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为调查工具,于2006-06通过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其中①安全感量表。由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构成。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②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分为家内支持和家外支持两个因子。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组成。4级评分: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分别记为0,1,2,3分。结果:共发放问卷1250份,有效问卷1196份。①大学生的安全感(56.38±9.2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单个项目平均值>3)。差异检验发现,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对安全感不同方面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在安全感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56.93±9.33,55.32±8.91);二年级(54.34±9.6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57.64±9.04;56.70±9.58;56.65±8.27)。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57.00±9.29,55.76±9.10);独生学生显著高于非独生学生(58.16±9.96,55.99±9.00);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57.36±9.70,56.00±9.00)。恋爱学生人际安全显著高于未恋爱学生(29.26±4.82,28.66±5.24)。②在总安全感上,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③大学生的安全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性。家外支持、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依次进入安全感回归方程。结论: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在总安全感上存在交互作用。家外支持、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为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优化教师队伍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和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为调查工具。于2004—05/06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对河北省11所幼儿园43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包含12个条目。分为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2个因子。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共84题,由自主性、掌握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6个因子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 结果:共发放问卷493份,收回问卷462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其中低、较低、较高、高工作强度分别为64,99,125,149名;正式工207名,临时工230名。(1)正式工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水平均显著高于临时工(66.84&;#177;0.64,64.00&;#177;0.85;23.32&;#177;0.30,22.10&;#177;0.40;43.51&;#177;0.45,41.90&;#177;0.60)。(2)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在家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方面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低、较低、较高工作强度的正式工得分高于临时工,高工作强度临时工得分高于正式工。较低工作强度的正式工得分显著高于较高、高工作强度组。较低强度组正式工得分显著高于临时工。不同工作强度临时工感受家外支持、社会支琏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3)正式工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临时工(60.90&;#177;0.55,58.99&;#177;0.73)。 结论:正式工对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的感受、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临时工。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家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成败的归因倾向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以286名体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心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内部归因(“能力”和“努力”在成功情境下的得分明显高于在失败情境下的得分,t=19.55,16.40,P<0.001),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较多地倾向于外部归因(“运气”在失败情境下的得分显著高于成功情境下的得分,t=12.43,P<0.01)。②大学生人际归因内部控制性和外部控制性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自尊及焦虑诸多因素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r<0.05)。③不同程度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自尊及焦虑在人际交往成败归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t=14.11~35.23,P<0.001)。结论: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要特别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为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优化教师队伍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和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为调查工具,于2004-05/06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对河北省11所幼儿园43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包含12个条目,分为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2个因子。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共84题,由自主性、掌握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6个因子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结果:共发放问卷493份,收回问卷462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其中低、较低、较高、高工作强度分别为64,99,125,149名;正式工207名,临时工230名。①正式工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水平均显著高于临时工(66.84±0.64,64.00±0.85;23.32±0.30,22.10±0.40;43.51±0.45,41.90±0.60)。②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在家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方面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低、较低、较高工作强度的正式工得分高于临时工,高工作强度临时工得分高于正式工。较低工作强度的正式工得分显著高于较高、高工作强度组。较低强度组正式工得分显著高于临时工。不同工作强度临时工感受家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均没有显著差异。③正式工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临时工(60.90±0.55,58.99±0.73)。结论:正式工对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的感受、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临时工。劳动合同关系和工作强度对家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都表现出了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同先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76-577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对其干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对136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两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心理症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育院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国内普通人群青年组(19~29岁)常模比较,结果发现,强迫[(1.53&;#177;0.64)分]和人际关系[(1.49&;#177;0.73)]分则低于常模[(1.67&;#177;0.60)和(1.70&;#177;0.64)](P&;lt;0.05);136名大学生中有心理症状者20名(15%),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有症状组的主观支持(4.60&;#177;1.20)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33&;#177;1.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3.24&;#177;1.51)和(1.29&;#177;0.67)](P&;lt;0.05)。在SCL-90中除躯体化、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lt;0.05)。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对其干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对136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两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心理症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育院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国内普通人群青年组(19~29岁)常模比较,结果发现,强迫犤(1.53±0.64)分〗和人际关系犤(1.49±0.73)犦分则低于常模犤(1.67±0.60)和(1.70±0.64)犦(P<0.05);136名大学生中有心理症状者20名(15%),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有症状组的主观支持(4.60±1.20)和对支持的利用度(2.33±1.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犤(3.24±1.51)和(1.29±0.67)犦(P<0.05)。在SCL-90中除躯体化、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雯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4968-4969
目的:探讨不同群体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分层抽取两所初中1—3年级学生420名,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在各班团体施测。结果:①初中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达到极其显著水平(r=0.452,P&;lt;0.001)。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中,“主观支持”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最高(r=0.435),其次是“支持利用度”(r=0.367)。②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总分为39.31&;#177;6.15,不同年级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7.533,P&;lt;0.001),初二最高(41.09&;#177;5.97)。初三最低(36.73&;#177;5.91)。③在主观支持因子上,性别与年级因素有交互作用(F=4.582,P&;lt;0.05)。结论: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与其幸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离退休干部心理失衡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对河南省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343名离退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男236人,女107人,年龄55~79岁.1.2方法①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一般情况;由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状况,从平衡到不平衡分5个等级.②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1],主要测查艾森克提出的人格3维度:内外向(E)维度、神经质或情绪性(N)维度、精神质(P)维度.③自动思维问卷(ATQ30)[2],用于评定与抑郁有关的自动出现的消极思维.④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ve Affect,Affect Balance)[3],共10个项目,正性和负性情感项目各5个,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9.
