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在外感发热患儿中退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以口服西药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对照组以本院自制中药高热洗剂灌肠退热。灌肠后密切监测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起效迅速,退热时间长,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玉玲  周娣 《新中医》2012,(2):70-71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酌情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退热合荆保留灌肠。观察比较2组用药后降温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单次退热持续时间与完全退热取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单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取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退热合剂保留灌肠促进外感发热患儿体温下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李进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60-1461
目的 观察自拟柴芩灌肠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清热灌肠液灌肠,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柴芩灌肠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疏解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药退热疏解液保留灌肠降温,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降温,配合常规治疗.结果:平均热退时间、一天内发热反复次数、完全热退所需天数及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纯中药制剂也能达到有效、快速退热的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且痛苦小,患儿易于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合剂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合并痰热内蕴发热病人(排除其他证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辨证分型中西药治疗的同时结合清热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后4h降温情况。结果:4h后降温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清热合刺保留灌肠促进中风合并发热病人体温下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患儿2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的抗感染及对症补液治疗,体温超过38.5℃,给予美林(上海强生制药厂)口服,每次间隔至少4-6小时;体温超过39.5℃时,可配合物理降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口服液同时配合紫雪贴脐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清热栓对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对符合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患儿分为给予小儿清热栓和给予爱尔降温贴两组进行退热效果观察。结果:按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实验组92.5%,对照组70%,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降温幅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清热栓的退热效果优于爱尔降温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体温38.5℃以下者,对照组给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体温≥38.5℃者2组均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液,或者二种药物交替使用,观察组加用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结果:4小时内退热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37.5~38.4℃与38.5~40.0℃的患儿在治疗0.5小时后体温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1、2、3、4小时后,体温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效,且对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体温达38.5℃及以上的患儿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第1h、6h、24h、48h、72h体温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5.0%(P0.05);2组治疗后患儿体温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第24h、48h、72h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能有效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在短期内降低患儿体温,降温效果持续而平稳,无反跳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必清颗粒灌肠和口服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95例,治疗组105例。在常规住院治疗基础上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对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及退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降温速度及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采用热必清颗粒灌肠的给药方式作用明显,降温迅速,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唐莉  李丹丹 《陕西中医》2023,(3):333-336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联合清热通腑灌肠方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已经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而观察组在奥曲肽基础上给予大承气汤口服联合清热通腑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胰腺体部血流指标、中医证候积分、Balthazar CT重症度指数分级及血淀粉酶的差异,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Balthazar CT重症度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证和次证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且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Balthazar CT重症度指数分级中Ⅰ级占比增加,Ⅲ级占比减少。治疗前,两组患者胰腺体部血流指标、血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胰腺体部血流量(BF)、血容量(BV)均高于治疗前,血淀粉酶及胰腺体部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胰腺体部BF、BV高于对照组,胰腺体部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王金权教授研制的王氏化癥灌肠液治疗卵巢囊肿的成果做进一步的推广。以自身临证中运用王金权教授研制的王氏化癥灌肠液治疗卵巢囊肿,获得效验,进行总结与大家分享。方法:王金权教授对家传验方“溃积汤”进行不断的临床实践,依据患者的体质与临床变化,进行反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研发出王氏化癥灌肠液,利用灌肠的办法治疗卵巢囊肿,在导师取得的研究成果上,笔者对临证中遇到的第一位患者的医案进行整理总结,得出体会。结果:以自身临证中运用王金权教授研制的王氏化癥灌肠液治疗卵巢囊肿,获得效验,进行总结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石黄柴芩汤治疗时行感冒高热(肺热壅盛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给予石黄柴芩汤,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激素、解热镇痛类西药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d。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0%,(P〈0.01),并且退热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也均显著快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石黄柴芩汤治疗时行感冒高热(肺热壅盛型)明显优于常规治疗,适合用于流感急性高热期的退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药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退黄汤(龙胆草,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大青叶,柴胡,车前草,茯苓,滑石等)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1例。并与对照组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以及实验室指标恢复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之上感、流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太阳伤寒证之上感、流感各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6例,分别采用麻黄汤或青霉素、病毒唑治疗。观察体温、症状变化,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48%,愈显率93.94%,对照组分别为87.88%、81.82%(P〈0.05);麻黄汤对太阳伤寒证之上感、流感引起的发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疗效优于青霉素、病毒唑(P〈0.001)。结论:麻黄汤对太阳伤寒证之上感、流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李春娣  伍朝霞 《河北中医》2010,32(4):504-506
目的观察慢盆汤内服配合灌肠方灌肠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5例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予以慢盆汤口服及灌肠方灌肠,对照1组30例予以慢盆汤口服,对照2组15例予以灌肠方灌肠。3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使血液流动性增强。结论慢盆汤口服配合灌肠方灌肠可纠正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局部血流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55例。A组采用清热消滞汤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银翘散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B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A组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值得在r临床治疗时予以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清肺解毒汤加减联合头孢替安治疗支气管炎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收治的9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单纯应用头孢替安,治疗组48例采用肺解毒汤加减联合头孢替安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发热、咳嗽、肺啰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应用清肺解毒汤加减联合头孢替安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头孢替安,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用清热活血汤治疗,对照组45例用秋水仙碱片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其临床症状、起效时间、红肿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降低血尿酸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在痛风急性期服用清热活血汤,可缓解症状,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脑化痰汤在中风病痰浊上蒙型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64例中风病痰浊上蒙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脱水、护脑、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醒脑化痰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化痰汤治疗中风病痰浊上蒙型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