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8排螺旋CT及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例AVM的CT平扫、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成及图像融合技术对病变进行容积重建。依据CTA检查结果,对15例颅内AVM的患者进行手术病灶切除。通过手术所见,评价三维CTA对AVM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行CTA检查发现23例25处AVM,手术切除AVM病灶15处。①手术中发现AVM的位置与三维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②三维CTA对供血动脉显示率为91.9%(34/37),其中3例因供血动脉纤细、走行弯曲显示不清;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7.8%,其中4例(6支)引流静脉因弯曲、血管团及供血动脉重叠,显示不清。18例引流静脉及所导入的静脉窦同时显影。③三维CTA检测15处畸形血管团平均累及范围为(13.75±0.48)cm^2;术中测量为(13.51±0.52)cm^2,CTA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完整地显示AVM的准确位置、畸形血管团、病灶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全程及邻近组织的三维影像,能够提供手术所需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出血性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AVM患者,共35例,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特点,将AVM患者分为出血性AVM组(简称出血组)27例、非出血性AVM组(简称非出血组)8例,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畸形血管团内Notch1和VEGF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①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中,Notch1和VEGF在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均表达明显,但两组Notch1、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出血组的Notch1 mRNA水平为1.9±1.7,高于非出血组的1.5±0.6;出血组的VEGF mRNA水平为4.2±3.0,高于非出血组的2.9+2.7,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经Spearman相关分析,颅内AVM的Notch1与VEGF的阳性细胞率(r=0.638,P〈0.05)及其mRNA水平(r==0.61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Notch1、VEGF在出血性AVM和非出血性AVM中均表达升高;但在出血性AVM中无特异性,Notch1与VEGF可能协同参与颅内AVM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问有正常脑组织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结论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顺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牛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mm,范围1.39~32.04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mm,范围1.30~44.88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mm,42.7%(230/539)≤5mm,70.3%(379/539)≤7mm,90.2%(486/539)≤10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mm组,〉5~10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区的各环境因素在超级传播事件(SSE)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以发生SSE的35个病区和没有SSE发生的51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有4个危险因素在SSE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均<0.05,按OR值从大到小排列结果依次为:病房里没用排气扇(OR值:8.11,95%CI:2,23~29.44);员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仍然在岗工作(OR值:7.13,95%CI:1.67~30.43);病床之间的最短距离≤1.0m(OR值:5.77,95%CI:1.37~24,36);病房里有复苏抢救操作(OR值:4.84,95%CI:1.42~16.56)。结论 病房里病床距离≤1.0m、病房的通风不良、病房有复苏抢救工作及病房工作人员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仍然在岗工作是医院SARSSSE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编码血流图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术前及术中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VM患者术前行常规全脑DSA检查,并用i Flow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的彩色编码血流图的影像资料,在二维DSA图像及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对AVM的病灶范围、血管构筑及血流动力学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5例AVM患者中,小型9例(其中4例畸形团表现为弥散型),中型3例,大型3例;单支供血动脉8例,多支供血动脉7例;单支引流静脉11例,多支引流静脉4例。在显示动静脉畸形团大小,尤其是弥散型畸形团方面,彩色编码血流图较二维DSA图像可更加清晰。彩色编码血流图能直观显示表浅和深部的引流静脉走形,同时根据曲线下面积大小和半峰宽长短,可以判断出主要引流静脉和次要引流静脉,并能直观反映脑血流的完整周期。结论彩色编码血流图可快速、准确地描绘出AVM的范围、血管构筑特征以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s)、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Ms)患者畸形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SAVMs患者31例、CMs患者17例。取10例尸体解剖正常脊髓标本做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脊髓组织血管未见VEGF阳性表达;SAVMs和CMs畸形血管壁VEGF阳性细胞分别为75.6%和53.3%。术前近期有出血者VEGF表达较未出血者增强,P〈0.05;术前行畸形血管团栓塞可造成VEGF表达增强。在SAVMs中,血管内膜与中膜YEGF表达较外膜明显,P〈0.05;类动脉和类静脉中均有VEGF表达,类动脉壁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于类静脉。结论VEGF在SAVMs与CMs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出血和栓塞可以影响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32例颅内血管畸形破裂致颅内血肿急诊治疗方法。方法对9年多所收治的132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的急诊治疗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其中血管畸形全切除 颅内血肿清除术89例、血管畸形部分切除 颅内血肿清除术3例、单纯血肿清除术5例,脑室外引流术11例,保守治疗24例。治疗注意事项:术中皮层切口选择距血肿最近处,尽量减少皮层破坏,仔细寻找畸形血管团,力争畸形团全切,止血彻底;脑室外引流应保持通畅,可给予尿激酶冲洗,禁负压引流;保守治疗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脑疝形成可能及时手术。结果97例开颅手术89例血管畸形团全部切除,3例畸形团部分切除,死亡5例;脑室外引流11例,死亡7例;保守治疗组无死亡。结论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由于脑动脉与静脉间缺乏毛细血管,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产生一系列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反复的颅内自发性出血、癫痫、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AVM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7月至12月,以社区为基础,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780名静脉吸毒人群人口学特征和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具方式、性行为情况;通过检测HIV抗体,确定是否感染HIV。