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骨科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60例拟行椎管内麻醉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按常规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穿刺成功后,A组注入0.75%的布比卡因12 mg.B组注入0.75%的布比卡因6 mg与10μg芬太尼混合药液1 mL.连续监测血压、心率,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运动阻滞程度.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A组为T5~T8,B组为T8~T10,运动阻滞持续时间,A组比B组延长(P<0.05).A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大于B组(P<0.05).两组的麻醉止痛效果无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满足骨科膝关节镜手术的需求,且有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平稳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使用24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简称24G穿刺针)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60例,随机分入联合阻滞组和单一阻滞组,每组30例。两组均应用24G穿刺针常规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先向头侧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8mg,然后缓慢将穿刺针退至硬脊膜外腔,联合阻滞组和单一阻滞组分别注入含吗啡1.5mg的0.9%氯化钠溶液10mL和0.9%氯化钠溶液10mL。常规监测产妇的无创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术中记录产妇低血压、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低氧血症以及术中升压药和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6、12、24h随访产妇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背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产妇对于麻醉效果的满意度VAS评分。记录新生儿剖出后5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术中均未发生皮肤瘙痒和低氧血症,均未使用静脉麻醉药物。两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阻滞组术后6、12、24h疼痛VAS评分≤3分产妇的构成比和术后麻醉满意度VAS评分≥8分产妇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一阻滞组(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新生儿剖出后5min的Apgar评分均>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G穿刺针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安全、可行,且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腰麻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下肢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布比卡因或复合吗啡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术后48h镇痛情况及其他副作用。结果:复合使用吗啡0.2mg及0.3mg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布比卡因组(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具有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常用连续硬膜外或静脉给予吗啡进行术后镇痛处理,但硬膜外导管扭转、堵塞、脱落和静脉留置针移位均可导致镇痛不全或失败。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术后镇痛国内外曾有报道。本文通过比较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吗啡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镇痛 ,国内已有大量资料报道 [1~ 3] 。由于硬膜外腔吗啡及局麻药用量大于蛛网膜下腔用量 ,如操作不慎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危险 ,1997年 8月~ 2 0 0 0年 4月我院在硬膜外腔镇痛的基础上 ,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术后镇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0 6例 ,男 4 5例 ,女 6 1例 ,年龄 2 4~80岁 ,ASA ~ 级 ,其中前列腺肥大 33例 ,宫颈癌 8例、子宫肌瘤 10例 ,剖腹产 2 7例 ,阑尾炎 7例 ,腹股沟斜疝 6例 ,髌骨骨折 3例、内外踝骨折 4例、股骨骨折 8例。1.2 方法 患者术前半小时…  相似文献   

6.
刘桂颖 《吉林医学》2009,30(5):446-447
目的:观察国产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足月妊娠产妇100例,急诊行横切13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缓慢注入(约1min)0.5%盐酸左旋布比卡因1.5ml;对照组为布比卡因组(B组),用同样的速度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1.5ml。两组注药方向均向头侧。结果:①痛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阻滞程度,LB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阻滞效果均完善,术中无阻滞不全病例。③LB组与B组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变化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与布比卡因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但其毒性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国内已有大量资料报道。我院在硬膜外腔镇痛的基础上,于1997年8月~2000年4月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术后镇痛。由于硬膜外腔吗啡及局麻药用量明显大于蛛网膜下腔用量,如操作不慎,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危险,但其优点是可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吗啡术后镇痛与PCEA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小剂量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 PCEA相比较。方法 :将 ASA I~II级 6 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实验组采用腰麻 ,局麻药为 0 .75 %布比卡因 10~ 15 m g加入吗啡 0 .5 mg。对照组采用腰麻复合 PCEA,局麻药 0 .75 %布比卡因 10~ 15 mg,术后 PCEA。术后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 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成功率、不良反应并结合医疗费用比进行评价。结果 :VAS评分两组在 4、8、36 h时段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实验组在 12、2 4 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4 8、5 4 h对照组优于实验组。 BCS舒适评分、Ram say镇静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不亚于 PCEA,如采用医疗费用与治疗效果比 ,更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夏祖伟  朱长江  李频 《重庆医学》2007,36(18):1873-1874
目的 观察盐酸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盐酸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组,Ⅱ组为盐酸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组.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肌松达标时间、感觉阻滞时间;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头痛、头晕以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Ⅰ组与Ⅱ组比较:所有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肌松达标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时间Ⅰ组比Ⅱ组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发生头痛、头晕病例,Ⅰ组患者在手术当天均能自主排尿,无尿潴留病例发生(发生率为0),Ⅱ组发生尿潴留3例(发生率为10%),需行导尿术.结论 盐酸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盐酸左布比卡因比盐酸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尿潴留发生率低,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0.