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抽取济宁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学生SCL-90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各占13.2%和14.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39,P&;gt;0.05)。寄宿制高中生在人际关系(1.69&;#177;0.58)、恐怖(1.82&;#177;0.64)、敌对(2.16&;#177;0.90)3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高中生;非寄宿制高中生在强迫症状(2.30&;#177;0.66)、焦虑(1.91&;#177;0.60)2个因子上的均分高于寄宿制高中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9—3.06,P&;lt;0.05—0.01)。寄宿制高中男生人际关系(3.37&;#177;0.67)、敌对因子(2.25&;#177;0.70)评分明显高于非寄宿制,非寄宿制高中焦虑因子分(1.97&;#177;0.61)明显高于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1,10.99,3.36;P均&;lt;0.01);非寄宿制高中女生抑郁(1.90&;#177;0.61)、恐怖(1.86&;#177;0.64)评分明显高于寄宿制,寄宿制高中女生人际关系因子分(1.98&;#177;0.62)高于非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3.85,3.31;P&;lt;0.05—0.01)。一年级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表现在寄宿制学校学生躯体化(1.42&;#177;0.49)、人际关系(1.96&;#177;0.63)、抑郁(1.78&;#177;0.63)、焦虑(1.63&;#177;0.55)、敌对(1.71&;#177;0.60)、精神病性(1.63&;#177;0.53)、偏执(1.83&;#177;0.63)等因子评分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4.51,P&;lt;0.05—0.01);三年级时.则相反。结论:寄宿制学校学生随年级升高心理素质升高,非寄宿制和寄宿制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就业价值观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个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因素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2004-08/12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563名医学生分为3组。①外在动机组(n=243):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经济收入、能学到更多东西。②内在动机组(n=282):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符合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有利于才能发挥、兴趣。③动机不强组(n=38):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采用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和被试者的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参与者就业观念。采用康奈尔健康问卷评价心理健康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定个性特征。对3组间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精神症状分、焦虑标准分、抑郁指数、精神质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对3组间的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569份,其中有漏填选项问卷6份,被视为不完整问卷,对完整问卷563份进行了统计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率为98.9%。①3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结果比较:外在动机组的学生其精神症状分、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抑郁指数、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的学生[(8.39&;#177;6.60,5.71&;#177;5.22),(22.30&;#177;15.62,17.41&;#177;12.30),(0.42&;#177;0.09,0.40&;#177;0.08),(38.63&;#177;6.5l,3596&;#177;5.88),F=5.37-13.37,P均〈0.051;动机不强组的学生在精神症状分、抑郁指数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7.21&;#177;5.98,0.43&;#177;0.08。P均〈0.05)。②3组个性因子分调查结果比较:内在动机组“精神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3.41&;#177;2.10,4.43&;#177;2.67,4.08&;#177;2.19,F=12.23,P均〈0.05);内在动机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6.58&;#177;3.99,8.24&;#177;4.81,F=9.46,P〈0.05);内在动机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11.52&;#177;4.62,10.31&;#177;4.50,10.97&;#177;4.33,F=4.65,P〈0.05)。结论:内在动机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人格因素能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影响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焦虑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大学生焦虑的研究现状,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9-01/2005-12关于大学生焦虑的文章。检索词"university students,anxiety"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大学生焦虑"。结果:焦虑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中考试焦虑、学习焦虑、社交焦虑、毕业生的焦虑、特质焦虑、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军队大学生的焦虑、医学大学生的焦虑以及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及城乡差别大学生的焦虑是大学生焦虑中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许多心理专家学者为大学生的各种焦虑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对策。结论:大学生的焦虑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不利因素,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人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并消除这种焦虑情绪,从而为大学生学习及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2/2006-02在汕头市4所中学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186名,其中男生586名,女生600名。