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异体巩膜或异体地18例(3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加固术。结果 术后随访1月-22月,术后视力提高1-2行12眼,提高3行以上5眼,总共提高17眼,无变化14眼(43.75),下降1眼(3.125%);术后眼轴稳定29眼(90.62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视力。方法:为30例、50眼高度近视透明晶体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4~70岁,平均58岁。平均眼轴长度31.7mm,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平均值为1.5D,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50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3眼(66%)术后视力达到0.5以上,随访6~12个月中,未见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于45岁以上不愿戴镜或戴镜不能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1999年-2000年住院的62例(72只眼)、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晶体囊外摘除术,其中晶体囊外摘除术32例,38只眼;晶体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0例,34只眼,对此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12眼;0.3~0.5者14眼;≥0.6者12眼;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8眼;0.3~0.5者11眼;≥0.6者15眼;结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能获得较好视力,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不仅能矫正屈光不正恢复良好视功能,还可以稳定玻璃体,减少玻璃体晃动造成的对视网膜的牵引,减少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12例(22只眼)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2.38岁。双眼10例,单眼2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0.8,随访3~18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14只眼(63.6%)。术中无一例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有2例2眼(9.1%)发生后囊膜混浊。随访期内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较好等优点。但仍需长期随访,注意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3年开展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1,2]以来,经随访观察至今,大多数患者手术后稳定良好,但也发生4例视网膜脱离,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25岁,因双眼视力渐降10余年于1994年9月22日入院。视力:右眼4.3(-18.00DS→4.4),左眼3.9(-14.00DS→4.4),视网膜呈重度豹纹状,视乳头颞侧可见IPD萎缩斑,眼压:右眼2.51kPa,左眼2.31kPa,在局麻下先行双眼后巩膜加固术,10d后行透明晶体摘除术。术后视力:右眼4.6(+1.50DS→4.7),左眼4.4(+2.00DS→4.8)。术后4个月时,因扛重物后右眼视力无痛性下降,右眼前有黑影遮挡,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对于防治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阔筋膜作为加固材料,对高度近视36例(64眼),行后巩膜加固术。结果: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视力提高8眼(12.5%),眼轴稳定56眼(87.5%)。结论:自体阔筋膜行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超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中青年以上超高度近视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32例(54眼),平均年龄34.3a;屈光度-12.0DS~-24.0DS;其中按手术切口和植入晶体种类的不同分两组:A组14例(23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直径为6.0mm的折叠式人工晶体;B组18例(31眼)行5.7~6.2巩膜隧道切口,植入直径为5~6mm的PMMA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有45眼,其中透明角膜切口 20眼(86.9%),巩膜隧道切口25眼(80.6%).视力在0.3以上的有48眼,角膜缘切口21眼(90.8%),巩膜隧道切口27眼(87.0%).屈光状态与预矫屈光之差,角膜缘切口为±1.0DS~±1.5DS,散光±1.5DC;巩膜隧道切口为±2.0DS±2.5DS,散光±2.5DC.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中青年以上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失为一较好方法[2,3].透明角膜缘切口较巩膜隧道切口疗效更佳.但后发障及散光状态的变化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高度近视 5 0只眼透明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术前后巩膜加固、周边病变视网膜光凝 ,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透明晶体 ,囊袋内植入肝素处理低度人工晶体。结果 :平均随访 3年± 5个月 ,裸眼视力 >0 .5为 4 5只眼 ,术后 3个月 32只眼角膜散光 - 0 .5 0 DC~ - 2 .5 0 DC,远视 10只眼 (+0 .5 0 DS~ +1.0 0 DS)。后囊不同程度浑浊 17只眼 ,后囊皱褶 8只眼 ,经 YAG激光治疗 7例 ,均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并发症。结论 :摘除透明晶体植入低度人工晶体是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治疗方法 ,后巩膜加固能稳定眼轴长度 ,周边视网膜病变处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周文 《吉林医学》2008,29(5):406-40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自2000年-2006年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者42例(81眼)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均在1年以上。