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颈外动脉是头、颌面、口腔、颈部的重要供血动脉,对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学观测屡有报告。Aaron对113具标本经解剖后对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提出了有15种类型,并发现数支血管起始于同一主干,有5.9%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同干,20%舌动脉与面动脉同干,2.7%甲状线上、舌、面三动脉同干,解剖变异甚大。而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选择性导管插人造影技术的开展,就进一步增强了对颈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解剖 5 3具经体积分数为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 ,暴露头颈部的血管 ,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 ,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 44 .34 % ,2 8.30 %和 2 7.36 % ;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 ,以树枝状为主 (94.34 % )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 ,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上设计颈外动脉结扎术的切口 ,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逐层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 5 2具 ,暴露颈总动脉分叉的部位 ,测量颈总动脉分叉的水平、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与颈总动脉分叉的距离 ,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结果  (1)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低于甲状软骨上缘者达 :(17 30± 0 0 4 ) % ,平均距离 (8 91± 3 0 6 )mm ;高于下颌角水平者达 (2 88± 0 0 2 ) % ,平均距离 (11 93± 0 6 8)mm。(2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 (2 8 30 % ) ,高于颈总动脉分叉者 (4 4 34% ) ,低于颈总动脉分叉者(2 7 36 % )。 (3)观察颈外动脉分支的形状大多为树枝状 ,5 6 6 %为丛状。结论 临床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时 ,如遇舌骨大角、下颌角水平的高位分叉 ,可适当向上延长切口 ,若仍存在暴露困难问题 ,可改行颈外动脉栓塞术。如遇丛状分支 ,可以在丛状分支的根部结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4.
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侧成人尸体观察测量了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部位状况。颈内、外动脉在分叉平面及距此5mm的外径,颈内动脉分别是9.43±2.07mm,8.61±2.06mm。颈外动脉分别是7.18±1.31mm,6.16±1.15mm。甲状腺上动脉起于颈外动脉者27侧,占45%,颈总动脉分叉处者23侧,占38.3%,颈总动脉者10侧,占16.7%。在颈内、外动脉开口处之间有一颈动脉间瓣,其出现率为86.7%(52侧),瓣的高度为1.92±0.44mm。甲状腺上动脉在颈外动脉起始部(即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内腔开口状况可分为四型,均属开口颈外动脉。笔者探讨了与此有关的应用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冲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与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婴幼儿腮腺内血管的走行与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结果:婴幼儿腮腺内较恒定的务砭是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面横动脉的分支,其出现率均为100%;在腮腺内分布最广泛的是面横动脉和耳后动脉;颈外动脉天地二腹肌后腹临近中间腱外,周围无重要结构。容易分离。结论:颈外动脉中段结扎优于起始部结扎;二腹肌后腹及其乳突附着是寻找颈外动脉中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阴股沟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阴股沟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这依据。方法:通过颈总动脉灌注,显微解剖,对30例成人尸体的阴部外动脉和阴唇后动脉的起始,行程,外径,分布与主干长度以及阴股沟区皮肤的神经支配进行观察。结果:阴部外动脉主要起于股动脉的前内侧壁,主干长度为(5.09±0.83)cm,其分支及终支与阴囊后动脉,阴茎背动脉胶精索外动脉在皮下吻合形成丰富的动脉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勒比海居民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的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和谐使命-2011"任务期间开展的11例胆囊切除术,开腹2例,腹腔镜9例,总结胆囊动脉各型特点、走行及其进入胆囊的部位。结果主干单支型2例(18.2%),分支型9例(71.2%);2例主干单支型均走行于胆囊三角内,分支型中仅2例各有1分支走行胆囊管后外侧;胆囊动脉进入胆囊的部位以胆囊颈左侧居多(37.5%),Hartmann氏囊、胆囊颈右侧和颈体交界处其次,各占12.5%。结论充分认识当地人群胆囊动脉分型、走行及进入胆囊的常见部位,合理处理Calot三角内解剖结构,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降低肝动脉及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颌面部的应用解剖学 (二)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侧国人头颅标本的上颌动脉位置、主要分支及与三叉神经分支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观察。 1、根据耳屏间切迹到口角联线来确定上颌动脉起始部位。 2、上颌动脉在翼外肌浅面有42例(84%),走在翼内、外肌之间7例(14%),有1例侧成袢状环绕翼外肌。 3、上颌动脉大多位于下颌神经分支的外侧(浅面),仅4例在内侧。 4、对上颌动脉的各段分支及与三叉神经的分支关系进行了描述,特别对脑膜中动脉起始部定位及与耳颞神经关系作了详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部位方法随机抽取31例成年人的颈部核磁共振图象和20例青年志愿者颈部超声图像,取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7颈椎3个横截面的图象,分别观察和测定动静脉前后关系、动静脉内外关系、静脉到皮肌的距离。20例青年志愿者中,10例探头置于环状软骨平面的气管两侧,在枕肩仰卧、去枕仰卧位、头低足高3种体位下,测定静脉的直径与呼吸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紧密相连;颈内静脉有从上到下依次在动脉的后面过渡到平行、前面的趋势(P<0.01);三个平面自上而下颈内静脉前壁与颈前皮肤的距离依次变短(P<0.01);颈内静脉的直径在相同的呼吸状态,肩枕仰卧位<去枕头正仰卧位<头低足高位(P<0.01),在所观察的体位颈内静脉的直径都是深吸气<平静呼吸<深呼气(P<0.01)。结论 环状软骨平面颈总动脉外侧0.5cm处为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腮腺摘除术中不损伤面神经,早已成为颌面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在进行腮腺摘除术时,对于腮腺浅叶和位于面神经表面的腮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和移动性,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剖面神经以摘除腮腺:即先找面神经主干,然后再循主干向远端分离分支;或先找面神经分支,再循此而至主干。