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相关性,并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冠心病患者81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别,FⅦa:采用重组可溶组织因子法,FⅦAg:用ELISA法,FⅦc:用一阶段凝固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24名正常人群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6±0.8,高于正常对照组2.1±0.6(P<0.005)。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3.45±16.23,高于正常对照组86.4±20.0(P<0.005)。冠心病患者FⅦ:A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的RR,RQ,QQ,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874,0.122,0.004;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940,0.060。结论检测FⅦa、FⅦAg与FⅦc 3项凝血因子可以为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正常人群FⅦ基因R353Q突变的基因型分布具有种族或地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多基因疾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VII,FVII)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与冠心病,尤其是与心肌梗死有密切关系,且这种相关性与地区和种族有关。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较为复杂,其通过许多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资料证实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到脂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都与参与生理凝血功能的因素,如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抗凝因子以及纤溶系统分不开。而凝血因子Ⅶ(factor Ⅶ,F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因子。本文将对FⅦ结构、功能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凝血因子Ⅻ(FⅧ)是催化凝血过程最后一步反应的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催化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胺)一赖氨酸共价键,稳定纤维蛋白多聚体。近年来的研究发现,FⅧ基困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有关。本文就FⅧ基因多态性及其对FⅧ激活及活性的影响和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的-3230/10bp多态性与回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回族冠心病患者和127例正常回族对照者的凝血因子Ⅶ-3230/10bp基因型。结果(1)冠心病组血浆FⅦa水平为3.20±0.3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2.53±0.34μg/L(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血浆FⅦa水平为3.36±0.37μg/L,非ACS组为3.05±0.28μg/L,对照组为2.53±0.34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Ⅶa水平在-3230/10bp等位基因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FⅦ-3230/10bp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3230/10bp多态性,但回族冠心病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与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Ⅶ基因R353Q、5'F7多态性分析.结果: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2种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多态性可能不是河南汉族人群DVT发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河南汉族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3例河南汉族DVT患者和25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R353Q、5'F7和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及单倍型分析.结果:DVT组和对照组R353Q、5'F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IVS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12例ICVD患者和560名正常对照者FⅦ基因IVS7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发现3种常见的基因型:H7H7、H7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的分布与河南汉族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利用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64例健康对照组和207例河南汉族CHD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2组FⅦ基因R353Q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HD患者RR纯合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等位基因频率(RQ QQ)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 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 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 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基因ⅣS7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PCR-RFLP方法对103例DVT患者和250例健康对照进行FⅦ基因ⅣS7多态性的分析,并进行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结果 在ⅣS7多态性中,H7等位基因频率在DVT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国内首次发现H4等位基因. 结论 H7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遗传性保护因子.IVS7多态性存在种族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凝血因子Ⅱ(CFVII)R353Q基因多态性在华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心肌梗死MI患者的关系.方法 提取华南汉族78例心肌梗死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人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人群的CFVII R.3S3Q基因型,分析正常人群及心肌梗死者基因型频率的不同.结果 华南汉族人群凝血因子CFVII基因R.353Q多态具3种基因型(RR,RQ,QQ),CFVII等位基因R、Q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4%、2.6%和90.9%、9.1%.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353Q等位基因频率在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MI患者R等位基因携带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FVII R353Q中Q等位基因对华南汉族心肌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凝血因子CFVII基因R.353Q多态的遗传性差异在华南汉族MI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活化形式的凝血因子Ⅶ及其受体组织因子(TF)形成的TF/FⅦa复合物被认为是引发凝血瀑布的关键蛋白。当血管受损伤时,TF暴露,并与FⅦ或FⅦa1:1结合,TF/FⅦa复合物能增加FⅦa对其底物Ⅸ和FX的蛋白水解活性,所以能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TF/FⅦa复合物在正常生理性止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除此之外,TF可在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生长、浸润与转移。血浆中FⅦ与TF的水平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分化等密切相关。了解TF、FⅦ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讨如何有效干预TF/FⅦa复合物形成,从而防治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FⅦ及其受体TF的结构功能、结合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凝血因子Ⅶ(FⅦ)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在体内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在凝血的起始步骤中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在临床工作中极少见,国内外仅有为数不多的报告。我院2011年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严某某,男,2011年4月出生,汉族。住院号21105834。出生时因\"巨大头皮血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凝血功能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测定20例NIDDM糖尿病病人血浆凝血因子Ⅶ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并计算FⅦa/FⅦ:Ag与FⅦ:C/FⅦ:Ag的相对比值。结果:患者FⅦa为2.8±1.0mg/ml,FⅦ:C为109±20%,FⅦ:Ag为75±18%,FⅦa/FⅦ:A为3.73,FⅦ:C/FⅦ:Ag为1.45,与对照组两组(健康成人、健康老年人)比较,除FⅦ:Ag外,其余数据均有增高差异呈显著性(P<0.01,P<0.05)。结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高凝状态,应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发作时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7例AMI患者治疗前及76例对照血液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Ⅻ第46位基因多态性和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FⅫ: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Ⅻ基因C46T多态位点CC、CT、TT3种基因型以及C、T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C、CT和TT3种基因型分别对应的血浆FⅫ: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CC组活性最高,TT组活性最低。AMI组血浆FⅫ: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关联,AMI发病时血浆FⅫ:C显著降低,FⅫ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