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超声内镜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并行内镜切除或外科切除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选择具体术式,术后行病理检验,以病理检验为金标准,对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并根据病理总结超声内镜误诊经验。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5.19%,常规胃镜诊断符合率为62.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38例,内部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其中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52例,≤2.0cm者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局部可见点片状稍高回声,边界清楚。≤1.0cm者回声信号低,部分与平滑肌瘤鉴别困难。>2.0cm者,瘤体内点片状高回声稍多,具有恶性倾向者内部回声不均匀更为明显,边缘不规则,侵犯浆膜层。其中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例侵及浆膜层。脂肪瘤5例,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后方常伴有声影,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表现为均匀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稍增强,边界清楚,起源于粘膜下层。异位胰腺8例,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回声,大部分白光下可见脐样凹陷,内部可见管状结构,边界不清楚,无明显包膜,常累及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结论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分辨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的起源层次,术前可判断隆起病变性质,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惠蓉  沈建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19-30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常规内镜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黏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1].为探讨经超声内镜(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治疗的临床配合及护理,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共计行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7岁,常规胃镜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条状隆起,不同程度突入管腔.部位分布:食管12例,胃58例,十二指肠5例,外压性隆起5例.  相似文献   

4.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院采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5例,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9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内镜检查病人中共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物25例,所有手术患者均无内镜治疗禁忌证,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试验、心电图等检查。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47.5岁,其中食道13例,胃1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究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及其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实施诊断、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分析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中,病理检查结果表示,其中胃脂肪瘤14例,胃部息肉16例,胃间质瘤21例,胃炎增生2例,胃癌1例,胃平滑肌瘤11例,异位胰腺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1.76%。在68例患者中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有31例,小于1 cm者12例,剩余患者病灶直径在1~2 cm,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6.18%。结论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以及内镜微创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具有理想效果,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内镜微创治疗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临床应用期间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MPS)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82例行MPS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部分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82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细胞瘤38例,其中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26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恶性间质细胞瘤4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囊肿3例,胃息肉11例,异位胰腺8例,腔外压迫9例。其中2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MPS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并且在其指导下进行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并分析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7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疑似胃粘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的内镜微创治疗方式,手术结束后为患者进行病理切片以及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内镜检查结果,高频电刀治疗20例,黏膜剥离术10例,黏膜切除术20例,套扎治疗60例;术后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与术后病理性质进行比较,其符合率为94.7%,来源层次符合率为95.8%。结论:根据结果显示,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也具有极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汪芳裕  朱人敏  张晓华  刘炯 《江苏医药》2006,32(7):620-621,i0002
目的 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食管和胃粘膜下肿瘤,观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内镜诊断食管粘膜下肿瘤25例和胃粘膜下肿瘤8例,直径0.8~5.5cm。分别直接套切10例,粘膜切除15例,针状刀剥离切除5例,2例仅予以热活检,另1例转外科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33例中30例(93.9%)内镜治疗均获得完全切除。术后3例发生创面出血,经钛夹成功止血,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病理报告食管平滑肌瘤18例,食管间质肿瘤7例,胃间质肿瘤8例。所有病例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随访1~28个月不等,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 内镜微创手术切除小于2cm的食管或胃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方军  杨力  向阳  赵赛菊 《江西医药》2014,(8):668-6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30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 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黏膜下注射对于大多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生理盐水仍是使用最多的也是相对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但由于其不能维持较长黏膜抬高时间,对于较大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3年09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病变42例,可疑病变包括局部黏膜粗糙不平、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在普通胃镜下观察可疑病灶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可疑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42例患者确诊为腺癌3例(7.14%),高级别内瘤样变4例(9.53%),低级别内瘤样变11例(26.19%),慢性炎症及肠化生24例(57.14%)。结论超声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联合腹部CT检查对胃癌患者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54例胃镜加活检病理确认(53例)和疑诊为胃癌但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患者(1例),术前1周同时行EUS、腹部螺旋CT检查,疑诊者同时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引术(EUS-FNA)以明确诊断。确定肿瘤侵犯的深度(T)、局部淋巴结转移(N)、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M)等分期情况,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对照,以评价EUS联合CT对胃癌的诊断及TNM临床分期的准确性。结果:1例疑癌但病理阴性的患者行EUS-FNA术获得癌细胞。本组患者EUS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183.33%、T272.73%、T375.00%和T472.73%。EUS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8.24%(N0)、66.67%(N1)、60.00%(N2)和28.57%(N3)。H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2.35%(N0),60.00%(N1),66.67%(N2),71.43%(N3),EUS及HCT对于N0和N1、N2的判断的准确率接近,而对于N3的判断,HCT较EUS有明显优势,P〈0.05。对于M1即胃癌有远处转移的比较,EUS及HCT的准确率分别为30.00%(3/10),90.00%(9/10),HCT对M1的判断优于EUS,P〈0.05。结论:EUS对胃癌术前T分期及N1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HCT对于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及M分期的准确性较高,超声内镜联合HCT检查,可获得较准确的术前TNM分期,并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249例乳腺肿瘤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阻力指数,并综合分析手术及病理结果.结果 良性肿瘤208例,占83.5%;恶性肿瘤41例,占16.4%.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钙化、衰减、彩色血流信号及R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肿瘤彩色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