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欣杰  王武  陈岩  郑斌 《浙江医学》2011,33(3):325-327
目的 探讨配戴多焦角膜接触镜矫正老视视远和视近视觉质量的效果.方法 18例老视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多焦角膜接触镜后,测量亮环境下不同对比度(100%、25%和5%)视远和视近的LogMar对数视力,并在亮环境下测量对比敏感度,比较两种矫正方法对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亮环境下,对比度为100%时,框架眼镜配戴后的视远视力和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的视力无明显差异(P >0.05);而对比度为25%和10%时,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视远视力均显著低于框架眼镜配戴后视力(P<0.01).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视近视力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配戴后视力(P<0.05).在低频(1.5周/度)情况下,框架眼镜和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对比敏感度值无明显差异(P >0.05);而在其他空间频率(3、6、12、18周/度)下,框架眼镜配戴后的对比敏感度值均明显高于多焦角膜接触镜配戴后的对比敏感度值(P<0.05).结论 多焦角膜接触镜在高对比度和亮环境下有很好的视远和视近视觉质量,而在低对比度下视觉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治高度近视、使用安全程度及舒适度.方法 对32例(64眼) 来我院验配RGP的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镜片.定期观察其配戴RGP的矫正视力、适应性及舒适度.结果 配戴 RGP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RGP镜片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屈光度.戴镜l个月后均感觉较为舒适,镜片中心位置及活动度好,未见有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 RGP 对高度近视有良好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镜,且安全有效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Rose-K RGP镜对圆锥角膜患者的矫正效果并分析探讨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改善方法。方法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联合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37人58眼,验配Rose-k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并与其最佳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进行对比,进行一年内随访,观察其配适状态,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视力改善情况等,并分析其结果。结果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27.6%,配戴硬性接触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86.2%;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7.0%,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6.2%。48眼(82.8%)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6眼(10.3%)为可接受的顶点离开的配适状态,4眼(6.9%)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配适状态。配戴Rose-kRGP 1年后,所有患眼均配适状态稳定,视力改善情况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使用镜片获得的舒适度和清晰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ose-k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能获得良好的配适状态、理想的矫正视力、舒适度和安全性,对圆锥角膜的进展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视眼戴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矫正的双眼视功能及其区别。[方法]选取近视眼63例,按习惯矫正方式分为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两组,Von Graefe法测量每位近视的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梯度性AC/A比率,远、近距离正、负融像性聚散,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结果]戴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两组的近距离水平隐斜分别为(-7.33±3.67)△、(-4.12±3.35)△,AC/A比率分别为(2.69±1.78)△/D、(4.34±1.68)△/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戴角膜接触镜近距离水平隐斜、AC/A比率更接近正常水平。戴角膜接触镜近距离负融像性聚散(21.32±5.12)△较戴框架眼镜组(17.14±6.03)△增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远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正、负融像性聚散、近距离正融像性聚散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近视戴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距离水平隐斜、AC/A比率较戴框架眼镜更接近正常值。  相似文献   

5.
费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62-2363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与普通框架眼镜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4月抽取94例(183眼)郑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高度近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A组(47例,93眼)、B组(47例,90眼)。A组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B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矫正。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矫正前、矫正1 a后眼轴参数值。结果经眼科检查,A组最佳矫正视力为(4.83±0.15),高于B组的(4.6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4,P<0.001);矫正1 a后,两组眼轴参数值均有所上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与普通框架眼镜相比,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可提升高度近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且对眼轴影响较小,是其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眼近视患者80例(80眼)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配戴框架眼镜治疗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前后近立体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矫正前、后90d的屈光度持续降低,各项数据比对照组低,P0.05;随访1a时观察组患者的屈光度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对单眼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明显,可积极改善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门诊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近视眼患者120例2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框架眼镜组和RGPCL组,各60例120眼;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佩戴;RGPCL组患者采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佩戴,佩戴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屈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眼部感染、角膜及结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相较于框架眼镜,RGPCL用于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可有效矫正散光,控制近视进展,防止弱视,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患儿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3~6岁高度近视儿童36例(64眼),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指导他们配戴RGPCL。观察患儿配戴RGPCL的适应程度,随访2年;观察患儿的视力提高情况、屈光度发展情况,并与患儿自身使用框架眼镜,在自然瞳孔下验光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患儿配戴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为0.38±0.29,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为0.49±0.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2,P<0.05)。配戴RGPCL 2年后,患儿的矫正视力为0.60±0.30,与2年前比较,差异明显(t=11.23,P<0.05)。配戴RGPCL 2年后,陡峭中央角膜曲率、角膜中央曲率、眼轴长度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患儿的屈光度,在配戴RGPCL前及配戴RGPCL 2年后,分别为-6.42±2.47D、-6.78±2.21D;配戴RGPCL 2年后,患儿的屈光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患儿的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按屈光矫正方式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其中观察组(A组)68例108只眼配戴RGP(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对照组(B组)52例98只眼配戴框架眼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按遮盖、增视等综合训练方案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为38.2%,配戴RGP无急性结角膜炎发生,安全有效。B组治愈率为11.5%,无并发症发生。