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平衡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别接受平衡麻醉(n=20)与全凭静脉麻醉(n=20),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呼吸参数、动脉血气的变化并计算呼吸系统顺应性.结果 平衡麻醉组气腹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放气前即刻及术毕时平衡麻醉组PaO2显著低于诱导前、平衡麻醉组与全凭静脉麻醉组PaCO2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平衡麻醉组放气前即刻的PETCO2、放气前即刻及术毕的HR及诱导后各时间点的MAP均显著高于全凭静脉麻醉组,而放气前即刻及术毕的PaO2明显低于全凭静脉麻醉组(P<0.05).平衡麻醉组气腹期间呼吸系统顺应性明显低于全凭静脉麻醉组(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小于平衡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普鲁泊福和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择期LC手术的患者 80例 ,随机等分成静吸复合麻醉组 (静吸组 ) 40例和全凭静脉麻醉组 (静脉组 ) 40例。两组均以咪达唑仑 0 .2 5mg/kg ,芬太尼 2 μg/kg和维库溴铵 0 .1mg/kg诱导后作气管插管。麻醉维持 :静吸组用异氟烷吸入 ,全凭静脉组将普鲁泊福 8mg/(kg·h)和芬太尼 4μg/(kg·h)混合液恒速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气腹后 10min、气腹毕和术毕的SBP ,DBP ,SpO2 ,停止麻醉至拔管的时间 ,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间的拔管时间、清醒程度无显著性差异。静吸组在气腹后 10min的HR ,SBP ,DBP及术毕HR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 (P <0 .0 5或P <0 .0 1) ,而全凭静脉组术中无明显变化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静吸组。结论 普鲁泊福和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LC手术 ,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恶心呕吐率低等优点 ,且无吸入麻醉药的手术室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食管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观察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LC患者30例,随机分为大于65岁老年组和小于65岁对照组.麻醉诱导插管后,将HemosonicTM100监测仪超声探头放入食管,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各指标,于气腹前测定基础值,然后于气腹后10、20和30min及放气后5min作重复测定.手术期间维持气腹压力2kPa(15mmHg). 结果:麻醉后气腹前,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维持在正常值范围.与气腹前各指标相比,两组HR,CO,SV,CI,PV和Acc无明显变化, MAP和SVR均明显增加(P<0.05和P<0.01).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LVET)气腹前后无明显变化,但老年组LVET气腹后较气腹前明显延长(P<0.05).放气后5min两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患者行LC时,气腹对老年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有一定影响,宜在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以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维持及苏醒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随机分为雷米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即刻、切皮时、气腹后5min、10min、20min时的SBP、DBP和HR变化;术毕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结果:在插管即刻、气腹后5min、10min、20minRF组SBP、DBP变化显著小于F组(P〈0.05或P<0.01);插管即刻和切皮时RF组HR变化显著小于F组(P〈0.05)。在全麻恢复期RF组病人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显著短于F组(P〈0.05或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诱导平稳,循环稳定,苏醒迅速,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PFK方法)与吸入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分别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监测生命体征,记录不良反应,术后疼痛情况,苏醒及拔管时间,并对两组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吸入麻醉组平稳(P<0.05).两组术后意识恢复,苏醒及拔管时闻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镇痛情况优于吸入麻醉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全凭静脉麻醉组比吸入麻醉组的血流动力学平稳,而且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吸入麻醉组,且48小时内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Ⅱ组)。测定气腹前(T1)、气腹后40min(他)和放气后20min(T3)时胃黏膜pH值(pHi)和胃黏膜与动脉血CO2分压差(Pg—aCO2)。结果:与T1比较,两组他和Ⅰ组T3时Pg—aCO2升高,pHi降低(P〈0.01或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他和T3时Pg—aCO2降低,pHi升高(P〈0.05)。结论: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减轻LC患者CO2气腹期间的内脏低灌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8例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随机分成全麻组 (A组 ,8例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B组 ,10例 ) ,监测气腹前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比较术中用药量和术毕苏醒情况。结果  ( 1)气腹后A组患者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 ,心率明显上升 ,与B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 ;( 2 )A组普鲁泊福与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大于B组 (P <0 .0 5 ) ;( 3 )A组术毕出现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B组相比明显滞后 ,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下施行LC ,能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 ,血压波动小 ,易控 ,因此 ,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选用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肝肿瘤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对患者循环功能、呼吸、复苏质量及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肝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n=26)。