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精神疾病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 14 8例精神疾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 (TH )水平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病例组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共 14 8例(男 70例 ,女 78例 )。①情感性精神障碍 (AD)组 4 4例 ,平均年龄 (32 2± 7 7)岁 ,其中抑郁发作 (DE)组2 0例 (单次抑郁发作 5例 ,反复抑郁发作 6例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9例 ) ,躁狂发作 (ME)组 2 4例(单次躁狂发作 3例 ,反复躁狂发作 6例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15例 ) ;②精神分裂症 (SP)组 86例 ,平均年龄 (33 5± 8 1)岁 ,其…  相似文献   

2.
作者探讨了碳酸锂对 46例躁狂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 ,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为住院躁狂症患者 46例。其中 ,男性 2 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8~ 2 4岁 ,平均 ( 3 0± 8)岁 ;诊断均符合CCMD— 2—R中有关躁狂症的诊断标准 (单次发作躁狂症、反复发作躁狂症及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 ) ;所有患者均排除具有听力障碍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 ;入院前均未接受过锂盐治疗 ,若曾使用则清洗至少二周再入组。2 方  法2 1 患者服碳酸锂之前接受BAEP检查并记录。入院后给予碳酸锂 0 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反复发作躁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 对住院患 在三天内进行采血检测,利用电脑对三者血流流变学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反复发作躁狂症全血粘度,刚性指数比正常健康人高(P〈0.05),而血浆压积却比正常健康人低(P〈0.01),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各项指标在常健康人无显著差异(P〉0.05),反复发作躁狂症全血粘度,细胞压积,低切朱粘度比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高(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混合性躁狂症(即抑郁与躁狂状态混合存在)与单纯性躁狂症(即单次和反复发作的躁狂状态)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入组标准 (1)符合CCMD-2-R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混合相的诊断标准;(2)去除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躁狂或抑郁状态;(3)年龄为16~60岁。1.2 方法 凡以符合上述条件的住院者作为研究组(38例),并以出院时均诊断为单次或反复发作躁狂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61例)。2 结  果在3220例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之间收住我院患者中,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者676例(815例次)。其中,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 (DSM IV)中双相情感障碍各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以往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 6 2例患者 ,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 (CCMD 2 R)重新诊断 ;对维持原诊断者 ,依据DSM Ⅳ标准分出亚型并分析比较各型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相Ⅱ型平均发病年龄 [(2 1± 4)岁 ]较双相Ⅰ型[(2 8± 6 )岁 ]提前了 7岁 ,病程长 5年 (中位数分别为 11年和 6年 ) ,平均发作次数 [(6 +2 )次 ]较双相Ⅰ型 [(4 +1)次 ]多 2次 ;其一、二级亲属中患精神疾病的阳性率 (分别为 41%和 32 %)均高于双相Ⅰ型(均为 6 %) ;双相Ⅱ型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5 5 %)高于双相Ⅰ型 (3%) ,而双相Ⅰ型肇事行为发生率(4 8%)高于Ⅱ型 (9%) ;双相Ⅱ型的显效率 (6 4%)低于双相Ⅰ型 (94%)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DSM Ⅳ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 ,对此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在我国精神疾病分类中加以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Ⅱ型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12 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DSM-5 诊断标准,分为双 相情感障碍Ⅰ型和Ⅱ型组,每组 30 例,同时纳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35 名(对 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杨氏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 验(MCCB)对 3 组研究对象进行测评。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资 料的相关性。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组、双相情感障碍Ⅱ型组及对照组比较,言语学习和记忆得 分[(51.07±9.75)分比(57.07±9.67)分比(57.66±6.96)分]、视觉学习和记忆得分[(46.17±12.03)分比 (53.80±6.39)分比(55.57±7.47)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分[(49.80±10.24)分比(55.03±5.44)分比 (55.80±7.33)分]、MCCB 总分[(48.33±8.55)分比(53.10±6.97)分比(55.86±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F=5.333、9.885、5.336、9.636; 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处理速度得分[(52.00±8.94)分 比(60.74±7.50)分]、言语学习和记忆得分[(54.07±10.09)分比(57.66±6.96)分]、视觉学习和记忆得分 [(49.98±10.30)分比(55.57±7.48)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分[(52.42±8.55)分比(55.80±7.33)分]、 MCCB 总分[(50.72±8.10)分比(55.86±5.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1、1.861、2.806、2.040、 3.379; P< 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轻躁狂发作次数和视觉学习和记忆呈正相关,躁狂发作 次数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呈负相关,发作次数与注意 / 警觉呈负相关(P< 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 碍Ⅰ型比Ⅱ型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重,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工作中,作者发现使用碳酸锂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躁狂症住院病人愈来愈多,但合并用药,特别是合并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常可诱发抑郁症状,甚至抑郁发作。本文就碳酸锂、碳酸锂合并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氯丙嗪三组治疗躁狂症的疗效、见效时间和诱发抑郁症状的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如下:资  料一般资料 1将1995年1月至10月住入我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Ⅱ-R)之单次发作躁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诊断标准的105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即碳酸锂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5~49岁,平均(…  相似文献   

8.
喹硫平治疗心境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DSM—Ⅳ将双相障碍又分为若干个亚型,这在诊断上是一个重要变更,突出表现在分出了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基本区别是前者一般以躁狂发作严重;后者以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较轻,且家族史中阳性率高,发作次数多,对治疗反应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双相Ⅰ型发病率为0.5%~2.4%,双相Ⅱ型发病率为0.2%-5.0%。双相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同病率(焦虑障碍,酒依赖,药物依赖)与较高死亡率(特别是在抑郁相或者混合状态)特点。目前有关躁狂症状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而抑郁症状则被认为治疗困难,传统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疗效均不佳。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喹硫平除对躁狂症状(单药或喹硫平+锂盐/双丙戊酸钠)或精神分裂症疗效明确外,还能控制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喹硫平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单药既可用于治疗双相躁狂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0.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1.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4.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5.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8.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躁狂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2].国外学者对躁狂症应用利培酮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其对躁狂症以及一些难治性、快速循环型的病人都有疗效[3,4],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 1.1 研究对象:为10例符合CCMD-2-R躁狂发作、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诊断标准,且贝氏躁狂量表大于或等于18分,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59岁,平均(34.4±14.8)岁,其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6例,单次躁狂发作1例,反复躁狂发作1例,轻躁狂2例.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