比较两组治愈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配戴RGP等综合治疗较配戴框架眼镜对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治疗安全高效,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与框架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180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随机分成两 组,每组45例(90眼).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对照组配戴常规框架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矫正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结果 戴镜1年 后,观察组晨起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原框架眼镜矫正视力(P <0.01);观察组屈光度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对照组屈光度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而逐 渐加大,观察组戴镜后同时点屈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戴镜后各时点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有明显增高,观察组戴镜后同时 点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性高透氧性接触镜(RGP)对圆锥角膜视力矫正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4例(44只眼),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验配RGP、评估适配状态并检查矫正视力,将配戴RGP后的矫正视力与配戴框架眼镜后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圆锥角膜患者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为0.62±0.14,RGP视力0.82±0.15,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框架眼镜与RGP对圆锥患者视力均有提高(P<0.001),但RGP矫正效果要好(t=9.008,P<0.001),并且持续配戴矫正效果仍然很稳定。结论:圆锥角膜患者采用高透氧性RGP矫正后,视力显著提升,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朱显丰  周晓伟 《浙江医学》2019,(14):1518-152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对眼球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1例99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镜配戴组30例57眼(治疗组)和单焦点框架眼镜组21例42眼(对照组)。治疗组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白天残余屈光度用框架眼镜矫正;对照组仅常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复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角膜点染率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戴镜1年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和角膜点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展且对眼球表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及摘除时机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预后的影响.方法 患者按常规LASEK操作及术后处理.A组25例50眼,于术后第3天摘除角膜接触镜.B组15例30眼,于术后第5~7天眼部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后摘除角膜接触镜.比较两组角膜接触镜黏附细胞及裸眼视力情况.结果 A组镜片可见较多炎症细胞,并可见小片岛状角膜上皮细胞黏附于镜片的不同位置;B组镜片黏附细胞较少,各个镜片仅见数个、散在、孤立的上皮细胞,未见炎症细胞黏附.A、B两组术后1、3个月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接触镜摘除时间对中、低度近视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别,但是刺激症状消退后再摘除角膜接触镜,可避免角膜上皮瓣的微小创伤,最大限度地减轻术后愈合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月30日期间某院接收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100例200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将2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眼轴增长率、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镜1周内、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眼轴增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配镜后的角膜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和屈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对青少年轻中度近视进行较好地控制,有助于裸眼视力的提高,矫正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安全性与戴框架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15.
我所于1989-08~1990-10,应用软性角膜接触镜(以下简称软镜)矫正高度近视52例104眼,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l对象与方法软镜由中美合资海昌公司提供,日截型含水量为38%,长戴型合水量为55%,镜片中心厚度0.035~0.07mm,直径14mm。软镜配戴对象均为验光确定的高度近视患者,共52例104眼,男27例54眼,女25例SO眼。年龄17~40岁,平均26岁。配戴软镜前需作眼科检查,符合戴镜条件者则按常规方法予以配戴,配戴时按校正值减低轨镜屈光度,即矫正近视,软镜屈光度要低于普通眼镜。2结果2·1屈光度分布软镇配戴着屈光度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治成人高度及超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6例(49眼)的成人高度屈光不正及超高度屈光不正弱视患者行RGP配戴。分析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等配戴前检查。观察配适、视力矫正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屈光度等效球镜值范围为-6.00D~-24.25D,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4±0.16,≥4.9者4眼,占8.16%。配戴RGP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9±0.17,≥4.9者21眼,占42.8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519,P<0.001)。其中有9眼(18.37%)戴RGP前被诊断为弱视的患者,戴RGP后矫正视力≥5.0。配戴1月,3月,6月后的矫正视力保持稳定,未见下降。患者操作熟练,适应感良好,视觉质量提高明显。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矫治成人高度及超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薛桂华 《当代医学》2021,27(30):34-36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校正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7例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矫正组(n=48)和常规组(n=49).所有患者均进行裸眼视力、散瞳验光、眼轴检查和裂隙灯检查等常规检查.对照组依据检查结果佩戴框架眼镜,矫正组佩戴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个月,矫正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矫正组屈光度较治疗前轻微增长,常规组屈光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长,矫正组屈光度增长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6个月后,矫正组眼轴较治疗前轻微增长,常规组眼轴较治疗前明显增长,矫正组眼轴增长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改善高度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校正治疗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屈光矫正对单纯性近视患者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测量的影响。方法:单纯性近视眼患者50例(100眼),测量其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再用对比敏感度仪测量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3种状态下不同干涉条纹视力(IVA=0.06、0.1、0.2、0.4、0.6、0.8)的对比敏感度值。用配对的秩和检验方法分析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的关系;用多个变量的秩和检验分析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下的CS值。结果:裸眼近视患者的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09,P〈0.05);框架眼镜矫正后近视患者的视力表视力与干涉条纹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9,P〉0.05);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3种状态下测得的对比敏感度值之间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戴角膜接触镜矫正所测得值略高于戴框架眼镜所测得值。结论:近视矫正后所测得的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值更能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大脑系统的视觉功能,如果裸眼进行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值的测量将可能出现假阳性,因此测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时需要矫正近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刘惠娟 《河北医学》2001,7(8):716-7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orthokerafology简称OK)矫正近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塑形术矫正82例近视,观察术后1周、半月、1月、2月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中央曲率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配戴OK镜后屈光度,角膜中央曲率明显下降,角膜散光随时间延长有增加倾向,主要并发症是角膜上皮着色占16.7%,角膜可塑性散光增加占14.5%。结论:角膜塑形术可以降低近视度数,矫治和检测的规范化是矫治安全有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