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于头颈部癌进行选择性局部动脉灌注疗法时,多从颞浅动脉逆行性外科插管注入药物。此种方法对颌内动脉区域的灌注多可达到目的,但对下面的分枝(颌外动脉或舌动脉)插管往往不能准确地灌注到肿瘤的所在部位。  相似文献   

2.
动脉栓塞     
过去认为90%的动脉栓塞是心源性的,但近10年来,己认识到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可发生动脉栓塞。其发生频度推测可能比以前估计的还高。此症是从破溃的粥样硬化斑中游离出碎片或附着于动脉内膜面的血小板血栓脱落而产生的栓塞。这种微小血栓的再吸收程度如何,尚不清楚。Warren等  相似文献   

3.
在102例教学用过的下肢标本上,对腘动脉及小腿动脉进行了观察: 1.成人腘动脉的平均长度为17.36±1.17cm。膝上内动脉和膝上外动脉分别起白有腘动脉中段上1/3和中段中1/3各有40.59%和46.53%。膝下内动脉和膝下外动脉起自下段上1/3各有32.35%和36.37%。膝中动脉起自膝上外动脉38.78%。 2.腘动脉均在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在其始部的下方2.4±8.1cm处分出腓动脉,后者有3.92±1.92%特别发育,并代替胫后动脉分布。 3.测量小腿动脉的管径及与主干所呈角度。  相似文献   

4.
在头颈部血管的调查中,遇到3例少见的变异,现报告如下: 例1 高位起始的颌外动脉。本例为一男性14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他的双侧颌外动脉在耳后动脉和枕动脉起点上  相似文献   

5.
陈摩端 《四川医学》1990,11(2):73-74
我院自1987年11月至1988年10月对15例中晚期肺癌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Selective bronchialarteriography,BAG)及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术(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和肋间动脉灌注化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56.7岁。  相似文献   

6.
黎俊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3):185-185
<正>患者男,69岁,诉头痛,口齿不清、流涎3个月,伴双下肢无力。CT平扫表现:桥脑左侧见不规则形团状稍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诊断:桥脑区占位性病变?出血?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表现:桥前池区桥脑左前方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大  相似文献   

7.
据《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年28卷第5期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等自1986年1月至1993年6月,对1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施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开通率为100%。 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4~65岁。治疗采用国产尿激酶,并经对侧或同侧股动脉逆行或顺行插入5F端孔直导管。首次冲剂量20000~50000U,  相似文献   

8.
静脉动脉化治疗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莫凡 《医学争鸣》1994,15(3):238-240
作介绍肢体静脉动脉化治疗四肢动脉广泛性闭塞性病的历史、理论基础、手术类型方法、适应证及静脉动脉化后的病理生理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1 解剖学资料 2010年4月7日,作者于大连医科大学解剖馆解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头颈部尸体时,发现一具成年男尸左侧舌下腺的血液供应来自面动脉主干发出的舌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分支供应下颌下腺,最终于舌下腺下缘中部由外侧转向内侧进入腺体.此为少见变异,对临床手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具体描述如下:面动脉于舌骨大角稍上方从颈外动脉前壁发出,起始处外径3.04 mm,距颈总动脉分叉处25.78 mm,经二腹肌深面入下颌下三角,经下颌下腺后下缘前行至下颌下腺中部,发出下颌下舌下动脉干(总干起始处外径2.06 mm),面动脉再向上于下颌下腺上缘、下颌体下缘发出颏下动脉,颏下动脉沿下颌舌骨肌浅面前行至颏部.  相似文献   

10.
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茂  王世伟 《当代医学》2009,15(29):527-528
目的评价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对下肢动脉闭塞疗效与畅通率。方法经CT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gt;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患者共45例52条肢体(Fontaine分期均为III~IV),其中男28例,女性17例;年龄49~84岁,平均68.5±15.5。所有患者都成功开通闭塞的股髂动脉并植入支架无截肢,无死亡,其中27条肢体同时行动脉置管溶栓术。分为支架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组27条肢体和单纯支架植入对照组25条肢体,于术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ABI的变化及垃圾脚发生率。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提高24.29%。垃圾脚发生率降低75%,踝/肱指数比对照组平均提高0.30±0.07。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率提高25.85%。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lt;0.05)。其短、中期通畅率令人满意,但长期通畅率仍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动脉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长段狭窄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的动脉闭塞疾病的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畅通率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膈下动脉在教科书中一般记述它起始于腹主动脉及其前壁,或起始于腹腔动脉,或以共同干起始于腹主动脉或腹腔动脉。膈下动脉有时一支发自腹主动脉,另一支发自肾动脉,也可以起始于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国外主要文献中报道结果是:认为起  相似文献   

