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针刺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性激素的双向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于1982年观察了10例中心性视网膜炎(简称中浆病)男性患者的血浆性激素水平,初步发现此组患者的血浆睾酮显著低于正常,经针刺一疗程后,可恢复正常.我们已于1984年在本刊报道了此结果.其后我们继续观察,现巳积累30例,进一步有所发现.其方法参照上海针灸杂志。  相似文献   

2.
<正> 处方:生熟地、山药、白芍、丹皮、木通、车前子、谷精草各9克,枸杞12克,泽泻6克。失眠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腰痛加菟丝子、桑椹;头痛、眼胀加制香附、石决明、白蒺藜;口干、唇红加石斛、玉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控制、调节着机体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活动;内分泌系统的神经体液调节,则同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在调节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功能方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针刺某些穴位,肯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中引起某种反射,从而影响和调节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根  相似文献   

4.
刘××,男,48岁。1989年6月5日诊。近三年来,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心悸。迭用西药治疗,仅短暂缓解,后又发作依然。一月前双眼视物不清,以右眼为重。某医院诊为“中心性视网膜炎”。西药治疗月余,不见好转。诊时主诉:除上证外,视野中有黑色斑状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黑龙江省眼科医院鲁淑文孙金夫何军红牡丹江医学院朱梅中心性视网膜炎是临床多见的眼底病,眼底受累部位主要在黄斑区。本病普遍认为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不利条件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而产生血管痉挛,使视网膜上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发生障碍,以...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视网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 ,其诊断多根据眼底检查 ,可见视网膜黄斑部病变。但临床上发现有些眼病在进行眼底检查时 ,也能发现类似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病变 ,如不详加鉴别 ,可能因此而延误治疗 ,不可不加以注意。近年来本院曾有 4例误诊 ,现报告如下 ,以供借鉴。视网膜脱离例 1 .患者男性 ,2 0岁。因右眼视物模糊 8天而来诊。检查视力右 0 .4,左 1 .2 ,不能矫正 ,双外眼正常 ,左眼底正常 ,右眼底黄斑部水肿 ,反射轮消失 ,中心凹反射消失。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炎。给激素及血管扩张剂治疗 1 5日未见好转 ,反加重 ,并自觉鼻侧有黑影遮挡。用…  相似文献   

7.
<正> 我院曾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的33例陈旧性中心性网膜炎,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分型使用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剂来进行治疗。按中医眼科辨证施治的原则,本病辨为虚症。在临床实践中分为肝肾阴虚型和阴虚肝旺型,分别应用益阴肾气汤或明目地黄汤。此外还有5例应用加减二陈汤行气化痰活血为治。在以上33例中除1例未坚持治疗外,其他32例共44只眼,经服中药后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显效80%。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雁南  胡萍 《中国针灸》1999,19(5):304-304
肝脏是性激素代谢和降解的主要场所,本文观察了针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雌二醇、睾酮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80例住院患者,均经临床、生化、B超或CT等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40例;年龄最小22岁...  相似文献   

9.
达原饮治疗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心性视网膜炎为眼科常见的复发性较高的疾病。又往往只表现眼局布症状与眼底改变而无全身症状可辨。治疗本病,尤其控制复发,临床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我们以达原饮  相似文献   

10.
医学称中心性视网膜炎病变为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本病为较常见的眼底病之一 ,过去多采用激素及激光治疗 ,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多 ,激光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近年来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0例 ,男 4 2例 ,女 8例 ;年龄 2 4~ 4 8岁 ,视力 0 .3~ 0 .5者为 2 0例 ,0 .6~ 0 .8者为 18例 ,1.0以上者 12例 ,所有病例均有视物变暗变形等症状。2 治疗方法  维脑路通 4 0 0mg ,复方丹参注射液 8ml加入5%葡萄糖 4 0 0ml,每日 1次静点 ,10天 1疗程。中药 :当归、茯苓、川芎、茺蔚子、香附、陈…  相似文献   

