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0例。结果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皮瓣面积为4cm×6cm~10cm×13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皮瓣,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胫后动脉即可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及转移特点。方法: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肌腱外露或指骨骨折外露的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创面3.5cm×3.0cm-2.0cm×1.5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皮瓣略暗,经处理蒂部缝线后,渐出现水泡,经换药后脱痂后愈合。所有12例皮瓣均保留感觉。结论: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是治疗拇指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0cm×14cm,蒂长5cm~8cm。结果本组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7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边缘表层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术后5例经3个月至4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弹性佳,外观较满意,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设计容易,操作简便,无需牺牲知名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可获得较长蒂部,旋转灵活,皮瓣成活率高,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25例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其中,逆行腓肠神经皮瓣5例,远端蒂腓动脉皮穿支皮瓣7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11例,游离髂腹股沟皮瓣2例.切取的皮瓣最小4 cm×6 cm,最大19 cm×9 cm.结果 25例中,22例皮瓣一期全部存活;2例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皮瓣、1例远端蒂腓动脉皮穿支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过局部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随访6个月~5年,皮瓣质地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皮瓣修复技术,可以使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得到满意的修复,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39例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3.0cm×8.0cm,最小为4.0cm×1.5cm。结果:本组3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12~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迅速,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移植成活率高,供区损伤小,是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指背筋膜蒂皮瓣与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10至2012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i00例指端缺损患者,根据患指损伤情况分别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两组患者各50例。术后均随访0.5~2年,对患指整体外观、耐寒程度、屈伸功能、皮瓣感觉恢复及两点辨别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1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坏死及水泡。5例指动脉岛状皮瓣、13例指背筋膜蒂皮瓣出现淤紫水泡,予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及换药对症治疗,皮瓣成活。1例指背筋膜蒂皮瓣全层坏死。指背筋膜蒂皮瓣术后患指耐寒程度较指动脉岛状皮瓣好(x2=2.441,P〈0.05)。两组患指屈伸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35,P〉0.i0)。两组感觉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6,P〈0.05),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较指动脉岛状皮瓣感觉恢复效果好。两组两点辨别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18,P≥0.05)。结论指背筋膜蒂皮瓣在患指整体外形、耐寒性、屈伸功能及皮瓣感觉恢复方面都明显优于指动脉岛状皮瓣。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多提倡应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原发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口底区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7例口底区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术前活检均为口底黏膜鳞癌。肌皮瓣为7 cm×5 cm~8 cm×6 cm。结果 7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经术后4~20个月随访,1例口底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其余6例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全部皮瓣形态质地良好。结论原发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具有可靠血供,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指背筋膜岛状皮瓣和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Ⅰ期修复手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5种指背侧筋膜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63例185指。皮瓣类型: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顺行筋膜岛状皮瓣22例22指,带指背神经的顺行筋膜岛状皮瓣31例31指,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34例40指,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25例31指,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51例61指。均进行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除7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余均成活。经3个月到3年随访,平均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本皮瓣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与受区皮肤质地、色泽接近等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6例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采用拇指桡侧筋膜蒂皮瓣9例,尺侧皮瓣7例。指腹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0 cm,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结果1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13个月,拇指外形功能满意,皮瓣质地、色泽与正常指相近,皮瓣不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11 mm。结论拇指背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皮瓣供区靠近创面,操作方便,患者容易接受,术后皮瓣外形满意,可恢复感觉,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岛状皮瓣的移位修复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生 《中国医药》2006,1(7):425-426
