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脉循行红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特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手阳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31名健康志愿者,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3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曲池-阳溪中点);同时在各测试点内外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形成5个横向测试水平。观察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各测试点氧分压的变化情况,连续记录60min。结果:正常情况下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非常显著地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P0.01)。电针合谷穴时,手阳明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降低,与电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手阳明大肠经上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而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时、电针后各测试点的氧分压与电针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常态下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4.
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并分为3组,并在各测试点内外1.5cm~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显著降低;温度降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非常显著降低;温度显著降低。而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的变化。结论:常态下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及温度都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和传递通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 沿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 cm.其中4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两个为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6个测试部位分为三组(臂臑-曲池臂臑中点,...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经脉线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维波  李宏 《中国针灸》1996,16(1):39-42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心包经间使穴,使用高灵敏度二氧化碳呼出量测定仪测定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心包经间使穴近心端和远心端三寸左右处经脉线上与线外对照区的二氧化碳呼出量。结果发现,针刺后无论是经脉线上还是经脉线外,皮肤的二氧化碳呼出量都显著升高;远心端的升高经脉线上与线外无显著差异,近心端经脉线上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经线外;起针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降,而经脉线上的回降比较显著。说明针刺对外周组织特别是经脉线组织的能量代谢有促进作用,提示针刺可能有通过代谢调整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 ,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 ,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经络作为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对人体功能调控有其特殊的作用,揭露经络实质,意义重大。人们从经络能量代谢这一角度切入,成功展示十四经脉路线,并发现沿经组织具有更高的ATP、更充足的氧供、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及更丰富的血流灌注量。正因为组织中高能储备,使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成为可能;针灸可以调节经脉组织能量代谢,得到充分体现。鉴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期待今后对方法学加以研究,多指标结合,同步检测,理清各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探求经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针刺心经经脉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了揭示针刺降压的机理,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观察针刺心经经脉对其血压和血胰岛素(Ins)、心房肽(ANP)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以肺经经脉做对照。结果表明针刺心肺二经均有降压作用,心经组降压强度大于肺经组(P<0.05),且针刺心经降压较迅速;针刺心经可升高ANP水平,降低Ins和C-肽(C-P),增加C-P/Ins比值,与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血管紧张素、前列环素等均有改善作用。由此提示针刺降压可能是通过升高ANP、降低ATI,升高血清6-K-PGFI_α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喻凤兰  孔鄂生 《中国针灸》1996,16(10):15-16
本文采用氧分压(PO2)传感针,对20例健康男性的手阳明大肠经上臂穴、曲池穴的PO2与相应非穴位的PO2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时,臂与曲池穴PO2升高,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其10'、15'、20'的PO2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M<O.05),而相应非穴位PO2变化不显著。在应用补法与泻法(提插捻转)运针后发现,施行补法时曲池穴P02上升,泻法时PO2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线下不同深度组织氧分压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督脉路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取中枢、至阳、命门、第四胸椎棘突下、第十二胸椎棘突下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分别为皮下1、1.5、2cm,在测试点左右两侧旁开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连续观察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及电针后的组织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沿督脉线循行部位不同深度的组织氧分压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其中在皮下1.5cm深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电针督脉腰阳关穴时,督脉线上皮下1cm与1.5cm深度的组织氧分压显著降低;电针后,组织氧分压于1cm、1.5cm深度极显著降低(P<0.01),于2cm深度显著降低(P<0.05)。而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不同深度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清心肌酶CK、CK-MB、LDH、AST活性的影响,探讨经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制备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其中3个针刺穴位组分别于电针大鼠内关穴、郄门穴或合谷穴20分钟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分钟,心电图监测,再次电针上述穴位20分钟,松扎,恢复冠脉灌流;假手术组于穿线后100分钟、模型组和各针刺穴位组于再灌注后60分钟,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酶学速率法测定心肌酶CK、CK-MB、LDH及AST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手厥心包经穴(内关、郄门)组CK、CK-MB、LDH、ASK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均〈0.01)。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明显抑制心肌酶的活性,,这种效应在经脉(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健康人督脉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督脉路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3个为经上穴位(中枢、至阳、命门),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第4胸椎棘突下、第12胸椎棘突下);在测试点左右两侧旁开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从而形成5个横向测试水平。观察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及电针后各测试点的氧分压变化情况,连续记录60min。结果:电针前,沿督脉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腰阳关穴时,督脉线上测试点的氧分压与电针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电针后的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两侧非经对照点的氧分压电针前、电针时及电针后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前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阳明大肠经线穴与非穴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穴位组为4个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非穴位组为2个经上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连续记录60min,观察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氧分压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正常生理状态下,穴位组氧分压显著性高于非穴位组(P0.05);电针合谷穴时,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的氧分压均显著降低(P0.01);电针后,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的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均无差异,但与电针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组的氧分压降低幅度显著性高于非穴位组(P0.05)。②正常生理状态,穴位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非穴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合谷穴时,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电针前比较有增加趋势;电针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恢复,但无统计学差异,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幅度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络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它作为一个整体调控人体的各项功能。在这个通道上还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节点(腧穴),在这些节点上有着更高的氧供,并在经络调控过程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神经生化技术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纹状体组织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结果:肥胖大鼠纹状体组织NO和NOS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大鼠纹状体组织NO和NOS水平与体重和Lee’s指数呈负相关。在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效果的同时,肥胖大鼠纹状体组织NO和NOS水平明显回升。结论:纹状体组织NO和NOS水平异常可能是肥胖发病的因素;针刺对肥胖机体纹状体组织NO和NOS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实现减肥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22包经“内关”“郄门”穴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针刺“支沟”对照组。后3组电针相应穴位20min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min,心电图(ECG)监测,再电针穴位20min,松扎,恢复灌流60min,摘取心脏,取心室肌制备心肌细胞肌浆网,定磷法测定三磷酸腺苷酶(Ca^2+-ATPase)活性的高低;用Northen-Blot方法测定肌浆网Ca^2+-ATPase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模型组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Ca^2+-ATPasemRNA的表达下降。针刺心包经“内关”穴组和“郄门”穴组Ca^2+-ATPase活性和Ca^2+-ATPasemRNA表达均发生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支沟”穴组酶活性与基因的表达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手厥阴,22包经穴“内关”“郄门”穴可提高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促进Ca^2+-ATPasemRNA基因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增强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快速老化鼠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AM)为研究对象,以“调神益智,平肝通络”为治疗原则,取人中、内关、太冲为主穴,对8月龄的SAMP8进行针刺治疗,以正常老化的SAM R1作增龄性对照,以非针刺SAM P8作对照,用DNA酶Ⅰ作活性基因探针观察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变化情况。结果: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使8月龄的SAM P8脑、肝细胞核活性基因数增加,基因转录水平提高。结论:证实针刺能在细胞核活性基因转录水平上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