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3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临床资料,总结PAES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3例(26条下肢)PAES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5~64岁,平均(31.2±14.4)岁。患者术前施行了超声多普勒,CTA或MR检查,并对25条患肢施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监测手术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BI)变化。20条患肢施行了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其中9条因动脉闭塞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7条患肢因动脉内膜增厚实行腘动脉内膜切除加动脉成形术;5条肢体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结果:22例患者随访6月~6年,平均(30.09±17.92)个月,25条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9上升至术后的0.92±0.10(P<0.01)。1例患者因肺动脉栓塞术后1 d死亡。结论:PAES是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一个病因,影像学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外科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青少年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7 例(18 条下肢)青少年PAES 患者术前施行了超声多普勒,CTA或MR检查,并对17条患肢施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监测手术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13 条患肢施行了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其中5条因动脉闭塞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4条患肢因动脉内膜增厚实行腘动脉内膜切除+动脉成形术;4条肢体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结果 16例患者随访 6个月~6年,平均(30.88±19.88)个月,所有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7±0.09)上升至术后的(0.96±0.07),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1例患者因肺动脉栓塞术后1d死亡.结论 PAES是青少年下肢动脉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影像学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外科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1例(14条患肢)PAE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22岁.双侧PAES 3例.首诊症状8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静息痛,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为3周~10年.14条肢体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为PAES.Delaney's Ⅱ型或Ⅲ型11条肢体,Ⅴ型1条肢体,Ⅰ型2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8条肢体,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直接行股-腘(膝下)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2条肢体.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溶栓成功后行腘动脉松解术.一期通畅率92.9%(13/14),累计通畅率100%,救肢率100%.12条腘动脉闭塞肢体术后中立位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1.11±0.10比0.62±0.14,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PAES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根据腘动脉闭塞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10例(13条患肢)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病程20 d至2年,平均(5±7)个月.9例以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为始发症状,经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m,MRA)检查或者术中确诊,10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17~41岁,平均(25±7)岁.间歇性跛行是主要临床症状(9例,12条肢体),手术方式:肌切除、腘动脉松解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腘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1例,肌切除、腘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大隐静脉补片成型术2例,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或旁路移植术6例,人工血管间置或旁路移植术3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27)个月(2个月至7年),患者无术中和术后长期并发症,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 PAES是一种少见疾病,腘动脉松解、血管旁路或者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腘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6例腘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16~56岁,平均28岁;腘动脉闭塞4例,腘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形成2例;后入路S型切口行解剖异常的肌束切断术和血管重建3例(1例部分动脉瘤瘤壁切除缩缝成形,1例部分动脉瘤瘤壁切除+大隐静脉补片成形,1例腘动脉内膜剥脱术),未进行腘窝探查,行内侧入路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手术3例。随访64~144个月,平均110.8个月,6例患肢术后症状均好转,无神经损伤、坏疽等并发症;5例患肢随访中间歇性跛行症状无复发,原位/旁路动脉通畅,1例术后分别在49、51个月因间歇性跛行就诊,发现旁路大隐静脉闭塞,导管溶栓开通后再闭塞,目前保守治疗。1、5年的1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6/6)、83.0%(5/6)。 结论:手术是治疗腘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式,术后长通畅率满意。若条件允许应优先考虑后入路腘动脉原位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8例行CTA, 7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腘动脉管腔部分闭塞6例,腘动脉管腔全部闭塞9例。所有患者均一期行腘动脉探查并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侧肢体踝肱指数、皮肤温度、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一期腘动脉探查修复联合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探查见腘动脉断裂3例,腘动脉内膜损伤4例,腘动脉全层损伤8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端端吻合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2例。手术时间180~299 min,平均(243.53±33.72) min。术后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均稳定,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肢体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自体大隐静脉桥均未出现狭窄或闭塞。术后第1、6个月患肢踝肱指数及皮肤温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第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改善(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诱发试验对早期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手法诱发试验Ⅰ踝被动背伸、手法诱发试验Ⅱ踝主动跖屈、手法诱发试验Ⅲ踝主动抗阻跖屈、手法诱发试验Ⅳ全力收缩全小腿肌肉4种诱发试验检查8例确诊PAES及50例无症状对照者,并通过彩超、造影、手术进一步验证手法诱发试验的可靠性。结果手术确诊PAES患肢13条中,9条患肢4种手法诱发试验、彩超、造影检查均阳性;4条患肢足背动脉无搏动,无法手法诱发。PAES患者对侧3条正常肢体,4种手法诱发试验、彩超、造影检查均阴性。对照组100条肢体,无3种及以上手法诱发试验同时阳性情况;手法诱发试验Ⅰ~Ⅳ出现阳性肢体分别为2、49、0、1条。