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与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特点、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相关的文献,以及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外科治疗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淤血机制,细胞因子和乳酸堆积机制等,但其确切的细胞生化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常用的药物治疗降钙素、二膦酸盐等,降钙素通过抑制骨吸收间接降低氢离子浓度,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提高动物痛阈,提高血浆β-内啡肽浓度,而起到镇痛作用。二膦酸盐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活性,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性骨痛,显著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及脊柱良恶性肿瘤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完全或部分恢复椎体丢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缓解疼痛。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行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对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防治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脆性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而临床用于治疗的大多为骨吸收抑制药物,仅有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是唯一上市的治疗骨折疏松的促骨形成药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钙离子受体拮抗剂、骨形成蛋白、Wnt信号通路阻滞剂等一批新型促骨形成药物正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促骨形成药物必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脊柱是骨肿瘤转移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肿瘤组织对椎体侵袭破坏可导致剧烈的腰背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和控制骨痛,促进骨修复,提高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为椎体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双磷酸盐已成为治疗和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孔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治疗良性或侵袭性骨肿瘤骨缺损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对19例良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者采用多孔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3~58岁,平均年龄22.4岁。随访3~30月,平均13月。采用VAS评分反应疼痛缓解程度,X线检查并Lane-Sandhu评分评定骨愈合情况,分析X片中植骨区灰度变化评估TCP的降解情况。结果 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12周、术后24周各组间总体差别比较<0.01,说明术后疼痛逐渐缓解。Lane-sandhu评分三个时段差异<0.001,说明人工骨随时间推移有明显的骨修复效果。认为手术中应当将多孔TCP人工骨松散放置,不要施加任何挤压力。结论多孔磷酸三钙人工骨可以用作良性或侵袭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二膦酸盐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破骨细胞所介导的骨吸收增加。二膦酸盐在体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因此被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类似物,是碳(C)原子替代了焦磷酸盐...  相似文献   

15.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可以通过降低骨转换来增加骨密度,防止骨折的发生,在临床已经有较长期应用。最近研究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抑制骨重建的同时,会影响显微损伤的修复,导致显微损伤的积聚和骨质量的下降,进而降低骨的韧性,削弱骨的力学性能。已有临床报告指出,骨质疏松病人使用双膦酸盐后有可能发生非创伤性骨折。本文综述了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显微损伤和骨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硫酸钙人工骨在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填充中的愈合情况,探讨其在骨肿瘤患者中的重建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骨外科收治的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良性骨肿瘤患者,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硫酸钙人工骨、同种异体骨以及自体骨修复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每组各选择随机样本40例。根据术后随访的X线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评估不同移植骨在良性骨肿瘤缺损填充中的降解、吸收和愈合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获得3~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7个月。随访期自体骨组、硫酸钙人工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植骨不愈合、伤口不愈合、植骨部位骨折及肿瘤复发等相应的并发症,临床获益率达100%。三组病例在骨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愈合率也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用硫酸钙人工骨材料填充良性骨肿瘤刮除后的骨缺损,愈合效果与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相近。且硫酸钙人工骨生物相容性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但是发生骨溶解的骨组织中是否也存在成骨细胞的凋亡以及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凋亡信号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导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分析内质网应激反应在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凋亡和骨溶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制备磨损微粒诱导骨溶解动物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只接受PBS的刺激;磨损微粒组只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的刺激;内质网应激阳性对照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毒胡萝卜素的刺激;内质网应激抑制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及造模后当时、造模后1,2,3和5 d分别腹腔注射4-苯基丁酸。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溶解的病理变化;分析骨溶解颅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化成熟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和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小鼠颅骨骨溶解的发生、加重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同时磨损微粒还可以上调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以及促进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的凋亡。经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的治疗后,骨溶解症状明显缓解,骨侵蚀和炎症浸润显著降低,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得到改善,凋亡的成骨细胞急剧减少,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表明内质网应激反应参与骨溶解的形成并在骨溶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内质网应激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逆转或治疗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技术遵循了弹性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适用于年轻人高能量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 目的:观察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硫酸钙人工骨(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6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Neer分类标准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肩部X射线片、CT及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于伤后5~10 d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OsteoSet颗粒植骨治疗。 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吸收法测量骨量减少占4%(1例)、骨质疏松占96%(25例)。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内固定及植骨后Neer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所有患者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等,骨折愈合时间为2.5~7个月。结果提示:①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OsteoSet颗粒植骨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②放射吸收法指骨骨密度检测利于骨折患者术前骨质疏松的筛查。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硬化蛋白可负向调节骨代谢,其单克隆抗体可拮抗负向调节作用,在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 目的:旨在探讨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及最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osteoporosis,antibody,sclerostin,Wnt,SOST”或“骨质疏松,单克隆抗体,骨硬化蛋白,Wnt通路”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7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54篇文献进行综述。骨硬化蛋白通过与Wnt经典信号通路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结合以阻断Wnt通路,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其单克隆抗体通过与骨硬化蛋白特异性结合而间接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中有重大意义。同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骨硬化蛋白作用靶点的组织特异性及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特异性为其增加了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活性,以评价ICTP在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本院骨肿瘤科收治的40例恶性骨肿瘤、14例骨转移性肿瘤患者,采用酶免疫测定(EIA)方法测定ICTP活性。结果恶性骨肿瘤组的ICTP活性为(16.33±11.82)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骨转移性肿瘤组ICTP活性为(8.97±6.08)μg/L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肿瘤组间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CTP是反映骨肿瘤骨代谢的一个灵敏而简便的检测指标,并对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