11.
<正> 冯某,女,35岁,1986年11月10日初诊。左眼视物模糊二月余。曾诊为“中心性视网膜炎”经中西医治疗,好转后又复发。刻诊:面色萎黄,倦怠无力,心悸,睡眠差。检查:左眼视力0.3。眼底:左眼黄斑部污暗水肿,并见黄白色点状渗出物,中心反光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心脾亏虚,治以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炒白术10克,党参15克,炙黄芪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远志6克,炒酸枣仁12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陈皮6克。 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睡眠好转,时感头昏腰酸。检查:左眼视力0.6。眼底:左眼黄斑部稍污暗,仍见黄白色点状渗出物,中心反光较弥散。舌淡,脉细弱。上方加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五味子6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视网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内障”范畴。与“视瞻昏渺”、“视瞻有色”、“青盲”等证类似。笔者运用逍遥散治愈一例,报导如下: 范某某,男,37岁,教师。80年5月20日初诊。主诉:月余前,眼前出现椭园形阴影,视物不清,两眼发胀,查视力:左0.2,右0.3,多方求治皆无效,乃延余诊治。患者近年来因家事不和,情绪不佳,胸闷纳差,郁郁寡欢。查脉弦细,辨证:肝气郁结、精气不能升运于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系黄斑部病变,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底疾病,其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变小,眼前黑影及黄斑区水肿。该病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中的“视瞻昏渺”、“视正反斜”、“视惑”等疾病相似。由于病因目前仍不清楚,西医也无特殊治疗,中医认为此病以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肝气郁结,脾虚湿泛所致。我科几年来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2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性22例,女性4例;单眼发病21例,双眼发病5例。26例均为首次发病,病程30天以内19例,占73.1%;30~60天5例占19.2%;超过2个月者1例,占  相似文献   

14.
15.
一、概说中心性视网膜炎,是眼底病变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在祖国医学眼科学中,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此病的症侯记载,则散见于各书中,如巢氏病源所记述的“目茫茫候”,描述了由于藏府虚损而致视瞻不分明的情状。又如证治准绳所说的“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赤如白”、“视直如曲”等症,以及目经大成所说的“惑视”和银海精微所说的“视物不真”等,其症象及发病过程,似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中心性视网膜炎”有很多类似之处。中心性视网膜炎的主要症状有:视力减退、  相似文献   

16.
数年来余用自拟“中浆汤”随证加减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以下简称中网炎)60例、65只眼。治后有60只眼,视力恢复至1.0以上,眼底也恢复正常。有3只眼视力恢复至0.9,有2只眼恢复至0.8。若以视力提高三行以上判为有效;视力恢复至1.0以上,眼底水肿渗出完全吸收判为治愈,则65只眼全部获效,治愈率92.3%。疗程最长65天,最短22天,平均38天。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心性视网膜炎属中医内障疾患,“视谵昏渺”、“视直如曲”、“视谵有色”或“视惑”的范畴。多发生青壮年男性,单眼或双眼发病,反复发作有自愈倾向,发作后视力易受影响。笔者认为本病发病急,多见于青壮年,病因以火为多,受古人“目不因火而不病”的学术观点的启发,将知柏地黄汤加减化裁,去熟地、山药、山茱萸;加黄芩、土茯苓组成。用以临床中多以气郁、劳累、多食辛辣,饮酒而诱发的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笔者自1994~1995年,用解郁通络法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32例,临床疗效比较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后资料男27例,女5例;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长者62天,最短者4天,平均为22天,右眼23例,左眼9例;视力4.9~4.7者9例,4.6~4.0者17例,4.0以下者6例.1.2诊断标准视力下降,眼前有固定阴影,视物变形或变小变色,或患眼有轻度胀痛。检查:黄斑中心凹反光减弱或消失,黄斑区呈庆红色隆起,或呈灰尘样小圆点,或有黄白色细点渗出,眼底其它部位无明显异常.1.3辩证治疗(1)气郁止虚型…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视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单眼多见。中心性视网膜炎是指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周围毛细血管痉挛引起的黄斑区水肿、渗出。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验方,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31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1例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全部经眼底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20~46岁。病程最长一年,最短4天,多在3个月左右。其中双眼患病7例,单眼患病24例,合计患眼38只,13例曾先后多次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改用本方。其余18例单纯用本验方治疗。验方组成:①生石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