结论联合应用手法诱发试验Ⅰ、Ⅲ、Ⅳ能鉴别健康肢体与足背动脉尚有搏动的早期PAES患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纯腘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的策略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25例单纯腘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17~83岁,平均(53±21)岁.急性缺血11例11条肢体(42.3%),慢性缺血14例15条肢体(57.7%).手术方式包括腘动脉取栓4条肢体,补片成形19条肢体,自体静脉旁路或间位移植2条肢体.人工血管间位移植1条肢体.其中6条肢体在血管重建手术同期行腓肠肌内侧头离断松解术.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4例患者25条肢体症状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75±0.29,高于术前的0.35±0.20(P<0.01).随访4~16个月,平均10.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2.3%;术后截肢3例,保肢率为88.5%.结论 腘动脉闭塞成因复杂,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治疗经验,探讨临床最佳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8例PAES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8例PAES病人均应用CT血管成像术(CTA)检查得到早期诊断,并经手术病理确诊。均行肌肉分离术和(或)自体静脉移植动脉重建术治疗,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效果均良好。结论CTA检查是明确PAES诊断的较好方法。手术是治疗PAES的有效方法。病人的症状、腘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是决定手术治疗方案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10例(10条肢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中初诊症状7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9例术前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均见腘动脉闭塞(6例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1例行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1例行腘动脉取栓术后3 d闭塞而再次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另外1例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直接行置管溶栓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不佳而再次术中明确诊断后行肌束切除加腘动脉补片成形术。10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1例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远端吻合口端侧吻合重建患者术后1个月闭塞,1例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患者术后3个月闭塞,其余8例患者均通畅。结论手术治疗是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唯一有效的根治治疗方式,完全闭塞病变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重建的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11例(13条下肢)PAES患者,经CTA和MR(A)等检查确诊.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8±19)岁;2例累计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是最主要的症状.12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为0.47±0.27.结果 影像学结果 证实:6条患肢为Ⅰ型,3条患肢为Ⅱ型,3条患肢为Ⅲ型,另外1条患肢为Ⅳ型.11例患者中12条患肢接受了腘动脉探查或周围组织松解术,其中7条因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本组随访11例(12条患肢),随访时间0个月至6年,平均(19 ±20)个月.术后平均ABI为0.81±0.30,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死于肺栓塞,1例患者(1条患肢)术后腘动脉血栓形成,其他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结论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早期确切的影像学诊断和及时的外科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imag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 (PAES). Methods From 2004 to 2010, 11 patients (12 limbs) diagnosed as PAES by CTA and MR ( A) underwent surgery. There were 11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28 ±19) years, eight patients were male, three patients were female. Two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bilateral involvement.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was the most frequent presenting symptom. Six limbs were type Ⅰ , three limbs were type Ⅱ , three limbs were type Ⅲ , one limb was type Ⅳ. The preoperative mean ABI was 0.47 ± 0. 27. Results Popliteal artery exploration surgery or peripopliteal artery lysis was performed in 12 limbs, and this procedure was combined with a great saphenous vein bypass graft in seven limb because of arterial occlusion or aneurysm.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 19 ± 20) months (0 month to 6 years) , the mean ABI improved to 0. 81 ±0. 3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on( P < 0.05),one patient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one day after operation, one patient (one limb) had poplite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operation.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symptoms disappeared in all other patients. Conclusions Timely imag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of PAES.  相似文献   

12.
CTA诊断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价值(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entraom entsyndrome,PAES)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收集5例手术病理确诊PAES,其CT血管成像术(CT an-giography,CTA)表现及其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8岁.因下肢间歇跛行1年入院.患者跛行距离约为100m.体检:发现双侧腘动脉可及搏动,右侧足背动脉和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右侧胫后动脉和左侧足背动脉未及搏动.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右侧腘动脉在膝关节关节面水平分为2支,其中1支发出胫前动脉,另外1支发出胫后及腓动脉(图1),左侧腘动脉除轻度狭窄外未见明显异常(图2).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侧腘动脉狭窄,右侧双腘动脉,右侧胫前动脉和左侧胫腓干重度狭窄,右侧胫后动脉和左侧胫前、腓动脉闭塞.行右侧胫前动脉和左侧胫腓干球囊成形术,术后患者跛行距离延长为400~500 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178例患者回顾性分为观察组82例(开放手术组)和对照组96例(腔内治疗组),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踝肱指数(ABI)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开放手术治疗后ABI改善情况及中远期通畅率高于腔内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6例(29条患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第7天复查踝肱指数(ABI),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临床再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