S组舒芬太尼0.2μg/kg诱导,0.1~0.2μg/(kg.h)维持;R组瑞芬太尼1μg/kg诱导,0.1~0.2μg/(kg.m in)维持。两组均复合使用丙泊酚:诱导1.0mg/kg,维持3.0~6.0 mg/(kg.h)。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5 m in、治疗开始后5 m in、停药后5 m 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病人Ram esay镇静评分、VAS评分及病人总体满意度。结果S组患者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满意度高。R组患者用药后HR、SBP、DBP下降明显(P<0.01),术毕疼痛发生率高,满意度低。结论舒芬太尼配伍丙泊酚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有良好的镇静、镇痛,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咪哒唑仑0.1 mg/kg、丙泊酚0.5~1 mg/kg、芬太尼4 μ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快速诱导行气管内插管,C组以异氟烷维持麻醉,间断给予芬太尼;P组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液(每200 mg丙泊酚复合0.1 mg芬太尼),设定丙泊酚速率8 mg/(kg·h)、芬太尼4 μg/(kg·h),两组均以维库溴铵分次静注维持肌松.麻醉诱导前、气腹前和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气腹毕、拔管前和拔管后5 min,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并记录拔管时间、拔管时清醒程度、不良反应和随访结果.结果 气腹后C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上升,而P组变化不明显,C组气腹后10 min、拔管前5 min、拔管后5 min 变化显著高于P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C组气腹后各时段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P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拔管时清醒程度高于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5).结论 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拔管时清醒程度高,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麻醉诱导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法 择期行OSAHS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入室后开放静脉,表面麻醉及静脉注射小剂量乌拉地尔、艾司洛尔后,在镇静遗忘状态下保留自主呼吸,纤维光导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监测插管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术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 - 丙泊酚维持,术后在手术室完全清醒拔管后送ICU,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术毕苏醒快,清醒质量高,安全拔除气管导管.结论 OSAHS患者在慢诱导、镇静遗忘状态下保留自主呼吸纤维光导喉镜引导气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插管安全;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苏醒快,清醒质量高,拔管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行TURP的高龄患者,年龄75~92岁,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硬膜外麻醉(EA)组(n=60);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n=60)。监测ECG、BP、HR、RR和SpO2,用针刺法测定两组的痛觉减退平面(镇痛平面)和痛觉消失平面(麻醉平面),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感觉阻滞部位发热、麻木等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用改良的Browage分级法评定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指给药后抬下肢感觉无力的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最大阻滞节段、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评定麻醉效果,术后随访腰麻后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EA组明显慢于CSEA组(P<0.01)。痛觉阻滞持续时间:EA组明显小于CSEA组(P<0.01)。EA组屈髋、屈膝及屈踝不能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均明显慢于和短于CSEA组(P<0.01);最大Browage分级EA组小于CSEA组(P<0.05);EA组中有12例术中由于麻醉不全、有痛感而辅助静脉镇痛药,其中2例因不能耐受手术而改气管插管全麻;CSEA组中无1例辅助静脉镇痛药和改全麻,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P<0.05)。CSEA组术后无1例腰麻后头痛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控制注药速度和麻醉平面,采用小剂量局麻药,术中精心管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TURP中是安全的,麻醉效果是确切的,与硬膜外麻醉比较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作为高龄患者TURP的首选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西藏高原地区用于下腹及下肢的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病人(CSEA组),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单点法或双点法,以26 G腰麻穿刺针通过硬膜外针刺入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物重比重0.5%布比卡因0.2 mg体重(Kg),记录两组病人入手术室时和麻醉后10、30、60 min 的血压、心率以及氧饱和度;麻醉到手术开始的时间;麻醉效果;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选择既往2004年硬膜外麻醉病例36例作为对照组(EA组)。结果:EA组在麻醉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均明显大于CSEA组(P<0.05);在麻醉后 10min,EA组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CSEA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麻醉后30及60min,两组病人血压均有升高,与麻醉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EA组病人在麻醉后吸氧(2~4)L/min,麻醉后10、30、60 min SpO2都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CSEA组麻醉后10 min在未吸氧的情况下SpO2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麻醉后30、60 min吸氧(2~ 4)L/min SpO2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结论:CSEA在高原环境下是安全可行的,在下腹和下肢手术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麻醉选择,与硬膜外阻滞相比,其麻醉药用量小,作用快、效果确切,对呼吸影响轻微,但对有明显心肌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麻醉的阻滞平面宽度对全身麻醉诱导期丙泊酚靶控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5例,A组硬膜外给予1%利多卡因10 ml,B组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 ml,C组硬膜外穿刺后不给药,留至术中及术后镇痛。