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苍术,又名赤术,为菊科草本植物,药用根部。其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功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它不仅用于内科脾胃、郁证诸病,还可用于外科湿疮等疾患。只要配伍得当,则效若桴鼓。现将临床应用简介如下。1 治感冒苍术能祛风除湿,解表发汗,如《用药法象》谓:“苍术能除湿发汗”。余在临床常以苍术配羌活、防风、菊花、甘草等,治疗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2.
九叶羌活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味羌活汤为古代名医张洁古所创 ,又名冲和汤 ,用以治疗麻黄汤和桂枝汤所治之证 ,适用于伤寒表证 ,头痛无汗 ,尤以肢体疼痛者 ,主要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生地、甘草、黄芩九味药组成 ,临床使用时并可随证加减使用 ,如咳喘加杏仁 ,无汗加麻黄 ,有汗加桂枝 ,胸膈满闷去生地加枳壳、桔梗 ,烦渴并有内热者加石膏、知母 ,此制方之妙也 ,笔者在临床应用时加减灵活变通 ,不仅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表虚证 ,收到满意疗效 ,亦可用于以下病证的治疗。1 风疹 湿疹患者 ,男 ,35岁 ,因劳动时汗出 ,又偶感风寒 ,随即皮肤瘙痒 ,湿疹突…  相似文献   

3.
五积散,原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伤寒门》,由麻黄、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苍术、干姜、桔梗、厚朴15味药组成,功能发表温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故为消除寒、食、气、血、痰五积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证,凡注意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可以收到同病异治、一方多用之功。(一)外感风寒陈××,男,32岁,农民。患者  相似文献   

4.
藿香正气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大腹皮、紫苏、白术、白芷、桔梗、陈皮、茯苓、厚朴、法半夏、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临床多用于表寒里湿吐泻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胀满、呕吐、腹泻、肠鸣腹痛、舌苔厚腻等。亦可广泛运用于外感风寒、脾胃湿阻所致病证,现将其灵活应用择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九味羌活汤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袪风寒、利关节、止痹痛,为本方之君药。防风辛甘性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功可发汗祛湿;两药相合,  相似文献   

6.
九味羌活丸出自《此事难知》,药物组成有:羌活、苍术、防风、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另加生姜、葱白)。其功效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痛,口苦微渴,苔白而滑,脉浮紧等。临床应用: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成药。并对流感、风湿性关节炎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见症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五积散一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当归、川芎、白芍、苍术、陈皮、厚朴、枳壳、桔梗、茯苓、半夏、麻黄、肉桂、白芷、干姜、甘草十五味药物组成,家父临床应用此方五十余年,对外感风寒,内伤饮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闷恶食,呕吐腹痛等症,收效甚良。笔者临床中亦喜用此方加减,治疗妇女之病收到良好疗效。今不揣浅陋介绍闭经、痛经治验如下。一、闭经妇女经产之时,血室正开,若突受风寒外感或生冷内伤,寒邪乘虚客子宫位。或阳气素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流注下焦,滞于  相似文献   

8.
五积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玉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30-1930
五积散,原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伤寒门》,由麻黄、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苍术、干姜、桔梗、厚朴15味药组成,功能发表温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故为消除寒、食、气、血、痰五积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证,凡注意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可以收到同病异治、一方多用之功,现将笔者应用体会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薛生白为清代名医,对湿温病深有研究。笔者重温薛氏《湿热病篇》,归纳总结出治湿温十法,简述如下。一、芳香疏湿法——治湿邪郁表之证薛氏云:“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  相似文献   

10.
五积散新用     
五积散新用037008山西省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崔德彬正积散出自《和剂局方》,原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的身热无汗、项背强直、胸满恶食、妇人经水不调等证,为解表温中除湿、消痞调经之方。方由苍术、桔梗、麻黄、积壳、陈皮、厚朴、干姜、半夏、在芬、甘草、白芷、当...  相似文献   

11.
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宣肺散寒平喘之功。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可治诸般咳嗽。笔者用两方结合治疗小儿外感风寒袭肺证效果甚佳,介绍如下。张某,8岁,男,2013年11月10日就诊。4天前因天气变化感受风寒咳嗽,咳声有力,咳痰清稀色白,伴恶寒发热(38.2℃),无汗,鼻流清涕,头痛,咽痒,苔薄白,脉浮。为外感风寒袭肺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三拗汤合止嗽散。生麻黄3g,杏仁9g,甘草  相似文献   

