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莉  辛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0):1329-1329
患者男 ,6 8岁 ,因反复头晕 3年入院。超声显示 :双侧椎动脉血管走行正常 ,右侧椎动脉内径约 3.5mm ,起始部管腔内探及略强回声团块 ,彩色血流显示各椎间段管腔内均无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 (PW)测量无血流频谱 ;左侧椎动脉内径约 3.8mm ,于 3~ 4颈椎间PW测收缩期最大血流速 (PSV) 2 3cm/s、血流量 37ml/min ,超声诊断为 (图 1) :右侧椎动脉闭塞 ,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减低。DSA血管造影显示 :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图2 ) ,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6 0 % (图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椎动脉狭窄最主要的原因 ,椎动脉狭窄多发于起始段 …  相似文献   

2.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测,从1161例颈椎病中筛选出113例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对变异侧内径和血流参数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椎动脉走行变异其变异侧椎动脉超声表现为:管径较窄,PI和RI较高,流速较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是一种理想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过运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olw imaging, CDFI)对椎动脉颅外段(V1段及V2段)的检查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doppler, TCCD)对椎动脉颅内段(V4段)的检查,间接诊断椎动脉V4段闭塞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显示单侧椎动脉V4段闭塞的36例患者作为闭塞组,采用CDFI检查记录每位患者患侧椎动脉V1段及V2段的内径、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及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并对36例患者经枕窗行TCCD检查探测椎动脉V4段的血流信号显示情况。另取同时间段住院行DSA检查的椎动脉正常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CDFI记录每例对照组患者椎动脉V1段及V2段的内径...  相似文献   

5.
鞠现霞  罗磊  张丽 《大医生》2023,(10):95-97
目的 探讨椎动脉血管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8月泰安市中医医院经头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DSA检查明确椎动脉颅内段无狭窄的60例脑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DSA检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液流速(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等血流参数,比较观察组患者病变侧与健侧的PSV、EDV、RI等血流参数。以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颅内段闭塞的符合率。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PSV、椎动脉直径明显更低,RI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患侧和健侧椎动脉PSV、EDV、R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椎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敏感度为70.37%(19/27),特异度为81.82%(27/33),阳性预测值为76.00%(19/25),阴性预测值为60.00%(27...  相似文献   