对参与者进行学习社会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社会因素测验,该测验共80道题,包括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142份,占总数96.29%。①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整体适应较好,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维度都在3分以上,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中学生学习社会各因素同一性发展较好。③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性别差异对中学生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影响显著(P<0.05)。结论: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9/2006-02在汕头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186人,其中男生584人,女生602人。对参与者进行学习认知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认知因素测验,该测验共50道题,包括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142份,占总数96.29%。①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4个维度在3分以下,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仅有读书和记笔记方法1个因素在中等以上。②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男女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的影响集中在学习计划、读书和记笔记方法2个方面(2.70±0.84,2.83±0.86;2.92±1.05,3.19±0.92,P<0.01)。结论: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利平 《现代护理》2007,13(18):1697-1699
目的探讨影响护生实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方法对本、专科实习护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影响护生实习积极性的6个因素分别为:人际关系;专业思想;支持系统;临床带教;实习环境;激励机制。影响护生实习积极性的较重要的4个项目依次是:与带教老师关系不和;带教方法不合理;排班不合理;所做工作不受重视。另外,对护理工作缺乏热情、毕业后不去医院工作、未受到带教老师的尊重3个项目对本科护生实习积极性的影响明显高于专科护生。结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和交际能力,优化带教师资队伍,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使用有效激励措施,遴选实习基地,优化实习环境可以激励护生实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影响护生社区实习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社区带教的合理化模式。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护生社区实习效果评价表》和《护生满意度调查表》对116名社区实习护生进行效果评价和问卷调查。结果1999年3月-2002年3月的65名护生和2003年3月-2004年3月的51名护生社区实习效果评价和护生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社区实习带教效果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了教学质量,增强护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能力,为今后尽快胜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护理专业本科生评判性思维的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指标,评价现状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设问卷对两所护理学院的417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平均得分属于中等偏上,在不同方面各年级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特征、教师特征和临床教学是影响护生评判性思维的主要因素。结论学校在掌握学生评判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强化教师自身的评判性思维意识,设计、组织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创造有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χ2=3.9338,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高炮防空旅来自不同地区新兵的吸烟率及相关状况。方法:调查于2004-12-25/28在某高炮防空旅完成,选择2005年来自7个省市的新兵489人进行吸烟率及相关情况分析,均知情同意。填写问卷详实者共468人,年龄18~22岁。在高炮旅组织部队新兵入伍后身体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吸烟的定义:3个月内偶而或经常吸烟),不记名填写籍贯、出生地、户口所在地、农业户口(城镇户口)、独生子、非独生子、文化程度、吸烟史、吸烟量及父母吸烟饮酒情况。由新兵营组织,班长统一回收。结果:468份问卷内容详实,进入结果分析468人。①不同地区新兵的吸烟率:总吸烟率为57.9%。广东新兵的吸烟率显著高于湖北、山东新兵74.2%,48.9%,46.8%(t=0.027,0.025,P<0.05),海南新兵的吸烟率(68.0%)也显著高于湖北、山东新兵(t=0.042,0.046,P<0.05)。②不同户口所在地、年龄新兵的吸烟率:城镇户口新兵吸烟率略高于农业户口新兵64.9%,54.6%,(t=0.049,P<0.05);17~18岁组新兵的吸烟率高于19~20岁组及21~22岁组新兵(60.6%,55.8%及43.8%)。③新兵吸烟率与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的关系:初中文化新兵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兵(61.3%,25.0%);非独生子新兵的吸烟率略高于独生子新兵59.1%,52.4%(P>0.05)。结论:虽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海南新兵吸烟率较高,且呈现城镇户口新兵吸烟率高、文化程度高吸烟率低及低龄新兵吸烟率高的特点。但对不同地区、文化程度、年龄段新兵进行远离烟草的健康教育同样重要,以遏制不良生活习惯,对其完成高难度的体能训练、加强士兵身心健康、提高部队人员整体素质及战斗力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脑卒中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目的 了解脑卒中抑郁与焦虑情绪、认知功能的关系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4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评定。SDS≥50分者为抑郁组,SDS<50分者为非抑郁组。结果 抑郁发生率是40.27%,有自杀意念者占总数的17.36%。抑郁组认知功能低于非抑郁组,焦虑情绪高于非抑郁组,有非常高度性差异(P<0.001)。2个月后复查,抑郁组抑郁、焦虑情绪显著降低(P<0.001),非抑郁组焦虑情绪亦明显降低(P<0.01)。两组认知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焦虑情绪、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住院2个月后抑郁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均改善,非抑郁组患者焦虑情绪亦降低,但认知功能改善较慢,2个月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