经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我院习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最近我们在应用局麻药中加人微量吗啡0.1mg。用于术后镇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布比卡因最佳剂量。方法:选择90例行剖宫产的孕产妇随机分为三组:5μg舒芬太尼+6.0mg布比卡因组(SB6.0组)、5μg舒芬太尼+7.5mg布比卡因组(SB7.5组)和9.0mg布比卡因组(B9.0组),穿刺成功后以45s匀速将混合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记录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牵拉反应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情况,新生儿1min和5min Apagr评分。结果:三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7.5和SB6.0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明显低于sB9.0组(P<0.01),且运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9.0组(P<0.05);SB6.0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SB7.5和B9.0组(P<0.01),达到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sB7.5和B9.0组(P<0.01);SB7.5和SB6.0组牵拉反应、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B9.0组(P<0.01)。结论:5μg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7.5mg等比重液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吗啡注入蛛网膜睛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与实用性,方法 蛛网膜下腔镇痛组(S组)与对照组(C组)各60例初产妇,S组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0.8mg;观察两组产妇、新生儿情况、产痛、产程进展及产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镇痛组对新生儿、产程进展无影响(P〉0.05),产痛明显减轻(P〈0.01),但产后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吗啡行分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等浓度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分为二组:0.5%罗哌卡因组(L组)和0.5%布比卡因组(B组),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与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价、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HR、BP、SpO2和新生儿lmin、5minApgar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L组起效略慢,阻滞平面略低,平面固定时间短;B组肌松评分优于L组;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L组〈B组;术中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B组。结论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时,其麻醉效能略强于0.5%罗哌卡因,其副作用略多于0.5%罗哌卡因,但二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5年开始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用于小儿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共228例,获得了满意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芬太尼和吗啡通过不同途径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例60例,随机分为Ⅰ组静脉芬太尼组(PCIA)和Ⅱ组硬膜外吗啡组(PCEA),观察48小时内镇痛效果,尿潴留、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及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Ⅰ组镇痛效果优于Ⅱ组;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肠蠕动恢复时间Ⅰ组明显快于Ⅱ组;嗜睡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芬太尼自控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优于硬膜外吗啡。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高龄病人股骨颈骨折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手术 ,低血压发生率甚高 ,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病人 ,其继发性低血压有加重心肌缺血而导致心梗的危险。作者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 芬太尼复合液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显著减少了麻醉中低血压发生。1 资料与方法本组 30例患者 ,年龄 75~ 83岁 ,男 18例 ,女 12例。合并糖尿病 ,右束支传导阻滞 3例 ,高血压病12例 ,腔性脑梗 5例。 30例股骨颈骨折Richard内固定术 11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 19例。随机分成0 5 %布比卡因 (4mg) -芬太尼 (2 0 μg)复合液组和0 5 %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吗啡对肛周疾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20例肛周疾病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Ⅰ组(实验组)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3.5mg+吗啡0.5mg,Ⅱ组(对照组)腰麻0.75%布比卡因13.5mg,术后于硬膜外注射吗啡2mg。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术后各时点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镇痛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6h,12h,36h,24h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不良反应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急诊剖宫产术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5例.A组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20μg;B组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加入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液2.5ml.用体表针刺法测感觉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观察两种不同配方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时Apgar评分.结果 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慢(P<0.01),平面固定时间较B组快(P<0.05),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最高平面A组和B组分别为T6和T4~T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肢运动阻滞起时间A组较B组慢(P<0.01),但运动恢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1).B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A组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B组(P<0.01)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Apgar评分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能减少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确切,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能延长镇痛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短,并且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剖宫产术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5例。A组: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20μg;B组: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加入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液2.5ml.用体表针刺法测感觉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观察两种不同配方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时Apgar评分。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慢(P<0.01),平面固定时间较B组快(P<0.05),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最高平面A组和B组分别为T6和T4~T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肢运动阻滞起时间A组较B组慢(P<0.01),但运动恢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1)。B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A组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B组(P<0.01)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Apgar评分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能减少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确切,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能延长镇痛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短,并且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