硬膜外给药20 min阻滞平面确定后,以2.0μg/ml为起始浓度对患者行丙泊酚血浆靶控注射,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各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意识消失时,A、B、C 3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1.51±0.44)μg/ml、(1.99±0.37)μg/ml、(2.68±0.68)μg/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有镇静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阻滞范围越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静脉注射辅助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行开腹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啶辅助全麻,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辅助全麻。记录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SpO2、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异丙酚、芬太尼、异氟烷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前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给药后5min、10min时,观察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烷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麻醉、手术、拔管及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是一种疗效安全,镇静作用较强的新型药物,适合应用于辅助全身麻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骨膜上浸润麻醉)与单颗牙齿麻醉系统(STA)行牙周膜麻醉,在正畸减数牙拔除术前麻醉注射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将58例因正畸需要减数拔牙患者的两侧前磨牙随机分为试验侧和对照侧,试验侧(58颗牙)采取STA牙周膜麻醉,对照侧(58颗牙)采取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在注射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麻醉效果.结果 试验侧在注射麻醉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侧(x2=18.73,P<0.05).两种方式的麻醉效果总体上无统计学差异(x2 =1.44,P>0.05).结论 STA牙周膜注射能有效减轻注射时的疼痛,但麻醉效果与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1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36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围术期各时间点MAP和HR、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全麻组具有较高的异氟醚、阿曲库铵、丙泊酚的用量,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诱导后、切皮、病灶切除MAP及心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的吞咽反射、SPO2〉90%、拔除气管导管、睁眼实验阳性、完全清醒的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手术能够降低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的术后躁动.具有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局部麻醉与静脉全麻比较,探讨静脉全麻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125例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77例采用静脉全麻.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心率及血压,随访观察手术操作时间,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静脉全麻组术中仅5例(6.5%)出现轻度疼痛,术后8例(10.4%)轻度疼痛,明显低于局部麻醉组(P<0.01),疼痛评分亦低于局部麻醉组(P<0.05).局部麻醉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明显升高且波动较大,静脉全麻组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术前、术后降低,但波动较小.局部麻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静脉全麻组(P<0.05).静脉全麻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局部麻醉组(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局麻组3例患者发生肝动脉损伤,2例出现胆心反射综合征,2例出现胸膜损伤,静脉全麻组仅2例出现肝动脉损伤,无患者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结论 PTBD术中应用静脉全麻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并减轻手术痛苦,增加舒适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施以辅助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Ⅲ级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70例,随机双盲分为2组,于颈丛麻醉后手术切皮前5min,Ⅰ组(40例)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h)、静脉注射氯胺酮0.8mg/kg;Ⅱ组(30例)静脉注射氟哌利多0.06mg/kg+芬太尼1.2μg/kg。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结果: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范围等无统计学差异;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Ⅰ组较Ⅱ组平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镇痛评分(NRS)Ⅰ组低于Ⅱ组(P〈0.05),Ⅰ组镇痛效果较好;镇静评分(RSS)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颈丛麻醉下的甲状腺手术,其辅助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术中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方法40例择期脊柱侧弯矫正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全静脉麻醉组(静脉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静吸组)。术中麻醉维持,静脉组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部位靶浓度2~4μg/ml;静吸组吸入笑气(N2O∶O2=1∶1),异氟醚浓度为0.8%~1.5%,两组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部位靶浓度2~6ng/ml。观察停止输注异丙酚或吸入麻醉药后术中唤醒时间及唤醒质量。结果静脉组唤醒时间为19.7±5.1min,而静吸组为11.9±3.3min(P<0.05)。唤醒成功时,静脉组有3例睁眼勉强,并伴有四肢不自主活动,苏醒质量为Ⅱ级;静吸组均为Ⅰ级。结论术中维持相同的循环指标,静吸组唤醒时间要短于静脉组,静吸组唤醒质量要优于静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