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少年近视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近视加深的原因。方法选取确诊为近视眼的患者357例(714只眼)。按年龄段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4组,收集每例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值为屈光度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加深的度数分别为:(0.92±0.40)D/年、(0.63±0.41)D/年、(0.48±0.29)D/年和(0.25±0.41)D/年,4个年龄段组患者近视加深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2~14岁组与15~17岁组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的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但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加深的速度明显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减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戴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和不戴矫正镜对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门诊就诊的近视儿童152例(304只眼),近视度数0.5~2.0DS,排除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病,用0.5%托吡卡胺眼液扩瞳验光查出屈光度数,次日复验。随机分为三组:戴普通凹镜组53例(106只眼),戴矫正视力=1.0的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组51例(102只眼),戴下加+1.5D的渐近多焦镜片;不戴矫正镜组48例(96只眼)。6个月和12个月以后复诊,扩瞳验光复查屈光度。结果:3次屈光检查结果表明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戴凹透镜或渐进多焦镜不能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传统综合治疗前后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07—2009年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行传统综合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者45例(82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并对治疗前后屈光动态按患者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治疗后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5);球镜、等效球镜的年均变化为(0.49±1.09)D/年和(0.54±1.09)D/年;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1.00D以内(占91.5%)。(2)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轻、中、高度近视程度的弱视眼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综合治疗对近视性弱视患者近视屈光度增长影响甚微,重度弱视程度的患者屈光动态变化低于轻、中度弱视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屈光不正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屈光不正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一组常染色体遗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14个家系,140眼)与散发的RP患者(81人,161眼)屈光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屈光不正发生率分别为93%和98%,屈光度平均值分别为-2.07D和-2.13D,屈光程度统计学t检验两组无明显差别(P〉0.01),但遗传组的高度近视发病率高于散发组,且散发组病人近视发病年龄早、度数大。结论:RP与屈光不正没有紧密联系,但应注意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高度近视的基因位点两者之间可能有紧邻关系。散发性RP患者发病早、近视度数高,但随年龄增加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时颖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3024-3025
目的:分析硅油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2月到本院眼底病科进行玻璃体视网膜剥离切除手术患者,在术前、玻切硅油充填术后12周、硅油取出术后12周,分别进行诊断验光和A型超声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超检查,眼轴长度在术前和充填硅油后12周之间以及充填硅油后12周和取出硅油后12周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屈光度在术前、充填硅油后12周、取出硅油后12周之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硅油填充术后眼的屈光状态明显趋于远视,如果患者有视力矫正要求可短暂给予远视屈光矫正。而硅油取出后,眼的屈光状态趋于近视,平稳后可以长期给予近视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各屈光成分值与性别、屈光度、年龄的关系。方法:3~12岁近视儿童79例140眼经门诊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 Master)测量其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近视儿童的屈光度值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女性的眼轴长度明显短于男性(t=-3.00,P=0.003),角膜屈光力大于男性(K1:t=2.10, P=0.04;K2:t=2.69,P=0.008),前房深度小于男性(t=-3.78,P=0.00);② 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88),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K1:r=-0.262;K2:r=-0.277);③ 年龄与眼轴长度(r=0.173)、前房深度(r=0.233)呈正相关;④ 本研究近视儿童的AL/CR值为3.087±0.11,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32)。结论:在静态屈光状态下,近视儿童的屈光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近视是眼轴和角膜屈光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增加,角膜屈光力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中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分析60例近视患者的屈光度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脉络膜逐渐变薄;但是,中低度近视组相对于眼轴长的变化率比高度组更大一些。结论: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分析有助于判断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病变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眼底病变。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常早于视野和视网膜出现形态学异常。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稳定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稳定性和屈光回退的原因。方法将426例(847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455眼(-1.00--6.00D)、B组254眼(-6.25-10.00 D)和C组138眼(-10.25-18.00 D),行LASIK矫正近视,随访8年,对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削区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年三组屈光度数分别为(-0.47±0.27)D、(-0.86±0.64)D、(-1.24±1.15)D;平均裸眼视力为(1.07±0.15)、(1.01±0.23)、(0.83±0.37);屈光回退〉-0.5 D患者为10.76%、14.96%和38.41%。术前角膜校薄、术中激光切削直径较小、术中切削深度越深、术后曲率与预期相差越大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回退。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1.00--18.00 D的近视,高度近视、角膜厚度偏薄和激光切削直径较小、切削深度深者,术后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儿童屈光状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彦江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105-107