6.
肝小静脉闭塞病二例报告并超声声像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鄂辉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435-436,I0001
目的 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病(veno occlusive, disc seoftheliver, VOD)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对2例经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证实的VO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胀痛伴呕吐,腹部彩超检查:肝脏弥漫性增大,右肝静脉、肝段下腔静脉外形变细、内径变窄.经介入超声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VOD.结论 彩超检查对VOD诊断及治疗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高低频超声联合使用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病变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42例,均常规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Kappa检验评价联合应用高低频率超声检查与DSA对VA起始段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显示管腔迂曲,伴有动脉硬化可见血管内膜增厚,回声增强,有小的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椎动脉内血流变细;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近段血流速度增高,远段流速减低。椎动脉闭塞表现为无彩色血流显示。联合应用高低频率超声检查诊断为椎动脉起始段轻度狭窄25例(59.5%),中重度狭窄14例(33.3%),闭塞3例(7.1%),其中3例轻度狭窄患者、1例中重度狭窄患者为应用低频凸阵探头后发现。血管造影诊断为椎动脉起始段轻度狭窄26例,中重度狭窄14例,闭塞2例。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与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一致性较好(κ=0.77>0.75)。结论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可作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颅内或颈部动脉闭塞是短暂性恼缺血发作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而患者动脉闭塞后的恼缺血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与其能否迅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密切相关。大多研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判断硕内血流情况。TCD可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主要动脉血流,但无法观察血管二维情况及检测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SA)住院患进行经颅多昔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U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的TCD检测.其推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讨椎动脉起始段闭塞患者椎间段血流状态。方法:探查1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起始段闭塞患者的椎间段管腔内血流信号、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形态。结果:110例椎动脉起始段闭塞患者中,椎间段均可见低速血流信号,并有3种血流状态:低速低搏动正向血流;收缩期反向低速血流;往返振荡双向低速血流。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检测椎动脉起始段闭塞患者椎间段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1.
颅外段椎动脉扭曲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成像筛查颅外段椎动脉扭曲的价值,并描述颅外段椎动脉扭曲的超声表现。方法:对180例伴有头部和颈肩部不适相关症状患者的359条颅外段椎动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存在扭曲者测量扭曲处和扭曲前后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及离散指数(variance index,VI)。17位健康志愿者的34条椎动脉作为对照组。结果:全部180例患者的359条椎动脉中有27条存在椎动脉扭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扭曲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7%。椎动脉扭曲发生于左侧的多于右侧(19/8),扭曲部位位于C4、C5横突间最多(55.6%)。统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椎动脉扭曲处内径增宽,PSV增高,VI变大,与扭曲前相比,扭曲后的VI变大。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扭曲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它还能直接评价扭曲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以作为筛查颅外段椎动脉扭曲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显像在脊椎结核脓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对脊椎结核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超声诊断的274例脊椎结核所致的寒性脓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97.4%(267/274),超声分期诊断准确率:进展期74.0%(77/104),好转期81.8%(139/170)。结论:超声显像对脊椎结核脓肿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造影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推动脉造影的X线观察,认为:椎动脉纤细发育不良者及椎动脉于颈椎1~2段走行异常所致血管痉挛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不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以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为主,血管造影系由于钩椎关节退变、钩突增生肥大压迫致椎动脉狭窄,或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刺激椎动脉痉挛者,应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椎动脉造影应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频凸阵探头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比较高频、低频探头、二维、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的优缺点。方法 对 86例受检者同时采用 7.5 MHz线阵探头和 3.75 MHz凸阵探头的二维(B- U S)、彩色多普勒 (CDFI)、能量多普勒 (CDE)超声 ,观察颈内动脉、椎动脉显示长度。结果 高、低频探头对颈内动脉的显示长度 B- US为 1.85± 0 .4 9cm vs 3.12± 1.5 4 cm,CDFI为 1.93± 0 .5 3cm vs 4 .4± 1.0 1cm,CDE为 2 .0 4± 0 .5 6 cm vs4 .7± 0 .93cm,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左右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频、低频探头对椎动脉的显示长度为 1~ 2个 vs5~ 6个椎间隙 ,2 .0± 0 .83cm vs8.0± 1.2 4 c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低频凸阵探头、能量多普勒能更好地显示远段颈内动脉与椎动脉。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超声及其对外反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14次健康中老年人椎动脉超声及94次椎-基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体外反搏时椎动脉血流的测定。获得了椎动脉及其血流的正常值,试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硬化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诊断要点。笔者发现外反搏可使椎动脉血流增加0.35ml(15.7%)、舒张期峰速增加0.14m/s(46.7%);从而为之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依据,证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彩色双功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进一步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VACS)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119例VACS和30例正常人行双功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VA)的走行,测量其内径和血流参数。结果 本病的主要超声表现有:①VA走行异常,呈弧形或“S”形弯曲,多见于颈4~6段;②VA均匀性或局限性狭窄;③VA血流参数异常,主要为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减慢,博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升高;④VA颅内段血流异常。结论 双功超声有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但由于颈2至枕骨大孔段超声显示困难,对颈2以下未发现异常,而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者应进一步检查颅内段V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自制头面部左右旋转角度测量装置在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旋转性椎动脉压迫闭塞(RVAO)患者的15条椎动脉(阳性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分析,应用超声观察头面部向左、右旋转时椎动脉的流速及频谱变化特征;与60例随机人群118条椎动脉(对照组)旋颈前、后的频谱形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S1峰~S2峰频谱持续时间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例患者频谱分为正常连续波、舒张末期频谱中断的独立波、舒张期频谱消失的独立波三类;表现为迅速而可逆的"正常-压迫-恢复"模式,对照组椎动脉的PSV、EDV在旋颈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旋颈前与对照组旋颈前、后的PSV、EDV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侧椎动脉的PSV、EDV、S1峰~S2峰频谱持续时间在旋颈前、后的差异以及与对照组旋颈前、后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联合头面部左右旋转角度测量装置能帮助量化发生旋闭现象时的旋颈角度范围,早期预测及指导规避压迫风险角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椎外伤合并椎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2例闭合性颈椎外伤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侧椎动脉进行检查,检测手术前后椎动脉的走行、内径、内膜、有无血栓,测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结果:发现3例患者单侧椎动脉损伤合并血栓形成、闭塞;1例患者双侧动脉轻度损伤;其余8例患者双侧椎动脉未见异常。轻度损伤的患者及时手术后,避免了椎动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恢复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提供颈椎外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部位、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丰富的诊断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对1000名健康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了诸多血流参数的定量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正常值范围,并深入研究了影响检测血流参数正常值的常见技术因素,为临床判断颈动脉、椎动脉供血情况,提供了评定方法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defini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 (VAH) remain inconclusive. VAH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redisposing factor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 best cut-off diameter of vertebral artery (VA) for VAH and to investigate if unilateral VAH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net vertebral flow volume. Retrospective data of 1000 presumably healthy subjects fre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r apparen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analysed. We found that a VA diameter ≤2.5 mm is an ideal value to define VAH. The flow volume of the identified hypoplastic VA was remarkably low and the contralateral VA had only a slightly increased compensatory flow volume. The net VA flow volumes remained significantly and markedly lower in subjects with unilateral VAH (140.7 ± 46.2 mL/min) than those in subjects without VAH (190.1 ± 54.5 mL/min, p < 0.001). Flow volume insufficiency of VA (defined as a net VA flow volume less than 100 mL/min)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individuals with VAH than in those without VAH (22.1% vs. 2.4%, p < 0.001).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asymptomatic subjects with VAH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net VA flow volume and a higher frequency of VA flow insufficienc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E-mail: hhhu@vghtpe.gov.t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