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G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它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有高度的亲和力,而GC也必须与GR结合才可发挥其药理和生理作用.自从1948年美国风湿病学家Phillip Hench第一次将GC用于治疗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以来[1],GC就被广泛应用于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肾病综合征(NS)的治疗,并且大多数患者使用GC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使用GC治疗的疗效欠佳,甚至有出现GC抵抗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水平及其部分基因结构与糖皮质激素 (GC)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用放射配体结合法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 (PCR SSCP)、DNA测序法 ,分析 3 0例PNS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GRα水平及其部分基因结构。根据对GC的治疗反应 (强地松 1mg/kg/d,8周 )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组。结果 :PNS患者GRα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轻微病变及轻 中度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患者 ,其病理类型与治疗反应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但GRα水平在各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 ,GRα水平高者对GC的治疗反应好。未发现GRα基因外显子 9有结构异常。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GRα水平可预测PNS患者对GC的治疗反应。在PNS患者中未发现GRα基因外显子 9有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敏感性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敏感性与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激素受体(GR)亚型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正常对照组(10例)和PNS组(28例,其中激素敏感组10例、激素依赖组10例、激素抵抗组8例)外周血PBMC内α与β亚型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NS患者3组中GRα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 .05 );GRβ在激素抵抗组中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激素敏感组、激素依赖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NS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GRβ表达水平的变化,导致GRα与GRβ比例失调,使组织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导致PNS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同,PNS出现激素抵抗可能与GRβ表达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6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耐药相关性。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后进行引物的设计和合成,进行PCR扩增,在高温和稳定状态下合成杂合双链,再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的结果为,研究对象的外显子PCR产物可形成单一的区带,其序列与已知序列相一致,可见清晰明亮的均一条带。在136份基因样本中,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11种多态性,经DNA图谱测序证实。其中3组多态性呈紧密连锁的单倍型,并且为首次报道,其在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基因型频率高于敏感型肾病综合征组,其他的多态性出现的频率较低。结论在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中筛选出11处多态性,并且发现其中2种为多为点紧密连接的单倍型,有可能与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6.
7.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减弱、骨折危险性增加的骨代谢性疾病,经对孪生子女和家族性调查表明,骨密度变异的75%~85%受遗传因素控制[1],有较强烈的遗传倾向.1994年Morrison等[2]首先提出了维生素D受体等位基因能预测骨密度的概念,其研究结果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引起普遍关注.目前,还发现了其他与骨密度有关的遗传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3,4]、胶原Ⅰ型基因[5]等.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酶切技术,测定雌激素受体(ER)基因型,研究ER基因型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已成为哮喘现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有少数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低而称为"激素抵抗性哮喘"。激素抵抗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基于糖皮质激素需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来发挥生物学效应的机制,激素抵抗可能与GR基因多态性导致的GR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Bcl I、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检测MG患者组(MGG)61例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57例的G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结果 Bcl I存在C-G突变、ER22/23EK存在G→A突变,Bcl I 3种基因型GG、CG、CC频率在MGG依次为3.3%、34.4%和62.3%;HCG依次为3.5%、38.6%和57.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G和C的等位基因频率在MGG分别为20.5%、79.5%;HCG为22.8%和7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两组的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My-Weinberg定律(P>0.05).ER22/23EK基因型在MGG和HGG组均为GG,未发现变异.结论 GR基因Bcl I、ER22/23EK多态性与MG发病均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基因(CTR)C1377T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65岁广州地区汉族男性个体247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粗隆间(Inter)、Ward'三角和大转子(Troch)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47例受试对象中,CTR基因型分别为CC型205例(83.0%),CT型39例(15.8%),TT型3例(1.2%);基因频率CC型为90.9%,TT型为9.1%,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含有酶切位点的个体(CT+TT)除在腰椎侧位(L2~L4)及Ward'三角(Ward's)的骨密度比不含酶切位点的基因型的骨密度值有显著性升高外(P<0.05),其他部位骨密度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基因C1377T基因多态性尚不能作为预测汉族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1.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基因(CTR)C1377T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65岁广州地区汉族男性个体247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粗隆间(Inter)、Ward'三角和大转子(Troch)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47例受试对象中,CTR基因型分别为CC型205例(83.0%),CT型39例(15.8%),TT型3例(1.2%);基因频率CC型为90.9%,TT型为9.1%,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含有酶切位点的个体(CT+TT)除在腰椎侧位(L2~L4)及Ward'三角(Ward's)的骨密度比不含酶切位点的基因型的骨密度值有显著性升高外(P<0.05),其他部位骨密度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钙素基因C1377T基因多态性尚不能作为预测汉族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2.
13.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receptor,CT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对上海地区184名绝经前和199名绝经后妇女进行CTR基因型的检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383名上海地区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3.8%,TC型14.6%,TT型1.6%。在绝经后妇女组,CC型的股骨颈BMD明显高于TC和TT型(P<0.01),而在绝经前组不同基因型的各部位BMD无差别。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CTR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股骨颈BMD相关(P<0.05)。结论CT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BMD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s)应用患者血清骨钙素与腰椎、股骨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期应用GCs治疗的22例患者(其中侣例骨密度异常),采用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腰椎、股骨骨密度,比较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及腰椎、股骨骨密度的变化,并对血清骨钙素和腰椎、股骨骨密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骨密度异常的18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9例来院复查骨密度。其中8例复查血清骨钙素;治疗6个月后14例来院复查骨密度,其中9例复查血清骨钙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但血清骨钙素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腰椎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骨钙素明显降低(P〈0,05),但股骨骨密度并无明显变化(P〉0.05)。GCs应用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显著负相关(r=-0.41、-0.38,P〈0.05或0.01)。结论GCs应用患者经二膦酸盐联合钙尔奇D治疗后,其骨转换变化的敏感性高于骨密度。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糖尿病等,其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5g/m^2)、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5g/L)、水肿或有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抗炎作用,它能减轻急性炎症的渗出,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减少尿蛋白漏出;抑制慢性炎症的增生反应,减轻组织修复所致的纤维化。但长期应用激素可产生很多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痤疮、生长发育抑制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依赖全剂量糖皮质激素(GC)的肾病综合征患儿(NS),评价其血清及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以及具有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CD3/GCR)功能的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方法:51例儿童(2~15岁)被纳入研究,且被分为3组:组Ⅰ为:13例初次NS发作儿童,组Ⅱ为:13例NS复发儿童,组C为: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治疗上自50年代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病(类脂质性肾病)取得疗效后,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肾病综合征( N S)病人 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人类 T 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正常人及肾病综合征Ⅱ型病人 T 淋巴细胞 C D3 , C D4, C D8 百分率及 C D4/ C D8 比例,以及应用激素前后变化。结果:激素有效组 C D8 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C D4 / C D8 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用药后 C D8 较用药前明显升高, C D4/ C D8 比例较用药前下降,且趋于正常。而激素无效组上述改变不明显。结论: N S病人 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别是 C D8 比例变化是影响激素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糖皮质激素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肾病综合征在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7岁为多见,3~5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结合其发病机制从3方面考虑:(1)直接针对病因:这是控制疾病的基本措施。但由于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故特异的针对病因治疗仍有困难;(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