结果在社区中调查的静脉吸毒人员HIV的感染率为29.1%(227/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维吾尔族、低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病毒阳性者共用过注射器具和使用前后装入毒品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性别(男对女OR=2.24:95%CI,1.16~4.34)、民族(维吾尔族对汉族OR=3.89;95%CI,2.69-5.62)、海洛因静脉注射频率(OR=1.69;95%CI,1.20.2.38)、共用针头或注射器(OR=1.48;95%CI,1.02—2.15)。未见性行为对HIV感染的影响。结论性别、民族、近6个月海洛因注射频率和共用针头或注射器与HI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非外伤性基底节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其脑室积血位置与颅内压相关性。 方法筛选在发病后3天内行CT检查为基底节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50例,全部行脑室外引流术,并监测颅内压。 结果以非外伤性基底节丘脑出血破入三、四脑室,颅内压升高最显著。其次一侧脑室有血,继发另一侧脑室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亦显著升高。而一侧脑室有血时颅内压升高相对较轻。 结论 通过对脑室积血位置的分析,可估计颅内压,并以此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应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AVM患者57例,经MRI及DSA确诊,显微外科术前均应用Glubran和(或)Onyx栓塞治疗。记录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7例患者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级35例,Ⅲ级18例,Ⅳ级4例。11例患者(19.3%)出现并发症,其中Onyx 5例,Glubran 5例,Onyx+Glubran 1例;栓塞术后出血4例,术后颅内出血2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全身其他系统并发症3例。按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级、Ⅲ级对应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5/35)、22.2%(4/18),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功能区并发症发生率为20.0%(4/20),非功能区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37)例。死亡1例。出院前复查DSA,有4例患者存在病灶残留,治愈率93.0%。出院时平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1.6±1.0)分,mRS评分0~1分者占59.6%(34/57),7例患者出院时mRS评分高于治疗前。结论对于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高级别AVM病灶,可考虑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常见首发症状头痛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住院的51例经MR静脉成像(MRV)或DSA确诊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3周)32例;慢性组(3周)19例。结果 (1)51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且以女性多见。在诸多首发症状中,头痛居首位,占84.3%(43/51);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占52.9%(27/51),以头痛伴有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如眼科症状、偏瘫、失语等)占31.4%(16/51),以其他症状(如癫痫、偏瘫、眼科症状等)为首发症状占15.7%(8/51)。(2)急性组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慢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5.6%和31.6%,P0.05),而慢性组以头痛合并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急性组(P0.05)。另外慢性组首发症状包括眼科症状的发生比例高于急性组(P0.01)。(3)对43例头痛患者进行分型,钝痛或胀痛者占72.1%(31/43),炸裂样痛占11.6%(5/43),其他性质痛占16.3%(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年轻的既往无偏头痛病史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突发进行性加重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以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应把CVST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考虑。  相似文献   

14.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白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146例老年颅内血肿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致伤原因中坠落伤占49%、车祸伤占25%,打伤占11%,原因不明占15%。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各种血肿中,慢性硬膜下血刀性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9例,急性脑内血肿1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俣并脑内血肿25例,亚急性硬下血肿7例,颅脑CT扫描均发现颅内有不同密度的阴影。136例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期望对其手术治疗起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83例患者的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等与预后(GOS)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与GOS显著相关(P〈O.01),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与GOS无关(P〉0.05)。结论 患者的动脉瘤破裂次数、Hunt-Hess分级与预后有相关性,动脉瘤部位、个数、瘤囊最大径与预后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形成和破裂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细胞因子是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病理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文章着重阐述了细胞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栾立明  曲元明  韩韬  董勇 《山东医药》2002,42(16):10-11
132例动脉瘤患者 (均经CT及DSA检查证实 ,动脉瘤单发 1 1 8例 ,2个 1 2例 ,3个 2例 )均施行择期显微手术 ,其中采用术中单夹夹闭瘤颈 1 2 1个 ,双夹夹闭瘤颈 7例 ,行动脉瘤加固 4例。术后 86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 ,轻残 2 5例 ,重残 1 4例 ,死亡 7例。术中出血者 1 3例。术后再出血者 2例 ,大片脑梗死者 1 2例 ,脑积水者2 5例。认为动脉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采用多项技术、多种手段进行治疗。首选方法应该为择期手术夹闭 ,术中操作一定要细致、轻柔。对于易破动脉瘤 ,应在甘露醇保护下施行控制性降压麻醉 ,可明显减少出血机会。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不一致.理论上,通过阻断钙通道、抑制Rho激酶、清除氧自由基和拮抗内皮素受体等措施能防治CVS,但各类药物的实际临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改善临床转归方面.3H治疗的临床应用因存在诸多潜在并发症而受到限制,而动脉内介入治疗则受到技术、设备、适应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CVS的防治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