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类型、临床分期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对30例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6例(20%)P53基因突变,其中,1例在第4外显子,5例在第5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未检出突变。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高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均为1/8(12.5%),低分化腺癌为3/10(30.0%),未分化腺癌为1/4(25.0%)。在临床分期中,Dukes’B期为1/10(10.0%),C期为2/12(16.7%),D组为3/8(37.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Dukes’分期有关,并且P53基因突变很少发生第2,3外显子。  相似文献   

2.
(1)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与鼻咽癌的关系。(2)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方法,对30例鼻咽癌和4例鼻咽部正常组织,6例慢性炎症组织的活检标本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序列分析。(3)结果:慢性炎症和正常组织标本未发现;30例鼻咽癌患中,发现8例P53基因点突变,突变率26.67%,突变均分布在外显子8。(4)结论:鼻咽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基因突变,因此,开展P53基因测序对鼻咽癌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鳞癌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移码突变情况。方法:采用SP法检测31例喉鳞癌的P53蛋白表达;人工微切割—PCR—异源双链分析法检测ll例P53蛋白阴性标本第5、6、7、8外显子的移码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总阳性率为64.5%。T1、T2期阳性率43.8%,T3、T4期为86.7%;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分别为91.7%、47.4%(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鳞癌中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5.5%(5/11)、66、7%(8/12)、87.5%(7/8)。异源双链分析法分析1例第5外显子和1例第7外显子阳性。结论:在喉鳞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多见于T3及T4期肿瘤及有颈淋巴结转移者;p53基因突变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的变化机制及胃癌中runx3甲基化改变和p53突变的区别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多态性(PCR-SSCP)检测runx3的2~4外显子及p53基因5~8外显子在胃癌中的突变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对30例胃癌组织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对runx3甲基化率和p53突变率进行分析。结果:2例胃 癌标本在runx3的第3外显子发现突变,第2、4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改变。 87%(26/30)胃癌 标本runx3基因检测到甲基化改变, 53.3%(16/30)胃癌标本p53基因发现突变,runx3甲 基化率高于p53突变率(P<0.05)。结论:runx3突变不是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runx3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胃癌中runx3的主要改变机制。与p53突变率比较,runx3高频甲基化改变更具有胃癌的遗传学特异性,可能是引起胃癌的关键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基因的5~8四个外显子可能发生的点突变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结果:13例(56.50%)癌变组织中检测到点突变的发生,第7及5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高达47.83%、43.47%,11例癌变组织中同时出现两个外显子以上的多位点突变。结论:提示p53基困的突变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可能是细胞内一系列基因调变至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同时,p53基因第5外显子可能存在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6.
徐玮  李惠  孙怡  侯宁 《海南医学》2013,24(23):3439-3442
目的讨论软组织肉瘤(STS)中C-KIT,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直接测序分析32例石蜡STS组织中C-KIT的突变(9,11,17外显子)和PDGFRα(12,1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以10例胃腺癌作为对照。结果 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37.5%(12/32),突变位点主要在第11外显子。PDGFRα基因未发现有活性的突变,但其中16例在12外显子第567位密码子(P567P)、4例在18外显子第824位密码子(V824V)发现同义突变。结论约三分之一的STS发生C-KIT突变,C-KIT可能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STS中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4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8例乳腺癌中20例出现异常电泳,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其中8例位于第5-6外显子,9例位于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25例为阳性(52%),其中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点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食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p53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p53基因的突变在食管癌前期病变和正常食管上皮中的差异,了解癌前期病变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方法和PCR-RFLP方法对四川盐亭县1982年施行食管癌普查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进行p53基因第5外显子及第7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 48例标本p53基因检测均得成功;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中发现有5例突变发生均为p53基因第7外显子,而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检测到的5例突变中,有3例分别在为查后10年,12年和14年后转变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拉网脱落细胞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保持正常状态是食管上皮维持正常的前提条件;p53基因的突变歙良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具有了癌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早老素-1(PS-1)基因第3外显子的突变特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对12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13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患者的PS-1基因第3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 VD患者PS-1基因第3外显子未发现突变,SAD患者中有1例PS-1基因第3外显子扩增片段发现1处缺失突变。结论 在SAD中存在PS-1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类型、临床分期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对30例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6例(20%)P53基因突变,其中,1例在第4外显子,5例在第5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末检出突变.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高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均为1/8(12.5%),低分化腺癌为3/10(30.0%),未分化腺癌为1/4(25.0%).在临床分期中,Dukes'B期为1/10(10.0%),C期为2/12(16.7%),D组为3/8(37.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Dukes'分期有关,并且P53基因突变很少发生第2,3外显子.  相似文献   