由于面神经主干位置较深,加之其支配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空腹甘油三酯(TG)和脂肪餐后4h TG水平分为空腹高脂组、餐后正常组、餐后增高组,所有患者均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空腹胰岛素(FINS)、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腰臀比( WHR)、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D-二聚体(D-D)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餐后增高组、空腹高脂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大血管病变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明显高于餐后正常组(P<0.01),而餐后增高组与空腹高脂组颈动脉IMT无明显差异;餐后增高组、空腹高脂组患者全血的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显著高于餐后正常组(P<0.01),餐后增高组与空腹高脂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RP与TNF-α水平按餐后正常组、餐后增高组与空腹高脂组的顺序依次增高(P<0.05);餐后增高组、空腹高脂组患者血浆PAI 1、D D水平活性明显高于餐后正常组(P<0.05),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餐后正常组(P<0.01),餐后增高组与空腹高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TG正常伴餐后TG增高者与空腹TG增高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同样的危害性,对促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相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家兔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单用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和加用强的松,对内皮、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3组。采用颈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制造内皮损伤、平滑肌过度增生模型。Ⅰ组为对照组,Ⅱ组术后给予科素亚,山组术后1~5d内服用科素亚的同时加用强的松。采用光镜、电镜观察,并将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性期内皮炎性反应Ⅲ组较Ⅰ组、Ⅱ组明显减轻,14~28d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Ⅱ组、Ⅲ组较l组显著降低,Ⅲ组降低更明显。Ⅱ组、Ⅲ组内膜中膜厚度与Ⅰ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科素亚能抑制家兔颈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后的平滑肌细胞增生,急性期加用强的松降低内皮对损伤的反应程度,可增强科素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达到降低内皮损伤后IMT增厚的疗效,为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降低卒中发生率提供动物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5.
Li S  Wang S  Zhao YL  Zhang D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46-334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病例对动脉瘤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愈后有初步理解.方法 对1955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3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收集分析.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A组为1992至2000年,B组由2001至2009年.评估临床特征变量:年龄、性别、入院Hunt-Hess分级、首发症状.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评估外科手术结果.术前两组采用Hunt-Hess分级系统评价.结果 颅内动脉瘤高发年龄为38~ 54岁,其中出血(84.89%),占位效应(8.13%)和非出血性头痛发作(5.18%)是常见的3种症状,男女比例为0.875∶1.两组间年龄分布和性别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年组相比,Ⅱ、Ⅲ、Ⅳ级患者比例下降,0级、Ⅰ级患者比例增加.主要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主要临床症状为出血、占位及非出血性头疼.入院Hunt-Hess分级以为Ⅰ级和Ⅱ级为主.颅内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女略多于男,但在前动脉、前交通、椎基底,男患者比女患者多.破裂动脉瘤女性多于男性.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除传统动脉瘤夹闭术,应结合病例具体情况考虑搭桥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超声分型与病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分型并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各型超声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 根据声像图表现分为4型: Ⅰ型(团块型)22例,病理以乳头状癌为主,占77.3%,本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6.4%;Ⅱ型(结节型)11例,病理为乳头状癌8例,其中6例为微小癌,滤泡型癌3例,本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0.9%;Ⅲ型(多发型)6例,病理为乳头状癌2例,滤泡型癌4例,本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3.3%(5/6);Ⅳ型(囊实型)10例,病理为乳头状癌5例,滤泡型癌5例,本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40%(4/10)。Ⅰ型、Ⅱ型、Ⅲ型分别与Ⅳ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甲状腺癌的超声分型与病理密切相关,囊实型声像图为甲状腺癌的不典型声像图。  相似文献   

17.
<正> 众所周知,下颌生理运动极为复杂,但仍可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开闭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在这三种基本生理运动形式中,以开口运动中的最大开口时,下颌骨髁状突的向前生理运动范围最广。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最大开口时,髁状突皆同关节盘运动至关节结节的下方或稍前下方而不超过。但当翼外肌功能紊乱或关节结构病变时,在开口末,翼外肌再继续收缩以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与血管损伤大出血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85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合并血管损伤大出血的患者36例,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判断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与血管损伤大出血的临床相关性.结果 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发现率分别为10.6%及9.4%),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发生率为58.3%),且其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L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闭孔动脉;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VS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及髂内外动脉,出血量较大.CM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出血量最大.结论 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