目的 应用几种带血管蒂岛状皮瓣的移位修复四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方法 带血管蒂的腓肠内侧头皮瓣,尺动脉上皮瓣,外踝上动脉皮瓣,臀上动脉皮瓣修复不同种类的软组织缺损35例。结果 除2例皮瓣局部或边缘坏死经上移植皮痊愈,其余全部成活,随访时间2.5~7年,效果满意。结论 带血管蒂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组织缺损安全、简便、不吻合血管,成功率高,只要术中仔细分离,对血管主干的损伤机遇很小,多数创面均能达到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应用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5指近中节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对26例2~5指缺损的患者,应用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手指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其中第2掌背皮动脉皮瓣16例,第3、4掌背皮动脉皮瓣各5例。皮肤缺损面积为1.5cm×2.0cm~2.5cm×4.0cm。结果 2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5~13个月,手指外形、功能满意,皮瓣质地、色泽与正常指相近,皮瓣不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11mm。结论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患者容易接受,皮瓣供区靠近创面,可同时修复多指皮肤缺损,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是修复2~5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0例,缺损面积2.0cm×3.5cm~8.0cm×16.5cm,皮瓣切取面积2.5cm×4.0cm~8.5cm×18.0cm。结果30例术后均得到随访,26例皮瓣完全存活;皮瓣边缘坏死3例,皮瓣部分坏死1例;发生创面感染6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对供区损伤小、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两种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两种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指固有动脉神经岛状皮瓣及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148例156指,缺损面积最大为2.0 cm×2.5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但有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应根据手术者对手术方式的认识及熟练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指固有动脉神经岛状皮瓣手术简便、安全、术后效果优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文胜  郑承泽 《河北医药》2002,24(8):638-639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 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踝部、足跟及足背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贴骨瘢痕、溃疡共 10例。皮瓣切取面积 5cm× 5cm~ 15cm× 9cm。结果  8例皮瓣成活良好 ,伤口Ⅰ期愈合 ;1例皮瓣远端边缘 0 .5cm坏死 ,经清创、换药 2周后伤口愈合 ;1例皮瓣坏死 ,创面后经植皮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 ,切取简单安全 ,不牺牲主要血管 ,覆盖范围广 ,是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对年龄较大者 (>60岁 )要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及皮瓣感觉重建。方法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类型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0例,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0例,皮瓣面积最大17cm×12cm,最小8cm×7cm,蒂长2~5cm,宽4~5cm。修复膝、小腿及足部创面32例,皮瓣面积最大26·5cm×9cm,最小10cm×6cm,蒂长7~12cm,宽3~6cm。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2例。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4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表明皮瓣感觉重建病例组感觉恢复S29例,S313例,较未吻合皮神经组的皮肤感觉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血供可靠,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皮瓣所携带的皮神经与临近神经吻合可同时重建手掌及足底等重要部位的感觉功能,可作为四肢创伤皮肤缺损骨外露修复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部岛状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89例手指及虎口区不规则创面。男71例,女18例;年龄6~52岁,平均26岁。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挛缩切除术后11例,病程2.5~16年,平均5.5年;急诊创伤7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5~12h,平均5h。创面大小:6.5 cm×3.2 cm~1.0 cm×0.8 cm。分别采用6种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斜三角形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斜行缺损23例、指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横行缺损8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皮肤缺损11例、第1掌骨背侧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及虎口区缺损13例、指动脉蒂岛状皮瓣(顺行)转位用于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再植16例、邻指背侧静脉蒂岛状皮瓣转位用于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再植18例。皮瓣面积最大为7.0 cm×3.5 cm,最小为1.2 cm×1.0 cm。供区均采用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89例中88例成功,皮瓣及植皮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口均一期愈合。1例失败,成功率为98.8%。随访(1.5~2年)46例,颜色与周围组织相同或相近,皮下组织适量,无干裂。两点辨别觉手指部4~7mm,虎口区8~9mm。均可正常使用。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行标准评定,优82例,良7例。结论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部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邹勇  张晓峰  刘兵  胡以信  陈雷  陈诚 《安徽医药》2013,17(10):1743-1744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以胭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外踝上5-6em为皮瓣蒂旋转点,切取范围上界不超过小腿中上1/3交界面,两侧不超过小腿侧中线,旋转点至受区创缘的最近距离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筋膜蒂宽至少3~4cm,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5cm×8em-13em×20em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术后3例出现皮瓣远端局部张力性水疱,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月,皮瓣色泽及外观良好,负重行走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及覆盖肌腱、指骨外露临床效果。方法从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间,利用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及覆盖肌腱、指骨外露45例。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皮瓣外形良好,患指功能良好。结论该皮瓣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指固有动脉、神经,皮瓣外形好,对供区破坏少,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及覆盖手指肌腱、指骨外露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36例43指。结果本组33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皮瓣色泽红润,3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少量坏死,经换药愈合。患者对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0.
黄华 《云南医药》2006,27(5):475-477
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前臂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自1986年由路来金在国内首次报道以来,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运用。它兼有前臂尺、桡动脉岛状皮瓣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牺牲主干动脉的缺点,已成为前臂远端、腕部、手部掌、背侧软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我院自1998年应用此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