目的对青少年儿童屈光状态的临床分析,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视觉发育规律。治疗成功的基础是早发现和预防。方法除去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疾的情况下,在麻痹睫状肌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对屈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360眼中,近视眼680只,远视眼562只,近视眼和远视眼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9.98%和41.34%。其中混合散光占7.72%,正视眼占0.96%。年龄与屈光不正度数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随年龄增长,近视屈光度增加,远视屈光度减少。结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近视和近视散光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远视度数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方法:对300例,600只眼,初诊为近视的,年龄6~15岁的青少年患者分为两组,A组要家长配合监督其用眼卫生,合理饮食并且加强体育锻炼;B组未进行特殊要求。佩戴矫正眼镜1年后重新验光,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90%以上的患者近视度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两组对比增长幅度有所区别。结论:青少年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近视发生率逐年增加,屈光度逐年递增,形势不容乐观。近视眼的预防是减少近视发生,减缓近视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9~14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特征,为青少年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部分学校362名9~14岁学生进行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曲率检查,并按性别、屈光度进行分组,对各组角膜曲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部分学校9~14岁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为42.82%,远视的发生率为13.54%。低度近视(男生186眼,女生68眼);中度近视(男生39眼,女生14眼);高度近视只有女生3眼,不同屈光度组角膜垂直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和男生角膜水平和垂直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生角膜水平和垂直曲率都大于男生。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人群中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而近视患者却逐年增加。需进一步追踪观察视力与屈光状态变化,以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童学龄前的屈光状况。方法 选取2009 年2 月-2010 年1 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 院接受体检的3 岁早产儿193 例(386 眼)作为早产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到该院接受体检的3 岁足月儿190 例 (380 眼)作为足月组,比较两组儿童学龄前的屈光度和屈光状态。结果 两组儿童的等效球镜值、球镜度数 及柱镜度数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儿童远视率、正视率及近视率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5 和6 岁儿童散光率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早产儿童学龄前的屈光状况较差,更易发展为近视或散光,临床 上应加强对早产儿屈光检查的力度,定期进行随访及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对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检测的影响。方法使用RM-800对比敏感度仪测量47例中低度近视94眼在屈光矫正与不矫正状态下进行不同空间频率1.8,3,6,12,18和24cpd(cycles per degree)的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测量。结果屈光不矫正状态下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所有检查频段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屈光不正对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测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孔庆慧  周旌  郭疆  张蕊石  窦晓燕 《广东医学》2016,(14):2107-2109
目的:比较分析长期佩戴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 SCL)及佩戴框架眼镜( SP)患者的角膜以及眼屈光度、眼轴之间的差别。方法选取某中学16~18岁中学生45例(89眼)进行临床随机试验,其中1例为屈光参差,其余均为双眼中度近视。随机分为两组,SCL组及佩戴SP组,分别于重新配镜后1、6、12、24个月分析观察眼角膜内皮形态,同时记录其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之间长期佩戴均未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低,SP组及SCL组患者屈光度及眼轴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佩戴SCL会对角膜上皮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对中学生近视防控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精细目力训练联合遮盖疗法和屈光矫正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遮盖疗法联合屈光矫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P1波振幅、P100潜伏时间、视觉敏感度、视力和屈光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1波振幅、视觉敏感度和视力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100潜伏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两组屈光度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目力训练联合遮盖疗法和屈光矫正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P1波振幅、视觉敏感度和视力,缩短P100潜伏时间,降低屈光度,其效果优于遮盖疗法联合屈光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08~2010-02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60例(120眼),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8~40(21.2±7.4)岁.使用美国AMO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每位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数据,将屈光参差患者双眼数据分别列入高屈光度数眼组[等效球镜为(-4.81±1.79) DS]和低屈光度数眼组[等效球镜为(-2.44±1.78)DS].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对高屈光度数眼组和低屈光度数眼组的屈光度和其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HOA)、彗差(Coma)、三叶草像差(Trefoil)、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屈光度数组与低屈光度数组的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7±0.15)μm、(0.37±0.14)μm;彗差分别为(0.21±0.14)μm、(0.19±0.11)μm;三叶草像差分别为(0.16±0.10)μm、(0.17±0.12)μm;球差分别为(0.11±0.14)μm、(0.12±0.17)μm.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提示:仅高度数眼组的屈光度与其总高阶像差存在相关性(r=-0.275,P<0.033),其余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的高度数眼与其总高阶像差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