结果:术中后囊破裂1眼,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1个月视力≥0.4者39眼(48.15%),≥0.1者72眼(88.89%),〈0.1者9眼(11.11%)。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视力,同时低度数或负值后房型人工晶体又可进行屈光矫正,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35例37眼,核硬度为Ⅰ~Ⅱ级16眼,Ⅲ级15眼,Ⅳ级6眼,巩膜隧道切口,原位超声乳化晶体核,超声能量设定60%~80%,超声乳化时间45s~3min45s(平均1min52s),植入5mm×6mm椭圆形人工晶体。结果:30眼(81.1%)原位超声乳化成功,术后1周视力≥0.5和≥1.0分别为73.0%≥和54.1%;术后1~3月随访视力≥0.5和≥1.0者分别为83.8%和70.3%。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16.2%)和瞳孔缘损伤。结论:原位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72例(7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情况,术后随访2~16个月。结果平均眼压由术前46.42±14.80mmHg降至术后16.52±2.50mmHg;术后矫正视力数指2眼,0.1~0.6者52眼。0.8~1.2者18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可良好控制眼压,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各种并发症中,后囊膜混浊发病率最高,且对本后视力恢复影响极大。我们随访1个月-6年观察了100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股混浊的临床变化,意在探讨其发病基理及预防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观察对象:本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100例(137眼),男性74只眼,女性63眼,年龄25-80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07眼,并发障21眼,外伤障9眼。后囊膜混浊分级标准:0;透明。Ⅰ:轻度混浊能看清眼底,不影响视力。Ⅱ:中度混浊,部分能看清眼底,影响视力。Ⅲ:重度混浊…  相似文献   

14.
透明晶体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预测性好,术后视力迅速提高、稳定、无回退,将其做为一种屈光手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眼科医生所认可。我院自1998年10月-2001年10月,行表麻下小切口透明晶体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73例133眼,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无囊膜的特殊情况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患者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二期后房人工晶体植入。采用巩膜层间无缝线人工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体折叠后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体襻由角膜缘后2mm的巩膜瓣下穿刺口穿出,置人预先做好的巩膜层间穿刺隧道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眼压、视力、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视力〉0.6者13例,0.2~0.6者6例,眼压稳定,人工晶体居中良好,无偏斜及移位,随访期间无晶体脱位,眼内炎、低眼压、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失眼,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表面麻醉下对76例(14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1者4眼(2.78%),0.1~0.4者65眼(45.14%),≥0.5者75眼(52.08%);且双眼裸眼视力达到0.3以上者72例(94.74%),不戴眼镜也达到了脱残标准。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0.1者1眼(0.69%),0.1~0.4者61眼(42.36%),≥0.5者82眼(56.95%);术后6个月屈光状态0D~-1.00D者56眼(38.89%),-1.00D~-3.00D者68眼(47.22%),〉-3.00D者20眼(13.89%)。随访6~24个月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体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截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共60例(共10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治疗,按切口不同分透明角膜缘切口(A组)及巩膜隧道切口(B组),并对比观察该治疗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治疗意义。结果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缘切口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矫正视力;裸眼视力优于0.3分别为74%、90%;轴长〈29mm的39只患眼中有32只(82%)术后BCVA优于0.5,对比轴长≥29mm的61只患眼中仅38只(62.3%)术后BCVA优于0.5,以上数据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小于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向无后囊支撑的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恢复双眼单视。方法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上襻和下襻于睫状沟内的方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 25例25只眼,术后随访6 ̄48个月,平均24.5个月,视力0.5以上者18眼,0.2 ̄0.4者6眼,0.1者1眼。结论 采用巩膜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避免了需要配戴接触镜等引起的不便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140眼)高度近视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就诊时间先后差异将100例患者(14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每组各50例(7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比较,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白内障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