12.
女尸 ,65岁左右 ,身高 1 48cm。“股后动脉”及动脉起始部异常。右侧髂总动脉短粗 ,长 2 .0cm ,压扁横外径 2 .0cm ,在第 5腰椎体右前方分出骼内、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明显大于髂外动脉 (前者压扁外径 1 .5cm ,后者压扁外径 0 .8cm)。髂内动脉从第 5腰椎前斜行向右下 ,越骶髂关节 ,沿盆腔侧壁下行 4.5cm处 ,从主干前壁发出数条细支供应盆腔脏器 ,主干后壁发出臀上动脉。髂内动脉主干穿过梨状肌至臀部 ,移行至股后部 ,命名为“股后动脉”。该动脉自梨状肌下缘至收肌管裂孔处长 2 9.3cm ,始部压扁外径 1 .0cm ,下端压扁外径 …  相似文献   

13.
利用股深动脉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广泛性动脉闭塞症由于缺乏有效的流入道与流出道 ,临床上常用的解剖径路转流手术受到限制。采用股深动脉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治疗部分此类病人可获较好效果。笔者1998年 6月~ 2 0 0 0年 3月 ,用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与流出道治疗动脉闭塞症 5例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6 8.6± 5 .6岁 (4 2~ 81岁 )。病程 1.5~ 4年。右下肢 4例 ,左下肢 1例。 5例均有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患肢萎缩 ,怕冷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 ,2例间歇性跛行少于 10 0 m,3例静息痛 ;小腿溃疡 1例 ,2例足趾坏疽 ,1例因…  相似文献   

14.
15.
金铭 《中国病案》2005,6(1):F004-F004
患者,男性,45岁,因腹痛伴烧灼感6小时,于2004年1月26日来院.患者6小时前饮白酒3两后出现腹痛,伴烧灼感,恶心,呕吐三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排稀便6次.入院查体:血压140/78mm/Hg,心率112次/分,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明显压痛,双下肢活动自如.查血常规:WBCl3.6×10 9/L,拟诊急性肠炎,予左氧氟沙星、泰胃美静脉点滴.2小时后,腹痛无缓解,且阵发性加重,予654-Ⅱ10mg肌肉注射.入院6小时患者仍感腹痛,查体:腹软,无明确压痛点,腹部B超示:轻度脂肪肝,胆脾胰正常,立位腹平片示:小肠、结肠内积气明显,可见气液平.诊断:肠梗阻,转外科治疗,予禁食水,继续补液、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脊髓的动脉     
Von Haller(1754)就对脊髓的动脉进行过研究,Adamkiewicz(1882)和 Kaddi(1889)发表了有关脊髓动脉的经典论述。随着临床医疗的发展,某些手术后出现了脊髓并发症,有可能是由于脊髓的血液供应受影响所致,这又促使人们对脊髓血供进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胰的动脉     
用50例成人标本调查了胰的动脉,统计了胰的各动脉的出现率及其起源,为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关于心包上份动脉网的动脉来源作者巳作调查报告。心包动脉网还有支气管动脉参加,故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调查。支气管动脉的数量和起点都有变异。教科书记载支气管动脉的支数,以3~5支者较常见,多者可达7支左右。左支气管动脉一般起于胸主动脉的不同高度,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闭塞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引起脑干梗死可迅速致死或致残,预后与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性脑卒中相比较更差。传统的抗血小板,抗凝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死率高,幸存者多数致残甚至植物状态。目前认为在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后早期或超早期采用动脉溶栓等治疗方法,可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使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肢体动脉血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林  官泳松  周翔平  李肖  刘源  贺庆 《四川医学》2006,27(2):153-154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肢体动脉血栓的价值。方法10例患者,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血栓阻塞后,留置导管,以微泵经导管泵入尿激酶5-10万U/h。同时静脉滴注肝素钠5000U/d,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动脉完全开通,临床症状缓解7例。动脉部分开通,临床症状减轻2例,动脉完全未开通1例。总有效率90%。溶栓过程中出现出血并发症2例。结论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是治疗肢体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