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睦.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主中焦之运化,其功能失常与不孕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导师认为,脾胃功能失常处于不孕症发病中的核心地位,故调养脾胃可使气血平和、气机通畅而胞宫充养、冲任带通调,治疗重点在于调补脾胃.治以补益脾胃、疏肝理脾、健脾化湿、健脾生津等.另外,无论补益、理气通络或是化湿、生津,皆应辅以顾护脾胃、健运脾胃之品,既助补益之功效,亦防止因补益太过滋腻碍胃,可指导不孕症的治疗.故从脾胃着手论治不孕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该文主要通过脑与脾胃的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来阐述脑与脾胃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从脾胃论治脑病以及从脑来论治脾胃等研究成果来阐明脑与脾胃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古代文献中对于脾胃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多有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也"之说,突出脾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无病毒性肝炎及门脉性肝硬化之称,但从临床表现观察,与黄疸、胁痛、郁症、鼓胀等所描述的症状极为相似。在这些病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脾胃的临床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就注重脾胃在肝病治疗中的意义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晶 《天津护理》2013,21(1):66-67
对244例胸痹患者在生活起居、情志及用药,尤其是饮食方面实施辨证护理,因脾胃为宗气之源,宗气乃胸中阳气,意在通过护理使脾胃健运,从而达到振奋中阳,驱除胸中寒邪,调理气机,而收到消除胸痹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二者互为表里,一纳一运,共司食物之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温里药.本类药对于寒客脾胃之脘腹冷痛、呕吐泻痢,寒饮郁肺之咳痰稀白,寒凝肝经之寒疝腹痛、厥阴头痛,以及肾阳亏虚之阳痿早泄、腰膝凉痛、夜尿频多,亡阳证之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大汗淋漓等,均可斟酌应用.但此类药辛热燥烈,用之不当,易伤阴助火,故本文就其如何合理应用,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医养生是指运用中医学思维理论方法对人体进行调摄,达到保养身体,增强体质,调摄精神,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旺盛是机体获得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前提。新安医家徐春甫尤为重视养生,顺应自然、形神俱养、慎医慎食和情志养生为其养生理论核心,而保养脾胃是其养生观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胡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方法:通过收集胡师病案、相互探讨和疗效观察来总结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疗规律。结果:复发性口腔溃根源无不责于脾胃之气的盛衰,火、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条件。结论:胡珂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从脾胃论治,以脾虚为本,火、湿、热邪是该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辨证施治,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调理中焦脾胃为基础,分析营卫之气与脾胃功能的关系及脾胃失和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结果: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实质上对支气管哮喘具有防治作用。结论:桂枝汤应为一种防治哮喘的好方剂。  相似文献   

12.
试论仲景脾胃观在半夏泻心汤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流发于<内经>,于仲景得到继承和发扬.综观<伤寒杂病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被尊崇为调和脾胃祖方的半夏泻心汤,则蕴含着仲景脾胃观的丰富内涵,尤值得我辈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为明清医学大家,其对脾胃病证见解尤深。叶氏认为,脾阴是诸脏灌溉的源泉,脾阴虚是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的疾病。其诊治脾胃疾病时进行脾胃分治、阴阳分型,将脾阴虚与其他脾胃疾病进行区别治疗。作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及叶天士其他学术著作的研读,探求叶天士临证治疗脾阴虚证的特色。其诊治脾阴虚之类疾病时,重视营血、滋阴以养脾阴来复;剂型灵活多变以调缓急之势;配伍妥当,药用滋阴又不生痰湿之品。  相似文献   

14.
试论补脾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调补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点,其方法在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难经>日:"一能治其虚,何问其余."笔者认为,凡补药都要经过脾的运化,补脾则是补法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 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李杲在《脾胃论》中就曾有“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诸疾之所由生也”的记载,笔者研读脾胃学说,积累了点滴体会与心得,本文仅以低热为例,略作举隅。  相似文献   

18.
三焦辨证不仅运用于温病的辨证,且对内伤杂病的治疗起到指导性意义.历代医家对三焦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互贯穿,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导师朱西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胃肠病,囊括上焦食道,中焦脾胃,下焦大小肠.提出以三焦同治法治疗胃肠病,即胃肠以通为顺,以降为用,创新通以缓胃之急,降以祛肠之浊,上中下三焦同治法,临床效果显著,是现代治疗胃肠疾病的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口疮,有在舌尖、舌边、舌根之不同,位于唇、颊、齿龈,以胃(脾)火为主,但“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龈为胃之络”、“舌边为肝胆所主”亦当为鉴。在临床上以火与热为多,实火有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肝胆火盛之不同,虚火为阴虚火旺。一般而言,前泻其火,后泻其热。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又称颈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女性多见。主要症候为发作性眩晕,常与头部的活动、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严重时头重脚轻,天旋地转,猝然倒地,并伴耳鸣、恶心、呕吐等。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与脾胃升降失常有密切关系。 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不外升降出入,而脾胃正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头为诸阳之会,诸阳出上窍,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转输运化于上焦,上注于头,同时下焦肝肾得养,肾气方能布散随脾气而升[1]。然而造成气血津精无以上承的原因无非虚实两端,实为痰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