11.
Hypothesisoftumorsuppressorgenehadbeenproposedtwentyyearsag0['],butthefirstsuppressorgeneRb(retinoblas-toma)wasseparatedandcloneduntill986[z].Suppressorgene,includingp53andAPCgenes,n0whasbecomenew"hot"subjectintheareaoftumorresearch.p53genemutation,deleti0nandAPCgenedele-tionoccurredinsomehumantumorsandtheremaybesomerelationbetweenAPCgeneandp53genedeletion[3-7]-Inthispa-per,PCR-RFLP,PCR-SSCPmeth0dswereusedtoanalyzep53,APCgenealterationsingastriccancerandprecancerouslesi0nsinordertoin…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理论的分子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选择性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河南省林州市21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食管癌组织和癌旁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肿瘤抑制基因P53进行比较研究。结果:21例原发食管癌病灶中发现14例P53基因突变(67%)。突变部位分别为第5外显子(4例,占29%)、第6外显子(1例,占7%)、第7外显子(2例,占14%)和第8外显子(6例,占42%)。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显子(7%)。对14例癌旁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P53基因分析发现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突变。间变及原位癌组织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极为相似,但是基底细胞增生病变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不同,其突变部位均发生在第5外显子。提示:食管上皮不同部位的孤立病灶出现相似的分子学改变,支持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的理论,随着病变从基底细胞增生到间变到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的发展,这些分子学变化可能在癌变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NSCLC的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31例肺腺癌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研究结果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NSCLC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5.6±8.4岁(中位数55岁),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47个月,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和61%。p53蛋白表达与预后无关(χ2=1.00,P=0.8),而p53基因突变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53基因突变组(χ2=4.81,P=0.03)。同时,p53蛋白表达与PCR-SCP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一致率仅为52%。结论:在NSCLC中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可能有不同的预后意义,p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和不典型增生、癌变组织的p53基因改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状况.方法:采用SP法检测21例70个手术切除的溃疡性结肠炎标本和25例正常人的P53蛋白表达;人工微切割-PCR-SSCP/HA-克隆测序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标本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点突变;SSLP-测序技术检测10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情况.结果:P53蛋白免疫组化发现25例正常人全部阴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例阳性,其中炎症性、低度不典型增生(LGD)、高度不典型增生(HGD)与癌变阳性标本分别为0/5例、1/7例、2/7例和1/2例.SSCP/HA、SSLP结果各有2例阳性,其中1例癌变病例癌组织 p53基因第6外显子及Bat26微卫星位点均阳性,其LGD区Bat26也阳性;1例LGD病例Bat26位点阳性;另1例HGD病例p53基因第8外显子阳性,后者经测序证实发生了移码突变.21例标本在TGFβRII(A)10、IGFIIR(G)8、IGFIIR(CT)5、TGFβRII(GT)3、BAX(G)8、hMSH3(A)8、hMSH6(C)8、TCF4(A)9和DPC4(CA)179个微卫星位点都阴性.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和癌变黏膜的早期就存在P53蛋白的过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前者部分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研究胃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珊  单祥年 《医学争鸣》2001,22(14):1330-1333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PCR-SSCP结合银染法对25例胃癌组织p53基因第4、第5-6和第7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运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25例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5例,突变率为20%;在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中发现了18bp的大片段缺失。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这种突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也是p53基因突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19例冰冻胃癌组织P53基因第7外显子DNA片段扩增及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相应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4例(21.1%)胃癌组织P53基因第7外显子发生突变。而P53蛋白表达率达47.4%(9/19)。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无关(P>0.05)。提示在胃癌发生和演变过程中,P53基因突变是重要事件,其中第7外显子是突变热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SofarP53geneisstilthemostimpor-tantgeneeverdiscoveredtosupprescan-cer.Itisonhumanchromosome17P13.1,encodes53kumolecularweight...  相似文献   

18.
李世生  黄杰山  黄婵娟 《广西医学》2001,23(5):1017-1019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P53、P1 6 、K ras基因的协同突变情况 ,揭示P53、P1 6 、K ras基因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与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SSCP)对 6 0例经病理切片诊断为胃癌组织和 2 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P1 6 、K ra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6 0例胃癌粘膜组织中 ,P53基因发生突变 5 3例 ,占 88 3% ;P1 6 基因发生突变 49例 ,占 81 7% ;K ras基因发生突变 5 6例 ,占 93 3% ;男女间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 2 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无P53、P1 6 、K ras基因突变发生。结论 :P53、P1 6 、K ras基因突变是胃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 ,用PCR—SSCP法联合检测胃粘膜组织P53、P1 6 、K 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将有助于诊断胃癌 ,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检验资料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o understand P53 gene chang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and human malignant lymphoma cell lines, the exons 5–7 of 29 patients with NHL and 9 kinds of human malignant lymphoma cell lines were studied by silver staining PCR-SSCP technique. Three cases of P53 gene point mutation was found in 29 cases of NHL. Mutation developed in exon 5 in 2 cases, and in exon 6 in 1 case. They were all diffuse lymphoma. In mutation cases, B-cell lymphoma accounted for 2 cases and the other one was T-cell lymphoma. There was no P53 gene mutation in low-grade follicular lymphoma. Seven strains out of 9 kinds of lymphoma cell lines had P53 gene point mutation. One strain had the mutation in exon 5; 5 strains in exon 6 and 1 strain in exons 5, 6, 7. There was a high mutation rate in lymphoma cell lines and low mutation rate in NHL patients. P53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ymphoma cell line establishment, cell regeneration and disease evolution.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initiative programs for scholars coming back from other countries (No. 95–1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