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头颅CT、MRI和MRV检查。结果头颅CT1例静脉窦迂曲,密度增高,15例未见特征性表现;MRI仅8例示静脉窦异常信号;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6例均显示病变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结论MRI常规序列断层成像结合MRV成像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大概时期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适合临床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检查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28例作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记录其静脉窦的各种变异,并由此判断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所得结果与经过DSA等检查确定诊断进行比较,评价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MRV显示双侧横窦、乙状窦较为清晰,变异较多,MRV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45),但也具有较高的误诊率(34.6%)和一定的漏诊率(5.6%).结论 由于静脉窦的变异较为普遍,造成MRV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大误诊率,在临床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MRI、DSA检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常发生于感染后,分娩期和消耗疾病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常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早期对病人局部溶栓等治疗效果明显。本文收集1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用以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影像特征的认识。1 临床资料 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19~52岁,平均32岁。其中10例为上矢状窦血栓,4例为乙状窦血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单纯头痛1例,其它所有患者起病时均表现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的颅内高压症状,同时伴意识不清4例,单侧肢瘫5例,癫痫4例,14例中,1例经手术证实,5例DSA血管造影证实,8例经影像和临床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诊断为CVT的病人的CT、MPI、MRV表现,探讨MRI1和MRV在C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西京医院2004年~2007年临床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25例,25例病人均行CT平扫,12例行CT增强扫描,25例均行MRI平扫、TOF法MRV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CT平扫显示高密度“三角征”,7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delta征”,23例MRI平扫显示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25例MRV均显示有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CVT的有效方法,CT怀疑CVT诊断时须做MRI和MRV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影像学特征,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扫描图像,对其重新阅片,分析CT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特有征象.结果:颅内静脉窭血栓形成CT扫描病灶多为低密度影,面积较大,或可见低密度灶内出血征象,在位于中线位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者可见对称性病变,静脉窦内可见高密度影充填.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扫描可出现特征性影像学特点,能够为其诊断及鉴别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忠斌 《中外医疗》2012,31(26):19-20
目的探讨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VST患者40例,采用CT进行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扫描中,20例表现正常,其中在复查时有异常表现5例;20例首次扫描有异常表现。以不规则低密度改变为主要病变表现,其中两侧半球病变对称7例,矢状窦后部呈高密度7例,伴有斑片状高密度影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1例,低密度影像中有稍高密度条索影1例。结论 CVST诊断中,CT对小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定性作用,以具有提示效果为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或磁共振扫描可协助早期诊断,其价值会随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低发病率的脑静脉系统疾病,目前成人CVST有较多研究,新生儿CVST报道较少,由于新生儿CVST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且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表达能力,误诊率较高,可达50%,影响患儿的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2013年在我院行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I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新生儿及30岁左右,男女发病比例为1.5:5。本病的临床特征显著不同于其他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而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星玉  邢爱娣 《中外医疗》2009,28(5):145-145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提供一种更加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38次M SC T双期血管成像(复查6例),即动脉期及静脉期(CTA+CTV),由3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综合一致的意见作为诊断结果,以MRI+MRV和/或DSA结果结合临床最终诊断作为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标准。结果横断面增强扫描清晰显示受累的静脉窦内无对比剂充填,窦壁较明显强化,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表现为典型的三角形充盈缺损区,即空三角征,横窦及直窦血栓表现为带状充盈缺损区,冠状及矢状位MPR可以很清晰显示病灶。MSCTV图像更能直观地显示窦内充盈缺损区,与MRV或DSA图像完全一致,扩张的脑表面静脉MSCTV也能很好显示,同时可显示脑实质内的静脉性脑水肿和静脉性脑梗死及伴随的出血灶。结论 MSCTV可以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且较DSA及M RV简单、易行,可作为临床上可疑病例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七例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表现,探讨MRI结合MRV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急性5例,呈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1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慢性1例,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高信号。MRI检查发现继发性脑损伤7例,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呈不规则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完全消失。结论 MRI结合MRV是早期诊断脑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确诊的20例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惠者,其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低信号影消失,被异常信号所替代,异常信号随血栓形成的时期不同而不同。结论 磁共振成像(MRI)在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有特异性表现,与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结合将能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王玉梅  李玉侠 《医学争鸣》2003,24(24):2258-2258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 :患者 2 2 (男 2 ,女 2 0 )例 ,年龄2 2~ 35 (平均 2 8± 6 )岁 .于发病后 1~ 5d天入院 .1 4例为产褥期发病 ,2例为腰麻术后发病 ,2例为肾病综合征急性期发病 ,2例为明显出现劳累后发病 ,2例为腹泻后发病 .②临床表现 :2 2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 ,其中呕吐 1 6例 ,喷射性呕吐 1 0例 ,癫痫发作 1 3例 ,精神症状 1 1例 ,发热 6例 ,视物不清 3例 ,视乳头水肿 1 5例 ,颈部有抵抗 1 8例 ,昏迷 8例 ,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1 2例 .入院后能配合检查者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 ,对于有癫痫、精神症状、昏迷患者 ,立即应用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CE 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8例作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记录其静脉窦的各种变异,并由此判断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所得结果与经过DSA等检查确定诊断进行比较,评价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MRV显示双侧横窦、乙状窦较为清晰,变异较多, MRV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n=0.598),但也具有较高的误诊率(34.6%)和一定的漏诊率(5.6%)。结论:由于静脉窦的变异较为普遍,造成MRV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大误诊率,在临床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MRI、DSA检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我院2005年4月~2007年9月收治的2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病例,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均好转出院,坚持服用华法令,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NIHSS评分较术前下降3分以上。结论早期诊断及静脉内溶栓能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宋萍  杨峰  武夏夏  柏福运 《当代医学》2021,27(13):85-86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I)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经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首先开展MRI平扫,然后开展MRVI扫描、MRI增强扫描,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诊断出静脉窦血栓36个。MRI扫描后共检出30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3.33%(30/36);MRVI扫描后共检出32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8.89%(32/36);增强扫描后共检出34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94.44%(34/36)。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发现,受累部位静脉窦内无流空效应,存在血栓混杂信号,其中8例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5例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采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能准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由多种病因所致颅内静脉窦系统的血栓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样,体征不典型且多变,常易误诊和漏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确诊率逐渐增高。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确诊的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困难。本文报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其中5例经尸检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25例中,与妊娠和分娩有关16例(64.0%),服避孕药3例(12.0%),中耳炎2例(8.O%),副鼻窦炎1例(4.0%),恶液质1例(4.0%),不明原因2例(8.0%);高颅压、皮质损害为主要表现;CT检查阳性率低;MR1、MRA、MRV及DSA检查阳性率高、可明确诊断;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及介入治疗,14例(56.0%)痊愈,9例(36.0%)好转,1例(4.0%)死亡,1例(4.0%)复发。砖论病理性妊娠和分娩为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阳性率低,MR1、MKA、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及早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治疗,必要时采用介入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雁  彭斌  李舜伟  邵素君  游咏 《北京医学》2001,23(6):326-328
目的 回顾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概述其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总结1990-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铁路总医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结果 本组患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05‰,发病年龄13-50岁,男女之比为10:3,RSA检查敏感性较高,药物治疗对降低颅内效果不佳。结论 为协助诊断,发病≤2周者可行CR或MRI+MRA检查,发病2-4周者宜行增强CT或MRI检查,发病>4周者或经CT、MRI/MRA检查未能确诊者应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