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并给予完善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加强饮食指导、体位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结论:重视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加钢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例、2节段15例、3节段2例。并对术后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9例平均随访8.9个月,18 四肢麻木于术后3d-22周消失,17例行走困难于后2-24周消失或明显好转,11 例深反射亢进于术后3-16周基本恢复正常,椎间隙于术后8-12周骨性融合,1例钢板螺钉动,无神经症状加重,颈椎反曲畸形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槽式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但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324例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呼吸的变化;注意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变;及时发现颈部血肿;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结果403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711例得到缓解.210例病情得到控制。1324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而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及时发现术后潜在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正确的处理.能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颈前路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骨性融合为82%~93%,其中23例为双手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占34.33%,44例四肢肌肉麻木感及无力感明显缓解,占65.67%;术后64例为一期愈合,占95.52%,3例为二期愈合患者,占4.48%,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且进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地保证手术的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颈椎前路自锁钛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现钉板松动及断裂。结论 自锁钛板前路融合内固定,能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8例患者采取做好各种术前准备,重视心理护理,做好气管食管牵拉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术后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1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积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辅导患者术前食管、气管推移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重切口引流、呼吸、四肢活动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做好术后在颈围保护下颈部及四肢的康复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结果61例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当已出现肌张力高等阳性体征应早期手术。我科自2004-2006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06例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手术,颈椎外伤伴脊髓损伤者术后感觉障碍平面下降,植骨块无塌陷、脱出,金属内植物无移位。术后并发喉上神经牵拉伤1例、喉返神经牵拉伤致声音嘶哑4例、颈部切口血肿1例、脊髓损害加重1例、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经积极处理,效果满意。随访1~6年,无钛板移动、植骨块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手术风险高,护理人员通过全面掌握骨科大手术相关知识及精心围术期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cage-钛板与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结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33例。根据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cage-钛板组(69例)和ROI-C组(6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进行24个月的随访。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和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颈椎X射线摄片测量患者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Bazaz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情况,采用kellgren标准评定邻近节段退变,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个月随访。ROI-C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cage-钛板组[(60.9±18.2)min vs(75.4±20.6)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12个月、24个月2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VAS评分、JOA评分和NDI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间比较,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35% vs 3.13%,P>0.05)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5.80% vs 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言,应用传统cage-钛板和ROI-C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ROI-C融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但不能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卢静  孙红霞  任静  郑圣鼐 《全科护理》2010,8(28):2543-2545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铜板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方颈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56例。结果:随访3个月至4年。优29例,良11例,可11例,无效5例。无复发病例。优良率71%,有效率92%。结论:椎间盘切除及髂骨植入融合带锁钢板固定术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外固定时间,有助于防止植骨块塌陷、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前曲,这将有利于提高手术远期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脊髓型颈椎病痛人的日常护理,包括生活习惯、选择合适枕头、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并阐述了脊髓型颈椎病痛人的围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2例多节段CSM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术后护理干预、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改善率、优良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和术后科学的护理方法在多节段CSM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e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并对其术前、术后相关的康复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CIFC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康复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其中康复组患者共有56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于术前、术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共有51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不进行相关的系统康复指导。术后2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观察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融合情况,并比较2组间疗效。结果 2组患者(共有107个病变椎间隙)术后有98个病变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6%,其中康复组56个椎间隙中共有51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1%,对照组51个椎间隙中共有47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术后2年的JO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该病的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能使患者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围手术期间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脊髓手术减压疗效,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MCSM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32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3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减压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时JOA评分和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且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62.7%±3.4%)明显高于对照组(51.8%±2.7%)(P0.05);且治疗组术后优良率(78.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结论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MCSM可充分减压,提高颈椎部位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MCSM的有效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前入路与后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CSM)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 MCS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70例和后路组70例。前路组给予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后路组,其治疗后 JOA 评分显著高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VAS 评分及 NDI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后路组 NDI 显著低于前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后路组在活力、情绪角色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单纯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 MCSM 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以达到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992年9月~2001年1月的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后的疗效及常见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病程及年龄与疗效有关,手术范围及融合方式与疗效无关。结论建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减压范围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