12.
易水学派注重温补脾胃,在外感热病治疗中也不乏耐人寻味之处。兹择要而述,以资龟镜。 1 因邪施药恪遵《内经》,分经辨治羽翼《伤寒》易水开山张元素讲究制方用药之道,对外感六邪也不例外。他恪守《内经》要旨,同时精研华佗,孙思邈,钱乙的用药法度,由博返约,深入浅出,集成外感六邪“主治心法”。《医学启源》谓:“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若身寒表热,则用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谨护脾胃,匡正祛邪。易老入室弟子李果、王好古撰《此事难知》,宣称治病无问伤寒、杂证,当于仲景六经中求责之。复遵易老解利法,制九味羌活汤:急汗热服,同啜羹粥;缓汗温服,不用羹粥。若少阴证脉沉当  相似文献   

13.
升阳除湿防风汤出自《脾胃论》,由苍术、防风、白术、自芍、茯苓组成。功效除湿升阳,专为湿滞脾胃之便秘和大便不爽之证而设。笔者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较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香薷紫苏均辛温而芳香,发散表邪。二药发散力不及麻黄、桂枝强。紫苏长于发散风寒,多用治外感风寒无汗之轻证。尚能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香薷长于发汗解暑,多用治夏月阳气受遏,发热无汗之阴暑证。尚能化湿和中。香薷扁豆均能化湿,和中,用于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腹痛吐泻等,常同用,如三物香薷饮。香薷解暑化湿作用胜于扁豆。且能利水消肿。扁豆和中升清作用胜于香薷,且能健运脾土。荆芥紫苏均辛温,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紫苏散寒力胜,偏入气分,且理气宽中,又能安胎。理气方中常用之。荆芥祛风力胜,亦入血分,炒炭能止血,又能透疹。理血  相似文献   

15.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主证,是治疗太阳病中伤寒表实证的主方。  相似文献   

16.
七阳散新用     
七阳散由苍术、羌活、防风、防已、桂技、黄柏、姜黄、葛根、甘草、生姜组成、出自明朝医学家万密斋《医学点点经》中。该书是治疗酒证的专书,其中有七证使用七阳散、根据该方组方机理,七阳散不特治酒证,还可用于治疗内科杂病,现介绍如下。1过服痢特灵中毒黄某,女,48岁。因胃脘胀气,大便时游时清,自服痢特灵多日,身体酸软,头面四肢麻木。西医诊断为戒特灵中毒,经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而来就诊。自诉头部游走性疼痛.时而发紧发麻.四肢麻木发冷,无汗.脉沉滑,舌苔白厚。诊为毒闭经络.治宜宣通经脉。方选七阳散加味:苍术、防已…  相似文献   

17.
正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此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笔者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义简析桂枝汤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  相似文献   

18.
蒲正国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1):501-502
“辛胜即是汗药”,出自叶天士们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冬温条。辛者,辛味也;胜者,优势也;汗药者,发汗药也。即以辛味占优势的药物,就是发汗药。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现略陈管见。1发汗确需辛味之品辛药并非都能发汗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治宜发汗祛邪以解表。无论是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还是外感暑湿,其所用方药,均带有辛味药。如治外感风寒的麻黄汤、桂技场、荆防贩毒散、九味羌活汤等方中的麻黄、桂枝、紫苏、荆齐、防风、羌活、白茫、细辛等属辛味药,治疗外感风热的银翘散、桑菊饮、紫葛解肌场等方中的桑叶、菊花、薄…  相似文献   

19.
王美霞 《陕西中医》1998,19(1):35-36
<正> 平胃散原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厚朴、苍术、甘草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为燥湿运脾之常用方。临床上多用于湿阻脾胃所致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等症状。笔者以本方加味,用于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贾爱民  高如宏 《河北中医》2003,25(9):656-656
陈卫川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有近 4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对内科疾病及疑难杂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陈主任治疗外感病宜轻清宣散、祛邪必尽的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陈主任认为无外邪的侵袭 ,就不会有外感病的产生 ,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感病的病因。正如《六气感证要义》所谓 :“外感之证 ,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伤寒病邪从皮毛而入 ,由表入里 ;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 ,由上而下。肺为娇脏 ,清虚而高居 ,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