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及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方式的各自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例初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常规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同类指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住院时间的减少,是较为理想的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和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予以经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卧位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行侧卧位前方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HS评分、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占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发生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莆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各33例。DAA组给予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给予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 d、3 d、5 d的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DAA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LA组,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量均少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 d、3 d、5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PLA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PLA,侧卧位DA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相关手术指标,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湘桥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50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外侧组(n=50)和后外侧组(n=100),两组分别采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术后疼痛(V...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下慕尼黑骨外科(OCM)入路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南京市六合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乙组(n=40)和甲组(n=41)。乙组给予后外侧入路(PLA)股骨头置换术,甲组给予基于MDT模式下OCM入路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结束后骨折复位质量及股骨假体位置,术后1周、随访结束后髋关节功能。结果:甲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正、侧位Garden对线指数,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随访结束后,甲组Harris评分高于乙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下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但基于MDT模式下OCM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且髋关节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的疗效及Harri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的患者接受微创前外侧入路法,对照组的患者则接受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治疗疗效更加,Harris评分也更高,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82例,通过随机盲选的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1例。甲组采用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乙组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乙组的眼内压(12.6±3.5)mmHg相比甲组(17.7±3.6)mmHg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4,P<0.05);治疗后,乙组的裸眼视力(0.67±0.06)相比甲组(0.52±0.05)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7,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 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内压,提高其视力水平,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2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行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微创小创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2%,对照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膝关节内侧胫股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技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膝关节内侧胫股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患膝屈膝90°时间这四个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年的HSS膝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两组患者的HSS膝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的单间室表面置换术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 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 每组35例。前外侧入路组给予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髋关节量表(Harris)、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跌倒风险、平衡感、10 m步行测试结果、骨生成指标[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 两组VAS评分、跌倒风险评分低于术前, 且前外侧入路组VAS评分、跌倒风险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 前外侧入路组OH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 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平衡感评分、10 m步行测试结果、OC及BALP水平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4.27%, 5/35)高于前外侧入路组(2.85%, 1/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MIS-THA)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PMIHR)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临床对照研究.方法 选定该院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68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机械取样法分为观察组(84例,PMIHR)与对照组(84例,MIS-THA)两组,比较组间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诊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行早期康复干预方法。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状况,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以及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周与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措施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上的应用,可减缩住院时间,强化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80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通过对所选的80例患者进行19~50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切口均为I期愈合,未见有假体脱位、感染、坐骨神经损伤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所得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比对照组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最后一次随访所得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一次随访所得髋关节56例为优,18例为良,6例为可,优良率为92.5%。结论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制定详细的计划,术后精细各项措施,可得到很好的疗效,但远期疗效需要不断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用于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抽取行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入院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依据护理模式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的31例患者为参照组,应用优质护理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比对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研究组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比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促使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混合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抽样法随机分成混合组(A组)和骨水泥组(B组)两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B组予以骨水泥固定方案,A组则采用非骨水泥固定髋臼+骨水泥固定股骨柄方案。术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记录其假体松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治疗后1年内,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评分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年,A组优良率为88.9%与第1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69.4%,较治疗后第1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时发现,A组假体松动或脱位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B组的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予以混合式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案,临床效果显著,假体松动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型切口肩峰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型切口肩峰前外侧入路(观察组,n=19)和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对照组,n=23)。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21个月。观察组在切口长度(6.21±1.03)mm、手术时间(66.05±10.35)min、失血量(91.05±16.29)m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T型切口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短(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9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与股骨头置换组。股骨头置换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平均引流量、住院天数、出血情况和手术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引流量、住院天数跟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髋关节置换组出血量多于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骨头置换组患者(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确切,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相对来说,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OCM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前外侧OCM入路进行手术治疗,通过观察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VAS评分等指标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组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行主动屈髋锻炼,术后2~3 d可站立或行走;患者平均手术切口为(8.4±0.5)cm,平均手术时间为(80±1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1±69)ml;术后3 d的VAS评分为(1.9±1.0),患者均病情稳定,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前外侧OCM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较低,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