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ST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院前救治中应用"扁鹊飞救"系统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痛中心在2017年7月—2018年12月使用"扁鹊飞救"系统进行院前救治的71例STEMI患者为实验组,此外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未使用"扁鹊飞救"系统救治的64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实验组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到达医院大门时间(FMC-to-D)、到达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时间(D-to-B)指标上均要比对照组更短(P<0.05);实验组救治成功率、治疗后转归率分别为97.18%、92.96%,略高于对照组95.31%、92.1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分别为11.27%、1.41%,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7.8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STEMI患者,在院前救治的时候,采用"扁鹊飞救"系统,可以有效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救治效率及救治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方法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6年8月~2009年7月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方式接诊救治的ACS患者145例为研究组,以2003年8月~2006年7月院前急救院内分工合作救治的ACS患者127例为对照组。以胸痛缓解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发作与溶栓时间、发作与外转PCI或CABG时间及死亡等四项指标为评判依据,对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一体化救治明显提高了ACS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溶栓延迟时间0.5~3h,经危险分层外转PCI或CABG时间缩短6~8h,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提高。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有利于ACS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是一项有意义的医疗救护模式,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扁鹊飞救"系统应用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延迟及临床预后的改善情况,明确该系统在STEMI救治中的意义。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月运用"扁鹊飞救"系统转运至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70例为扁鹊飞救组,之前未使用该系统转运的7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在院均接受急诊PCI治疗。通过转运及院内急救系统收集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门-球(D2B)"时间,记录患者住院天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后随访6个月内临床预后。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扁鹊飞救组FMC2B时间及D2B时间缩短,同时FMC2B时间及D2B时间达标率较高,住院天数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扁鹊飞救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见FMC2B时间>120 min及D2B时间>90 min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值、95% CI)分别为2.637(0.754~9.326)和1.013(0.985~1.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鹊飞救"系统缩短STEMI救治延迟,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8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急性胸痛院前急救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相关时间指标、抢救成功率、1周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确诊、院内确诊、发病至溶栓开始、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诊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前溶栓及ccu静脉溶栓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我中心应用国产重组链激酶 (r-sk) 1 50万u 静脉溶栓治疗 1 0 0例AMI病人。院前溶栓 1 3例为治疗组 ,院内 (1 2 0 -ccu)溶栓 87例 ,每隔 2例抽取 1例共 30例做为对照组 ,进行两组对比。结果 院前组较院内组的发病至溶栓时间提前 2小时 ;明显高于院内组 (P <0 .0 5) ;死亡率院前组低于院内组。结论 AMI早期溶栓可提高再通率 ,缩小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救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经院前急救处置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病例(院前组)和未经院前急救处置病例(非院前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的好转率明显高于非院前急救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非院前急救组。结论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有效降低了病残率、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抢救的1 468例危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抢救的1 532例危重创伤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创伤院前急救模式,干预组采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观察两组创伤患者的并发症、致残率、存活率、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到进行手术的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等待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创伤急救模式比传统的院前急救模式大大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同时段内家属护送入院治疗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院内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情况及冠脉再通率。结果院前组患者确诊及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均较院内组短,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院内组高(90.0%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缩短患者患病及确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护理组以及院前护理组,每组32例。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性急救护理,院前护理组行院前急救护理,通过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病例、抢救以及溶栓时间等指标。结果院前护理组抢救时间以及溶栓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数据差异经过统计学计算有意义(P0.05);院前护理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质量以及存活率,减少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的139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后出诊完成的146例作为急救组。结果2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在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高危胸痛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照组患者未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分析两组患者的作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后,其发病直至开始治疗的用时,发病直至确诊的用时,均住院用时均少于采用院内急救的对照组,同时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死亡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后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结论急高危胸痛患者在临床中采用院前急救,能够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可减少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我院胸痛中心收治的17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8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胸痛中心再灌注流程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PCI成功率、院内死亡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CI成功率、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院内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使患者得到尽快恢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花费,提升患者PCI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在群体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08~2013-06间我院急救中心救治的224例群体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4例患者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110例患者由家属直接护送患者至急救中心就诊。比较两组患者院前病死率、院内病死率、致残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内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和院内病死率、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和院内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群体性创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的转运程序及护理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患者的院前急救就和直接入院急救的病例资料.采取心电监护,院前溶栓处理,避免干扰,保持安静,及时吸氧,镇静止痛,安全转运.结果 45例患者中42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急救下,被送进医院手术室,溶栓33例,死亡7例,院前急救死亡4例,入院24小时内死亡2例,入院7天内死亡1例.院内接诊25例,溶栓18例,死亡10例,其中24小时死亡5例,住院7天死亡3例,住院10天死于合并症2例.结论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救治就有明显的效果,死亡率明显低于直接入院没有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再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流程进行救治,观察组采取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进行救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急诊PCI治疗时间及病死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到接诊急诊PCI治疗时间更短,病死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实施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能有效缩短患者接诊急诊时间,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叶惠娟 《吉林医学》2013,(33):7082-708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分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与对照组(患者被家属送到急诊科救治),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为家属送到本院急诊科救治,给予常规院内救治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救治,给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胸痛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 d内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减少胸痛发生,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过程中对救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就诊方式和院前急救护理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救治成功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2.34%,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为36.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8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较好,其住院时间和急救、溶栓等各项用时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和溶栓时间,提高护理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院前急诊急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及梗死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总时间为(2.3±0.4)h、住院时间为(10.1±3.6)d,短于对照组的(4.3±0.6)h、(35.7±6.2)d(P0.05);实验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为18.0%(9/50),低于对照组的46.0%(23/50)(P0.05)。结论:系统院前急救措施对于降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大家健康》2016,(10):225-226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3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措施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和对照组(仅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到院前急救以及接受到医院专业救护时间和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到院前急救时间以及接受到医院专业救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致残率(46.7%)、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60%、13.3%,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大大缩短临床救治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