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太原市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494例,研究证候要素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 494例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要素为痰,其次为血瘀、风、火,气滞出现最少;两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多...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不同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事件,其急性期治疗是整个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关键。辨证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所在。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认为人适应自然而生存,同时自然改变着人。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三因制宜”的原则,其中“因地制宜”就是认为不同的地域状况导致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征象,即证候不同,在治疗上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检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的为风91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次,占7.9%;火、痰、血瘀、气虚四种证素出现次数分别为73次、86次、83次、48次,分别占44.2%、52.1%、50.3%、29.1%。急性期、恢复期不同证素间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痰、血瘀、气虚血糖降低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血糖水平较前升高。急性期不同证素积分与NIHSS分值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证素血糖水平与NIHSS分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证素均可促进机体血糖升高,对血糖水平程度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变证辨治体验—附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变证繁多,其中瘀血发热者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开窍;外邪羁留者治宜清肺化痰,驱逐客邪;邪炎动血者治宜清火凉血止血;心神失主者治宜宁心安神。及时予以辨证治疗对病情转归及预后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10.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法现有两种观点,一是凉血止血法;一是活血化瘀法.前者理论基础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属正治之法.后者理论基础是"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从出血角度看,属反治之法.对于近乎相反的两种治法,中医工作者备感困惑,无所适从.笔者现从理论层面作一探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证候学特点及回顾性分析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按是否在急性期运用活血化瘀方法将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证候学分析,并进行血瘀证积分比较;以1个月为观察终点,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基本证候中血瘀证在治疗前后出现频率最多。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确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田黄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于发病第6天加服田黄活血通络汤,疗程30天。结果 治疗后第15日及第30日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进步率达71.88%,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且未发现再次脑出血和继发梗死者。结论 田黄活血通络汤可能对机体自身的凝血机制和促纤溶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利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的溶解和吸收,对防止再出血和出血后继发梗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今医者从气、痰、风、火、虚、瘀不同致病因素对中风急性期的病机进行阐述总结,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思想。然而这些病理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痰热腑实等。治疗当祛风、清热、顺气、化痰、开窍等以治其标;次当治本,阴虚则益血,阳虚则补气,气血两虚则气血兼补,久以持之本。中风急性期即为急证,多为实证,故需明确诊断,辨证施治,治疗万勿延迟,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可生搬硬套,方能提高疗效,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5.
王海荣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1):65-66
[目的]观察清热开窍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出血性中风93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醒脑静注射液40mL静点,两组疗程均为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治疗组为佳。[结论]清热开窍醒脑静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病情,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诊治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180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其中试验组辅助应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应用安宫牛黄丸,观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时间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尤其试验组改善明显(P0.05)。经治疗后,试验组基本痊愈130例,显著进步380例,进步310例,无改善及恶化80例,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基本痊愈80例,显著进步270例,进步400例,无改善及恶化150例,有效率为8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及安宫牛黄丸均能有效改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均安全性良好,其中丹参注射液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表达与血瘀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以单克隆抗体做分子探讨 ,经流式细胞术测定了 3 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及 3 0例健康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CD63、TSP表达。结果 ,出血性中风患者的 CD62 P、CD63、TSP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 ,是血瘀证的重要分子学基础。说明了对出血性中风进行瘀血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